2013, 29(6):1-5.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3.06.001
摘要:分析人工纳米材料潜在的环境与生态安全问题,介绍人工纳米材料在水体中的环境行为、人工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的研究现状。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应开展不同水动力条件下人工纳米材料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影响研究方面研究,揭示水动力作用对人工纳米材料在水体中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的影响机理,建立“水动力条件-人工纳米材料环境行为-生物毒性效应”之间的耦合关系,探寻水体中利于降低人工纳米材料生物毒性的适宜水动力条件,为河湖水体中人工纳米材料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013, 29(6):6-12.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3.06.002
摘要:利用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22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基于正态分布和Gamma分布,从概率角度讨论了两个源区的年、季节和日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年平均降水量和标准差均大于长江源区,近年来长江源区降水量明显增多,两者之间差异减小。两个源区年内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匀,长江源区降水量大多集中于夏季,年际间丰枯差异显著;黄河源区降水量集中于夏季,年际变率随时间变化减小,降水稳定性增加;两个源区的日降水量以小雨为主,极端日降水量可达暴雨程度,近年来,随着形状参数和尺度参数的增大,日降水量概率分布有偏度和陡峭度减小的趋势,导致日降水量有所增大,进而影响到极端日降水量,使其有增大趋势。
2013, 29(6):13-17.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3.06.003
摘要: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1∶25万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所取得的水质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在判断元素质量浓度分布类型的基础上,计算该地区卤族元素质量浓度的背景集中特征值和背景值范围,并对背景值统计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多呈偏态分布;地下水中卤族元素的分布主要受岩土性质、地下水径流条件、氧化还原环境的影响,另外,Cl、Br的背景质量浓度受海水入侵作用的影响明显,F的高背景质量浓度与温泉出露密切相关。对地下水中卤族元素质量浓度背景值的研究将为地方病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2013, 29(6):18-25.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3.06.004
摘要:分析BP神经网络应用于水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目前水质评价中的不足,基于地表水环境质量分级标准和L-M算法原理,提出LM-BP神经网络水质综合评价通用模型。利用随机内插方法在地表水环境质量分级标准阈值间生成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采用顺序和随机两种方法选取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进行随机模拟;利用平均相对误差、最大相对误差等统计指标评价LM-BP模型性能,并构建传统BP 、RBF模型作为对比模型;以某水质评价实例进行模型验证,并与灰色关联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TOPSIS法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LM-BP通用模型具有评价精度高、泛化能力强、收敛速度快、算法稳定和通用性能好等优点,可应用于任意水质评价。在实际应用中仅需对通用模型的评价因子、输入维数和隐含层神经元数进行删减即可满足评价要求。
2013, 29(6):31-35.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3.06.006
摘要:对浙江省92个降水水质监测点采集的118个降水水样进行实验室检测,结合江河地表水水质同步监测资料,研究大气降水的主要污染物以及降水水质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中的pH值为5.86,TN、NH3-N、T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达到1.54 mg/L 、0.83 mg/L和0.035 mg/L,降水水质与监测点附近地表水水质未见明显相关关系,但降水中的NH3-N、TN和TP与地表水相同指标质量浓度的比率分别达到了60%、55%和22%,可见大气降水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不容忽视。
2013, 29(6):36-40.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3.06.007
摘要:根据走马塘拓浚工程实施前后的地形变化,建立拓浚河道平面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河道拓浚前后走马塘典型河段的水动力变化情况,并分析拓浚工程对河道水动力特征的影响和拓浚工程的水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拓浚工程的实施使得区域流速及断面横向流速分布变得均匀,对水环境改善有一定的正效应;河道拓浚工程的实施,短期内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但对浮游动物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而从长期影响结果趋势来看,拓浚工程有利于水生生境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河道拓浚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底泥质量的改善,减少底泥污染物的含量,减少河道内源释放,对水质改善有正面效应;拓浚工程对底栖生物生境具有严重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底栖生境将会重建。
2013, 29(6):41-43.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3.06.008
摘要:以奎河为例,构建河水位连续变化时潜水回水模型,使用Boussinessq方程的第二种线性化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对回水范围做出预测。结果表明,奎河两岸潜水的回水范围在65m左右,该范围内的潜水势必长期受到河水污染的影响。回水范围计算的主要参数为渗透系数和给水度,通过二者对回水范围的敏感性分析可知,渗透系数对回水范围有决定性的影响,给水度对回水范围的影响有限。
2013, 29(6):44-48.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3.06.009
摘要:针对混沌优化算法收敛速度较慢的缺点,将单纯形算法和混沌优化算法结合,构造单纯形-混沌优化算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分析一维河流水团示踪试验数据,求解河流水质模型参数的函数优化问题。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确定河流水质模型参数,较单纯形法具有更好的收敛性、较混沌优化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
2013, 29(6):49-54.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3.06.010
摘要:根据石羊河流域47年的气温、降水量、干旱指数等资料,分析该流域暖湿化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①近47年来,石羊河流域每10年的年际平均增温达到0.32℃,20世纪60—80年代期间,各季节平均气温变暖不明显,年平均气温大多处在负距平。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各季节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冬季增温显著,气温距平从-1.04℃上升到1.87℃。②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趋势不显著,降水量每10年增长7.1 mm,与西北地区降水增加趋势一致。③年平均干旱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趋势不明显,其干旱指数每10年下降0.98。④通过Mann-Kendall方法验证,1994年为增温突变年,降水没有达到突变水平,1992和1993年为干旱指数下降突变年。研究发现,石羊河流域气候正趋于暖湿化,这将有利于该区绿洲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极为有利。
2013, 29(6):55-58.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3.06.011
摘要:针对长江下游苏通大桥桥位河段的水文地质特性,对涨落潮分别采用3种潮流量测验测次分布方案,研究潮流量测次分布对潮量计算精度的影响。以连续实测潮流速资料推算的涨落潮量作为真值,将各不同测次方案下推算出的涨落潮量与之比较,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潮量计算精度随着测次的增加而提高;目前感潮河段采用落潮流1 h施测1次的常规测次方案较为合理;涨潮流0.5 h施测1次会导致涨潮量系统误差偏小,净泄量比实际值偏大,继而影响桥位河段潮量计算精度和水资源量的控制,需要进行误差校正。
2013, 29(6):59-63.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3.06.012
摘要:分析新疆农六师所在地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通过不同方案长系列逐月调节计算和对比分析,选取中方案为水资源配置推荐方案。同时,采用双指针计算模型计算农六师高、中、低三种需水方案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指出现状年105团当地水资源已经处于超载状态,到2030年农六师的经济中心五家渠市也将处于水资源超载边缘,超载度为0.97。最后,探讨了如何提高农六师所在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为农六师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张弘 , , 王文卓 , 李琼芳 , , 虞美秀 , , 李鹏程 , , 任锦亮 ,
2013, 29(6):64-69.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3.06.013
摘要:基于唐山地区1957—2011年的气象资料,比较分析标准化降水指数(SSPI)、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SPIE)和帕默尔水文干旱指数(PPHDI)3种不同干旱指数的相关性,并评价了各个指数在唐山地区连旱期间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各时间尺度(年、季、月)的SSPI和SSPIE均显著相关;PPHDI与年尺度的SSPI和SSPIE均显著相关。PPHDI对长期干旱判断效果明显优于短期干旱。年尺度SSPIE和SSPI对干旱事件识别效果比较接近,二者对长期干旱判断偏涝,对短期干旱判断效果明显优于PPHDI。在气温偏低的年份,季尺度的SSPI能很好地反映旱情的严重程度,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季尺度SSPIE比SSPI更能准确地判断和评价旱情。
2013, 29(6):70-74.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3.06.014
摘要:通过静态试验考察零价铁去除地下水硝酸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酸洗预处理可有效提高铁屑对NO-3-N的去除效果;NO-3-N初始质量浓度增加,NO-3-N去除率下降,平均去除速率升高;铁碳比为1∶2时,反应结束时NO-3-N质量浓度最低,且活性炭可吸附反应产物NH+4-N,降低反应产生的碱度;实际地下水去除NO-3-N效果显著,试验结束时pH维持在10以下,其共存离子对pH值的变化有一定缓冲作用。
2013, 29(6):75-79.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3.06.015
摘要:我国现行COD总量减排措施主要包括工程类、结构类和管理类措施,为分别评估这3类措施的减排绩效,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分离各项措施对COD总量减排的贡献度。结果表明:2006—2008年,3类减排措施中有2个指标对COD总量减排的绩效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工程减排措施中的集中式污水厂设计处理能力指标对COD总量减排绩效贡献最大,其次是管理减排措施中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项目数指标,而结构关停措施的减排绩效不显著;2009—2010年,减排作用最大的是城市污水处理厂数指标,但这仍属于集中式工程减排措施。该结果说明我国COD总量减排措施在“十一五”期间作用较稳定,其中,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对COD总量减排作用最大,以结构关停为代表的结构类措施没有对COD总量减排的作用不明显。
2013, 29(6):80-84.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3.06.016
摘要:为提高水资源调度改善水质效果,利用黄浦江水系、崇明岛河网水量水质模型,在分析评估上海市水资源调度现状效果的基础上,从引排水口门配置、水闸开启方式、水位控制条件等方面考虑,研究分片水资源调度优化方案。通过引排水量大小、水质改善效果等多方案分析比较,提出了分片水资源调度优化方案。结果表明: 分片COD平均浓度改善3.1%~16.9%;分片NH3-N平均浓度改善3.4%~28.1%。COD浓度为:劣Ⅴ类水的河网面积减少37.1%,Ⅲ类水的河网面积增加33.4%;NH3-N浓度为劣Ⅴ类水的河网面积减少9.4%,Ⅳ~ Ⅲ类水的河网面积增加25.9%~31.0%。
2013, 29(6):85-90.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3.06.017
摘要:以洪泽县为例,综合运用水文学和生态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城市尾水处理方案的选择,最终确定蓄水塘-廊道-兼性塘-表面流湿地组合的尾水处理方案,并建议将处理工艺与景观建设相结合,建成集生态、景观、休闲、科教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工程。
2013, 29(6):91-94. 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3.06.018
摘要:针对我国流域的超用水现象,引入河流水量补偿机制,通过市场手段弥补行政管理手段短期失效的不足。以黑河为例,对基于我国水资源费制度的河流水量补偿的方式进行探讨,提出河流水量补偿的外部约束性条件主要包括立法及监测评估,从执行机构、补偿主体与被补偿主体、补偿标准等方面构建黑河水量补偿体系,并分情况对基于水资源费制度的黑河水量补偿方式进行探讨。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资源保护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