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31(1):1-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01
摘要:我国河道治理目前已经从城市河道、大江大河治理进入农村河道和中小河道治理。针对农村河道治理工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总结国内外河道治理的经验,分析我国河道治理所处的阶段,设定污染控制的情景模式,明确我国农村河道的概念、治理目标,并讨论治理目标的层级规律、水质改善的途径、河道治理过渡性方式等问题,提出了“亲自然河道”的治理模式,以期为我国农村河道治理提供理论、思路、方法上的借鉴。
2015, 31(1):8-1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02
摘要:介绍台湾地区综合治水策略,从集水区涵养保护开始,配合流域洪水历线,综合配置集水区、河道、下水道及滞洪设施,并降低河道洪水位,同时兼顾环境及生态的维护。从台湾的河川湿地治理经验出发,介绍“台北大沟溪生态滞洪池”、“新店溪阳光运动公园”、“台北关渡自然公园人工湿地(离槽式)”、“大汉溪河岸人工湿地(在槽式)”等工程实例,说明只有师法自然,才能推动生态资源保护以达到永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2015, 31(1):16-2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03
摘要:为了解决伴随城市化发展、过度开发产生的河川环境污染问题,使人与河川和谐相处,以日本琵琶湖河川管理为实例,从社会学理论之一,即“生活环境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水利工程应该在考虑与河川生态系统共生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利用;在河川与流域管理中,注重恢复河川生物多样性,增加河川活力,实行管理部门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的方针。
2015, 31(1):22-2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04
摘要:全面梳理、解读日本河川治理在各阶段所采取的措施,尤其对其 “多自然河川”治理工程进行总结和分析,明确不同阶段的河道治理思路和技术措施,旨在为我国河流治理中水利工程与生态修复、水质改善密切结合等提供思路和技术方法上的借鉴。
2015, 31(1):30-3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05
摘要:以盐城市12条代表性河流为例,分析农村河流生态健康与服务功能的关系,探讨农村河流治理中两者的实现途径。结果表明:农村河流的服务功能与生态健康具有胁迫-响应关系,河流生态健康的评估内容和评估标准均体现了河流服务功能的影响。由于河道自然系统内部的层级影响关系, 以及农村河流具有较多自然属性特征,农村河流的生态修复应尽量依靠自然河流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修复能力,河流治理应注意保留或促进河流自然生态功能的发挥,从基本的河流形态和水文水动力等要素开始,逐步促进上层要素和河道生态健康的整体恢复。
2015, 31(1):35-4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06
摘要:针对当前国内农村河道治理中护坡材料及其应用方面存在的一些争议,从河流生态修复与护坡功能等角度,指出河道护坡由坡脚、河岸、堤坡3个基本要素构成,探讨了护坡生态构建的概念与内涵,归纳分析了国内外目前相对先进的护坡材料的类型、使用方法及适用范围,提出了复合型材料构建护坡生态功能的方法,并将河道护坡生态构建运用于不同区域农村河道工程实例。结果表明,河道护坡生态构建是对不同护坡材料的最优化组合和应用,可为农村河道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2015, 31(1):41-4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07
摘要:为了提高农村地区防洪能力、提升灌溉供水保障以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我国农村河道的现状和问题入手,分析了我国农村河道整治工程的政策措施及工程投资情况,并探讨了我国农村河道整治相关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农村河道整治的对策和工程措施,以及河道整治的治理思路与发展方向,为未来农村河道整治提供一定的借鉴。
2015, 31(1):48-5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08
摘要:针对太湖流域西部地区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依据由单元田间试验和小流域出口营养盐输出监测值与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关系推算获得输出系数,计算了种植业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的COD、TN、NH3 N和TP的排放量,结合其他种类面源排放量,指出太湖流域西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呈现出农村生活污水和种植业污染为主的排放特征。提出了面源污染适宜推广的处理模式,梳理不同种类面源污染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相应提出面源污染控制建议,为太湖流域面源控制提供参考。
2015, 31(1):56-6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09
摘要:综述我国河道尤其是中小河道的淤泥清除方法,如排干清淤、水下清淤及环保清淤等,对各种清淤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分析;同时介绍了污染淤泥钝化处理、堆场淤泥处理和淤泥资源化处理技术,并分析了其适用范围,对河道清淤与淤泥处理利用技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的河道清淤和淤泥处理提供借鉴。
2015, 31(1):63-6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10
摘要:针对污水处理厂尾水污染受纳河道河水的问题,提出在不影响河道原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河道本身及其周边的条件净化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并研究苏州太仓市双凤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河道治理示范工程的尾水深度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河道的断头浜内布置水质强化净化系统,能够有效地削减污水处理厂尾水中的污染物质,对有机物、氮、磷的去除率均达到20%以上,降低了污水处理厂对受纳河道河水的污染程度。
2015, 31(1):69-7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11
摘要:从水质改善、工程措施、河道功能、污染排放和长效管护制度等方面,对江苏省2006—2014年进行河道治理的22条农村中小型河道展开调查,分析江苏省农村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适宜江苏省农村河道治理的措施:维持农村河道原有形状和堤岸土质;河道岸坡尽可能使用木桩或原有黏性土壤基质;倡导“以河养河”的创新长效管护制度,降低河道管护成本;实行河道资源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农村河道管护的积极性;发挥资源整合机制的能动性,整合农村河道治理的各项资源。
2015, 31(1):74-7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12
摘要:基于SWAT模型对岳城水库流域污染源进行模拟研究。利用流域出口的观台水文站2006—2009年的水量、水质等实测数据对经过校准的SWAT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岳城水库流域年均入库非点源污染负荷TN为3025t,TP为234t,年均非点源污染贡献率不足50 %;点源污染中,TN以工业点源污染为主,其贡献率达319 %,TP则以城镇生活点源为主,其贡献率为36 %;非点源污染中,农业非点源污染源占主要比重,化肥贡献率最大为169%,禽畜养殖污染次之,贡献率为105 %,农村生活污染最小;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耕地,TN和TP年均负荷分别达到277kg/hm2和 0397kg/hm2,模拟成果可为岳城水库水源地保护和流域综合管理提供新的技术方法及科学依据。
2015, 31(1):80-8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13
摘要:根据河流健[JP2]康的评估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观澜河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观澜河综合整治前后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整治前观澜河上游和中游处于“不健康”状态,下游处于“亚健康”状态;整治后上游和下游处于“亚健康”状态,中游处于“健康”状态。观澜河经过综合整治后,河流生态系统呈现正向演替趋势;但观澜河水环境状态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
2015, 31(1):86-9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14
摘要:从水文水资源、物理结构、水质、生物和社会服务功能等5个准则层和14 个指标层对2011年的嫩江下游尼尔基—三岔河口段河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受人类开发活动影响,嫩江下游河流健康评价指数赋分为59分,河流处于亚健康状态;农业开发、水利工程建设、过度捕捞等人类干扰是造成下游河流生境变化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水利工程生态调度、河岸带修复与管理、水质修复、栖息地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等河流健康管理措施。
2015, 31(1):91-9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15
摘要:为了更有效地预测溢油事故,建立了基于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lics code)模型的长江下游南京段码头溢油事故影响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二维水动力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研究区域风场、流场、复杂地形条件综合影响下长江溢油扩展和迁移运动的整体规律,油膜在研究区域降解较慢,溢油发生在落急时刻和西风风向时,油膜更早向下游扩散,对下游保护区的污染更严重。
2015, 31(1):99-10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16
摘要:以水电站大坝下游河道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天然日流量特征出发,基于月中值流量和月内典型特征流量绘制了河流生态流量特征图,作为水库下泄生态流量的确定依据。基于此河流生态流量特征图,建立了判断生态流量满足程度的7d流量偏差率、7d生态需水保证率、月均生态需水适宜度及基于此3个指标的生态需水综合指标,并给出了各指标的评价依据和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河流生态流量特征图符合各时段河流天然流量的基本特征,可作为指导水库生态泄流的依据;所建立的生态流量评价方法能够反映实际下泄流量与天然流量的变化程度,可用于评价河流的生态流量满足程度。
2015, 31(1):106-10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17
摘要:结合流域及区域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编制工作实践,针对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中的站网规划和能力建设规划这两项主要规划内容,从规划技术路线、内容、原则、现状调查分析和规划方案选择等方面,探讨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的内容。
2015, 31(1):110-11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18
摘要:阐述漳河水库灌区在连续3年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其抗旱调度运行的经验:针对干旱特点和供水需求,科学编制调度预案,采取合同供水、严格计量、限制发电供水量、做好生态供水调度等措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抗御灾害和综合兴利的作用。指出与历史上其他干旱年份相比较,2011—2013年水库灌区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2015, 31(1):114-11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19
摘要:调查了西安地区水资源情况,分析西安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结果表明,西安地区水资源短缺是自然条件制约与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其中以自然因素为辅、人为因素为主。提出改善水资源短缺状况的对策:保护水源地;严格限制地下水的开采;合理规划和建设水利工程,构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监测平台;增加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技术。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资源保护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