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31(2):1-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01
摘要:以滁州花山水文实验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各种形态的氮随径流流失的特征。基于2012年10月—2013年9月滁州花山水文实验流域氮素实验观测数据,对流域的氮随径流流失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林地比重较大的集水区域径流中的TN质量浓度和NO-3N[JP]质量浓度较高,农田比重较大的集水区域径流中的NH3N质量浓度较高;在林地面积比例较大集水区域,TN质量浓度与NO-3N质量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在耕地面积比例较大的集水区域,TN质量浓度与NH3N质量浓度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对于嵌套子流域,NO-3N质量浓度沿河道往下游随集水区域的增大和森林覆被比例的减少而呈逐渐递减趋势;在农田非施肥季节,各个月的TN质量浓度空间上自上而下随森林覆被比例的减少而呈逐渐递减趋势,而NH3N质量浓度变化较小;在施肥季节,TN质量浓度随NH3N质量浓度的上升而上升。研究还发现:研究区域汪郢左支断面和军事牌断面的集水区域林地比重高达9992%以上,虽然人类活动较少,但TN质量浓度较高,分别为2830mg/L和4028mg/L,高于集水区域农田比重较大的竹园沟断面和新坝断面(两断面农田比重分别为3959%和3563%),分别是竹园沟断面和新坝断面的142~251倍、202~357倍;这一事实与人们通常的认识不一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慈晖 , 张强,白云岗,张江辉
2015, 31(2):7-1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02
摘要:基于干旱监测理论,根据新疆测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基于不同时间尺度(1、3、6、9、12、24个月)标准化降水指标(SPI)与有效干旱指数(EDI)对干旱监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结果表明:不论针对短期干旱还是长期干旱,EDI监测能力均明显优于SPI。短时间尺度的SPI受短时间降水影响较大,能反映短时间新疆地区的干旱变化特征;随时间尺度的增加,SPI对短时间降水的响应能力较差,但仍可反映长时间序列下明显的干旱变化趋势。与SPI相比,EDI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短期干旱和当时降水量的影响;同时能够随时间迁移,给每日降水量分配以不同权重,考虑前期降水量对当前干湿状况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湿润区及其他气候区洪旱灾害监测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2015, 31(2):15-1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03
摘要:采用物元可拓模型,对天津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抽样检测的18组样品的水质类别80%以上处于Ⅳ和Ⅴ级,NO-3、NO-2和总硬度等是主要的权重影响因子。研究区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差,当地特定的地质环境背景及人类经济活动是导致区域浅层地下水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为验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采用传统的综合评分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同批次18组样品中,15组样品评价结果完全一致,准确率达83%以上,另3组评价结果相差一个等级,可能与不同评价方法的评价等级区间划分有关。对比结果显示,物元可拓模型在天津市浅层地下水质评价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是地下水水质定量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
2015, 31(2):20-2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04
摘要:水生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膜的天然载体,水生植被的恢复有利于提高水体生物膜面积。与非生物介质相比,水生植物与微生物间存在附着互作机制,一方面水生植物能为微生物提供附着场所和营养物质,其产生的化感物质对附着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影响;另一方面,附着微生物也会对水生植物生长产生促进或遏制作用。另外,指出水流和水质对水生植物及生物膜的形成、结构以及群落组成产生重要影响;水生植物和生物膜作为一个复杂互作体系,是水体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相关植物表面[CD*3]表面生物膜体系特征及其对水体中碳、氮等要素的转化及污染物的去除机制相关研究,将是今后水生态研究过程中的重点方向之一。
2015, 31(2):26-2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05
摘要:为了全面衡量河流水安全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与模糊性,将云模型引入河流水安全评价,并论述了确定度向量标准化的重要性,根据实测值和评价阈值,构建评价指标相对于各评语的确定度向量,而后结合权重计算河流的综合水安全确定度向量,并判断河流安全等级。并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骨干输水河道——中运河为例,进行河流水安全评价,结果表明:中运河2012年水安全等级为“良”;与模糊综合模型和集对分析模型评价结果对比发现,云模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河流水安全评价模型。
轩晓博,逄勇,李一平 , 王仕彬 , 王雪
2015, 31(2):30-3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06
摘要:为了解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对周围地表水体的影响,以闽江支流浐溪河彭村水库为例,基于MIKE21模型平台构建二维重金属预测模型,根据重金属在水体和底泥中的转移扩散、悬浮沉积及吸附解吸原理,采用土壤淋溶及浸泡试验所获取的库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等数据,模拟不同入库流量下库区Zn、Cd、Pb等3种重金属污染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小流量条件下,Zn的浓度为库区中央最小,两岸次之,靠近矿区区域最大;大流量下,库区中央大于两岸,下游大于上游。Pb的浓度为库区中央大于两岸,下游大于上游。Cd的浓度为库区中央大于两岸,下游大于上游。水库蓄水后,重金属浓度基本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标准。
2015, 31(2):36-3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07
摘要:将TRIZ理论中的冲突解决原理应用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通过建立并定义水资源单元、生态环境单元、经济单元、人力资源管理单元、技术创新单元的矩阵元素,寻找各单元间的冲突并建立冲突矩阵,以西藏林芝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例,根据TRIZ理论中40个创新原理重新定义矩阵元素,并进行论证分析,找到解决该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的方案。
2015, 31(2):40-4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08
摘要:研究我国饮用水中剑水蚤体表携带细菌的来源,其细菌种属、优势菌属与自然水体中细菌种属、优势菌属的区别,以及细菌在剑水蚤体表分布的情况。结果表明:剑水蚤体表细菌主要来源于自然水体,其细菌种属与自然水体中的细菌种属相似度高达748 %,而剑水蚤体表细菌的优势菌属与自然水体中细菌的优势菌属存在的差别较小;[JP2]自然水体中的优势菌属在剑水蚤体表不一定是优势菌属;自然水体中自由细菌数量上比剑水蚤体表携带的细菌多。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发现标记绿色荧光蛋白的大肠杆菌在剑水蚤体表分布不均匀,细菌主要聚集在剑水蚤足部、尾部等长有刚毛的部位,剑水蚤背部与腹部关节部位也附着部分细菌,雌性剑水蚤的卵囊是细菌的重要载体。
2015, 31(2):45-4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09
摘要:对西藏萨迦县卡乌村高温地热水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该地区地热水中超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与WHO《饮用水水质标准》(第二版))的有害元素主要有F、B、As、Sb、Tl、Be,放射性有毒元素主要为Th、U。借助折线图、内梅罗指数法,分析冲曲河在流经该地热区前后各超标有害元素的质量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地热水严重影响了冲曲河的水质。最后,对卡乌村高温地热水的利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范丽丽 , 邱利 , 田威 , 李梦迪 , 许贺伟 , 章双双 , 李一平
2015, 31(2):50-5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10
摘要:对2000—2005年太湖整个湖区水质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湖区水质浓度均值,采用灰色聚类法对各湖区水质进行评价,并根据马尔科夫模型计算各湖区水质季节变化的相对进步度。结果表明:太湖水质的时空差异性较大,竺山湖和梅梁湾的水质最差,为Ⅴ类,而东太湖和东部湖区水质相对较好,为Ⅱ类;不同的水质指标中,NH3N的空间差异性最大,TN、TP,CODMn的空间差异性相对较小,表明城镇污水是太湖的主要外源污染;竺山湖和梅梁湾的水质季节性变化最大,在夏秋季水质相对较好,冬春季水质相对较差,其他湖区的水质季节性变化很小。
2015, 31(2):55-5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11
摘要:以呼和浩特市生活饮用水为研究对象,从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风险描述4个方面对水中亚硝酸盐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价,确定其风险商(QH)为40%。QH<1,说明通过饮用水途径摄入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造成风险的可能性不大。同时,以纯昆明种小鼠为试验动物,开展了亚硝酸盐亚急性毒理学试验,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基于膳食暴露水平给药的试验组,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UREA)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肝肾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忽略从试验动物向人群外推时的不确定性,膳食暴露水平的亚硝酸盐对人体的肝肾功能也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2015, 31(2):59-6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12
摘要:在分析武汉城市圈水资源脆弱性成因的基础上,基于DPSIR模型建立了评价水资源脆弱性的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进一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武汉城市圈水资源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同时将其与湖北省水资源脆弱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水资源脆弱性高于湖北省水资源的脆弱性,存在着较多不安全因素。在空间分布上, 武汉城市圈水资源脆弱性差异较大,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的趋势。提出了防治水污染、维护和完善水利工程设施、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的建议。
2015, 31(2):65-6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13
摘要:通过物探、钻探手段对沭河盆地的水文地质结构、补径排条件进行研究,建立水文地质模型,并利用GMS数值模拟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地下水开采潜力及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沭河盆地含水层分布具各向异性,按含水层厚度可划分为两个富水区;地下水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和河流侧渗补给为主,排泄途径主要为人工开采,地下水正均衡231285万m3/a;经模拟不同开采情况下地下水变化情况,确定莒县沭河盆地地下水开采潜力为61万m3/d;地下水水质达到Ⅲ级及以上标准的区域占总面积的714%,基本满足供水质量要求。
2015, 31(2):70-7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14
摘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热力学平衡常数法,建立了地下水水质组分存在形式及其质量浓度计算的数学模型, 并利用MATLAB编写了相应程序,对北京市朝阳区地下水水质检测数据进行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水中化学组分的存在形式包括单一离子、复阴离子、络合离子以及络合分子;游离态的Ca2+、Mg2+、SO2-4占各自离子总质量浓度的百分数分别为8526%,8701%,6985%,表明水样分析质量浓度与计算质量浓度间存在差异;pH值对地下水中游离离子的质量浓度将产生影响,造成离子迁移能力的变化。
2015, 31(2):74-7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15
摘要:为了分析论证内秦淮河现状引调水的效果和存在问题,采用MIKE11模型对河网进行概化,建立了一维河网数学模型。以枯水期为例,选取6个控制断面的氨氮浓度为水质评价指标,运用验证后的模型对内秦淮河现状引调水的效果进行模拟与计算。结果表明:现状条件下,内秦淮河水体污染较严重,水源地水质和引水流量达不到引水冲污的要求,需改善水源地水质,加大引水流量;每条引调水线路均存在引水盲区,引水冲污应采取4条线路联合引调水的方式。
2015, 31(2):79-8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16
摘要:分析浙江省入海河口建闸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口建闸具有防洪御潮、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改善闸内河道通航条件、改善城市水环境景观等正效益,但同时也会带来河口地区河床泥沙淤积、区域排涝能力降低、水质下降、水生态平衡破坏和渔业资源衰退等负效益。建议从减轻入海河口建闸不利影响的角度对不同闸址方案、工程布置以及调度运行方式进行比选,力求入海河口建闸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损失达到最大程度的统一。
2015, 31(2):84-8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17
摘要:以芜湖县陶辛镇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为例,针对受纳水域的特点,采用湖(库)均匀混合水质模型计算河流纳污能力并进行水质预测,分析综合衰减系数对水质预测结果的影响,在缺乏资料条件下,探讨确定综合衰减系数的途径与方法,以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提出利用当地水体和沟渠组成的湿地对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降解的方案,经湿地降解后的水质满足受纳水体的水质管理目标要求;最后对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的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可供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参考。
2015, 31(2):89-9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18
摘要:为定量评价黄河流域水量调度方案的优劣,选出水资源综合效益最大的方案,结合黄河流域实际特点,选择可供水量、利津入海水量、龙羊峡水库期末水位等10项指标为评价体系,在模糊优选法、灰色关联分析法、集对分析法等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组合决策模型,综合考虑各方案在不同评价方法下的优劣顺序,帮助决策者做出准确判断和选择。结果表明,组合决策方法克服了单一决策方法的不足,能够综合考虑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较为科学合理地确定出最优方案。
2015, 31(2):95-9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19
摘要:在综合分析我国城市饮用水水源现有状况下,阐述如何开展城市饮用水水源地风险评价和管理风险评估、风险减免和规避、全过程风险监控和信息发布以及事故应对的工作内容。建议:①开展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工作;②城市饮用水水源风险管理要以流域环境应急管理相衔接;③强化政府的监管及公共服务职能;④探索水源地保护与补偿机制。提出对于高风险的城市供水水源地难以降低风险的,必要情况下要改变水源,选择风险相对低的水源地作为供水水源。
2015, 31(2):99-10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20
摘要:从淮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管理角度出发,分析淮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管理机制建立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典型问题,提出应成立淮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专门管理机构,广开生态补偿资金渠道,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范围,探索多元化的补偿方式、完善法规制度和监督机制等相关对策。对完善淮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补偿资金的利用水平、统筹和协调区域生态补偿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2015, 31(2):103-10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21
摘要:通过对于青岛市某居民小区两次典型降雨后形成径流雨水中的COD、SS、NH3-N和TP的分析,发现在初雨期2mm产生的径流中,4项污染物指标的污染程度最大,应舍弃不用;初雨期后可通过清浊分流方法在居民小区内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通过对居民区的年杂用水量与可收集雨水量的比较,上游汇水量可以满足区内的用水需求,雨水综合利用方案实施后可节约自来水2万t/a以上,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5, 31(2):107-11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2.022
摘要:针对宁夏盐池县在使用自来水后不再利用雨水、收集雨水的水窖面临废弃的现状,开展了利用雨水发展小拱棚瓜菜种植、庭院经济和以养羊为主的养殖业的试验研究,并分析其雨水利用效益。结果表明,雨水利用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建议政府积极宣传和推广雨水利用,加大集雨场建设力度,加强小拱棚建设。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资源保护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