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31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生态节水型灌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关键技术

      2015, 31(6):1-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01

      摘要 (2329) HTML (0) PDF 1.35 M (3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传统灌区建设中存在的重工程和经济效益、轻生态环境的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灌区面源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灌区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生态节水型灌区的建设思路、构建模式和技术体系,旨在为我国灌区节水、减污、绿色、生态、智能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借鉴。

    • 地下水深循环研究进展

      2015, 31(6):8-1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02

      摘要 (4968) HTML (0) PDF 3.39 M (8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自然界中地下水深循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西藏内流区的湖泊与河流存在渗漏,水量呈现出巨大的不平衡,估算每年通过渗漏流出西藏高原的地下水超过了1 000亿m3;与此同时,中国北方的地下水也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降水量较少的火山与裂谷地区有大量的泉水涌出形成了河流与湖泊,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地区的河流与湖泊在北东方向上呈现出串珠状的分布。通过对长白山天池地下水补给源区的各项分析确定,补给天池的地下水来自于外源水,能够同时满足补给源区高程、降水同位素、渗漏等特征条件的地区只有西藏内流区。北方地下水中的锶、氦同位素特征关系揭示了深循环地下水与地幔玄武岩等发生了水岩反应。贝加尔与山西裂谷地区中地壳高导低速层可能是深循环地下水的导水通道,玄武岩孔洞构成了导水构造。深循环水在火山及裂谷附近向地表排泄形成河流与湖泊,河流源头附近的地温梯度偏低。西藏内流区的渗漏水通过深循环方式补给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阿拉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贝加尔湖、东海、南海等地区,地下水的年龄自西向东呈增加趋势,一般在20~40 a之间。

    • 中国省际水风险评价及空间关联格局研究

      2015, 31(6):18-2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03

      摘要 (2289) HTML (0) PDF 3.11 M (2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参考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DEG)提出的水风险评估方法,从短缺风险、污染风险、灾害风险、生态风险以及监管与声誉风险5个方面构建水风险评价体系,以中国3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2000—2013年各省(市)的水风险进行评估,并利用Fuzzy ISODATA聚类模型对水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水风险指数的总体空间区域差异及时间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水风险总体处于中低水平,且风险等级呈现出由高向低发展的良好状态。(2)各省(市)风险大小差异明显,南方地区水风险普遍低于北方地区。(3)风险子系统中短缺风险与污染风险对各省(市)水风险影响较大,但影响程度随时间减弱;生态风险小幅上升;灾害风险受自然条件影响表现出随机性特征。(4)水风险空间上存在显著的集聚现象,但空间集聚特征减弱,省际水风险关联度减小。

    • 珠江水系东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

      2015, 31(6):27-3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04

      摘要 (2245) HTML (0) PDF 1.73 M (2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划分了基于水资源分配方案的东江流域生态补偿主体和客体,计算了流域水资源价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保护与改善费用,以及基于水资源价值的生态补偿费用和标准;探讨了东江流域生态补偿的机制和体制,建议采取基于水资源价值的下游补偿上游模式,以及与国家现行政策、机制相结合;在资金管理和运作方面,建议成立东江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委员会,由基金委负责资金管理和项目立项、评估、审核及实施过程的监督和验收。

    • 基于动态模拟递推算法和向量模法的水环境承载力计算方法

      2015, 31(6):32-3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05

      摘要 (2127) HTML (0) PDF 2.35 M (2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定量分析流域内多种因素对水环境的综合影响,发展并完善了基于动态模拟递推算法和向量模法的水环境承载力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汉江流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水环境承载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水环境承载力的论述更为合理,得到的结果也更为直观、全面;仅从水资源供给的角度,汉江流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水环境承载力在2040年存在难以承载社会经济发展的风险,但从综合角度看,水环境承载力呈现出改善的趋势。

    • 长江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定量分析

      2015, 31(6):40-4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06

      摘要 (1642) HTML (0) PDF 2.93 M (2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长江流域1961—2010年的降水、气温、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作为基本气候要素,分析大通径流量与气候要素的相关关系,并对径流量对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通径流量对长江中下游区域的气候变化很敏感,径流量对降水量的响应最强烈,径流量对相对湿度、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响应仅为对降水量响应的1/2、1/4和1/39;当气候要素耦合且同向变化时,径流量对任何单一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都小于对多要素耦合变化响应程度;但是,当气候要素耦合且反向变化时,径流量对任何单一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都大于对多要素耦合变化响应程度,耦合的气候要素越多,这种效应越显著。

    • 平凉黄土山地带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水资源问题

      2015, 31(6):45-5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07

      摘要 (1974) HTML (0) PDF 1.80 M (26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1951—2014年气象数据统计分析及野外调研资料,讨论了1951年以来陇东黄土山地带降水量、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平凉地区最近20年以来不论全年、冬半年或夏半年平均气温都呈明显上升趋势,自1997年以来平均气温比之前40年上升1.2℃。相比之下,除冬半年降雪量略呈减少趋势外,年总降水量并不存在显著增加或减少趋势,而更倾向于存在7 a左右长周期变化或2 a左右短周期波动。伴随气温逐年上升而降水量并不增加,退耕还林等人工干预措施不断加剧的总趋势,土壤水分或浅层黄土地下水资源量不断减少,进而影响林木生长、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效恢复。指出黄土高原沟壑-丘陵地带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地形地貌特征科学合理规划耕地、休耕地、林地、草地以及树(草)种选择、林木密度等是今后长期需要研究的课题。

    • 河流生物栖息地的生态水文学研究

      2015, 31(6):52-5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08

      摘要 (1910) HTML (0) PDF 2.14 M (3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研究对象、空间尺度和生态群体3个角度对河流生物栖息地进行分类,阐述了生态指标与水文要素间主要存在的4种关系,总结流量、流速、水位/水深、水温、水质等水流要素对河流生物的影响,归纳了目前表征河流生物栖息地的水文水力学指标和适宜性评估方法,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 跨国界流域重金属污染溯源体系框架初步构建

      2015, 31(6):57-6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09

      摘要 (2211) HTML (0) PDF 1.68 M (3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调研国内外水环境污染溯源的主要研究方法,结合我国跨国界流域重金属污染和监管的现状,提出构建以空间溯源为主线、行业溯源和成分溯源作为重要补充的跨国界流域重金属污染溯源技术体系,综合运用基于最优搜索理论的优化监测排查法、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跨国界流域内的重金属污染源的空间位置、行业类型及工艺环节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定位,旨在为我跨国界流域污染控制和外事协调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 强化高锰酸钾氧化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技术综述

      2015, 31(6):62-6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10

      摘要 (2007) HTML (0) PDF 1.80 M (4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投加催化剂或与其他技术联合提高高锰酸钾氧化效能的方法,综述了过渡金属、腐殖酸、络合剂、ABTS、二氧化锰和超声等强化高锰酸钾氧化效能的技术,分析每种技术的优势和缺陷,认为后续研究应注重铁基或者其他过渡金属非均相催化剂的开发,既降低催化剂的成本,也实现催化剂的回收利用。

    • 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的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研究

      2015, 31(6):67-7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11

      摘要 (1964) HTML (0) PDF 2.13 M (2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1999—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Meta-frontier和SBM-Undesirable模型研究了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粮食生产用水效率,进一步运用随机效应的Tobit模型对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制于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技术“鸿沟”,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与非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农业机械化程度、技术因素、人均粮食产量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对粮食生产有显著影响;灌溉费的影响不显著,机械化程度逆向显著,说明节水灌溉设备并没有得到广泛使用,灌溉费及农业水价的制定不合理,没有起到促进粮食生产用水效率提高的作用。

    • 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

      2015, 31(6):76-8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12

      摘要 (2847) HTML (0) PDF 1.31 M (9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全国4 493个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进行了核定,结合水功能区水质状况、纳污能力和现状污染物入河量,提出了限制排污总量确定的原则,制定了水平年2020年和2030年的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成果:2020年,COD 585.20万t/a,氨氮 52.57万t/a;2030年,COD 542.97万t/a,氨氮 46.54万t/a。对各省级行政区限制排污总量成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各水平年限制排污总量呈逐步递减趋势,与规划水平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逐步增加的目标要求总体协调。根据限制排污总量方案,提出了加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管理的对策、措施和建议:加快开展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切实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不断加大水资源保护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 蜿蜒型河流地貌异质性及生态学意义研究进展

      2015, 31(6):81-8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13

      摘要 (2222) HTML (0) PDF 1.74 M (3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蜿蜒型河流丰富的地貌异质性,回顾了蜿蜒型河流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论述了蜿蜒型河流的地貌结构和动态变化特征,总结了地貌异质性的生态功能,重点分析了深潭-浅滩序列结构的相关研究进展,归纳了蜿蜒型河流异质性的生态学意义。

    • 国际水协会河流水质模型1号(RWQM1)述评

      2015, 31(6):86-9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14

      摘要 (2494) HTML (0) PDF 1.39 M (2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剖析河流水质模型1号(RWQM1)的建模背景、设计思路、基本框架与建模方法,认为RWQM1从技术层面和建模方法上对当前水质模型进行了重大调整,提供了全新的水质模型框架,作为未来水质建模的科学标准,RWQM1的标准化设计思路包括:(1)较全面地划分水质组分,统一水质组分的表述方式;(2)基于严格的化学计量方程实现对水质转化过程及其动力学的数学描述,确保反应物、产物的物质守恒;(3)将各种水质过程通过化学计量矩阵的形式实现模型的结构化表达。结构化的思路使得RWQM1水质模型具有灵活、适用性广等特点,但过于复杂的状态变量、缺乏强大的软件平台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RWQM1水质模型的推广。

    • 珠江口咸潮影响因素分析

      2015, 31(6):94-9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15

      摘要 (2035) HTML (0) PDF 3.69 M (2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珠江口平岗泵站和联石湾水闸两个代表站咸潮与流量、潮差、潮水位、海平面、气象等影响因素的响应规律采用集对分析和非参相关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珠江口咸潮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流量、最低潮位和海平面,潮差、风级为次要影响因素;(2)平岗泵站和联石湾水闸咸潮对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具有差异性,平岗泵站咸湖对流量更敏感,联石湾水闸咸潮对海平面、最低潮位、潮差和最高潮位的敏感性大于平岗泵站;(3)未来全球气候还将持续变暖,珠江流域枯水径流变化复杂,珠江口海平面上升速度在加快,应加强珠江口咸潮变化机理的研究。

    • 基于EFDC模型的感潮江段溢油事故风险预测

      2015, 31(6):98-10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16

      摘要 (1705) HTML (0) PDF 2.83 M (2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在溢油事故发生后能够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轻油污染,降低事故危害,采用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对长江下游靖江段某码头进行溢油事故风险影响预测。通过EFDC准确地模拟出该江段的二维流场,在流场、风场以及复杂地形等综合条件下,采用拉格朗日质点追踪法计算油品入江后油膜漂移轨迹以及到达、离开下游保护区的时间。结果表明:油膜沿水流方向逐渐被拉伸,覆盖面积逐渐增大,且受长江地形条件影响;在感潮江段,潮流场对油膜漂移行为的影响占主导作用,同时风场也会影响油膜的漂移行为。受涨落潮的影响,油膜向下游来回震荡漂移;溢油事故发生时刻的流场不同,油膜往下游漂移的速度也不同,当溢油事故发生在落潮时,油膜往下游漂移速度更快;不利风向时风速越大,油膜往下游漂移的速度越快。

    • 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污染物运移扩散研究

      2015, 31(6):103-10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17

      摘要 (1837) HTML (0) PDF 2.27 M (25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MIKE11模型的水动力模块、对流扩散模块建立了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的水质模拟模型,通过对模型的率定和验证,表明该模型具有较理想的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构建模拟段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污染物运移扩散模型,模拟了典型跨渠公路桥上发生危险货物运输倾翻事故后污染团的迁移扩散过程,以及污染团到达下一个分水口和退水闸的时间和浓度,旨在为制定京石段干渠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方案提供依据。

    • 奎河与沿岸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作用分析

      2015, 31(6):109-11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18

      摘要 (1628) HTML (0) PDF 2.62 M (2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了解地表水与沿岸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对保护地下水资源和对其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系统采集奎河河水与沿岸地下水的基础上,采用描述性统计、主要阴阳离子Piper三线图等方法对水样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空间角度来说,位于奎河不同断面上的沿岸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及其离子浓度特征具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断面处的奎河河水也显现出不同的特性;从时间角度来说,即使在同一断面处的奎河河水以及沿岸地下水,其丰水期和枯水期离子浓度特征也有所差异。(2)不同断面处影响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形成的优势作用并不相同,表现为徐村断面处受溶滤作用影响较大,黄桥闸较其他两断面处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较强,石桥断面处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显著,临近奎河河水的地下水受混合作用影响明显,而人类活动对各个断面处的地下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3)奎河河水的水化学形成优势机制是蒸发浓缩作用,并且河水对河床中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也极大地影响着河水中离子组成特征的形成。同时,设闸蓄水、采引灌溉等人类活动也对奎河河水的水化学演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 表面流人工湿地不同植物及其组合净化污水处理厂尾水研究

      2015, 31(6):115-12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19

      摘要 (2316) HTML (0) PDF 2.44 M (23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表面流人工湿地对低污染水的生态净化效率,对人工湿地中湿生植物的组成进行比选研究,设置8个由不同湿生植物(包括挺水、沉水和浮叶植物)组成的表面流人工湿地,比较其净化尾水氮磷效果。结果表明:挺水植物圆币草(Hydrocotyle verticillata)和大聚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 组合的表面流人工湿地净化尾水氮磷效果最好,其人工湿地对TN、NO-3-N和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8.6%、62.6%和78.2%,对TP和溶解性无机磷(DI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4.5%和80%。浮叶植物睡莲(Nymphaea L.)人工湿地去除氮磷能力次之,TN、NO-3-N、NH3-N、TP和DI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55.2%、63.3%、56.1%和64.7%,体现一定的污染物去除潜力。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Lour.)Hara]在与圆币草等共存净化尾水过程中逐渐失去优势种地位。而由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和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等挺水植物构建的表面流人工湿地,虽然生物量高,但其氮磷去除效果较差,尤其是再力花人工湿地对TN、NO-3-N和NH3-N平均去除率仅在18%~36.2%之间,对TP和DIP平均去除率也分别只有41.5%和38.7%。因此,采用圆币草和大聚藻组合构建的表面流人工湿地能更有效净化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氮磷,对TN的去除尤为高效,能有效提升尾水水质。

    • 海子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季节演替及其驱动因子

      2015, 31(6):122-12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20

      摘要 (1845) HTML (0) PDF 1.76 M (2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位于北京市平谷区的北京海子水库为研究对象,以浮游植物功能群调查为基础,于2010年春、夏、秋三季对海子水库进行了生态调查;根据水库水环境特征,在北湖、南湖两个不同生境区域设置采样点,进行浮游植物水样采集,将3个季节中的浮游植物划分为16个功能群,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同步取得的电导率、TN、TP、水温等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功能群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2010年海子水库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4种(包括变种),分属于6门37属。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为:绿藻门20属45种,占种类总数的60.82%;蓝藻门7属11种,占14.86%;硅藻门5属8种,占10.81%;裸藻门2属7种,占9.46%;甲藻门2属2种,占2.70%;隐藻门1属1种,占1.35%。浮游植物丰度春季(801.67×104个/L)<秋季(3 589.17×104个/L)<夏季(13 806.53×104个/L),三季均值为6 065.78×104个/L。代表性功能群的季节演替为:春季(J/Xph/P/C)→夏季(Tc/S2/P/C)→秋季(X1/C)。TP、水温、电导率是海子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

    • 附生硅藻作为指示生物的研究进展

      2015, 31(6):128-13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21

      摘要 (2036) HTML (0) PDF 1.58 M (4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筛选斯普林格 、爱思唯尔和中国知网中关于硅藻良好指示特性的研究结论,按照指示变量的特征可归纳为水体环境变量、硅藻指数、生态毒理学、古环境古气候、土地利用和生态水文要素6个类目。大量研究结果证实,基于附生硅藻的种类分布和个体特征,使得硅藻具有上述变量的良好指示效应,特别在指示水体环境和古环境方面。

    • 长荡湖表层沉积物中营养盐空间分布与污染特征

      2015, 31(6):135-14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22

      摘要 (1708) HTML (0) PDF 2.65 M (2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长荡湖不同湖区表层沉积物中营养盐及含水率的测定,结合统计分析手段,探讨其空间分布与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长荡湖表层沉积物中TN、TP的质量比、TOC含量及含水率变化范围分别为3.47~10.80 g/kg、0.57~1.83 g/kg、0.66%~4.21%和41.71%~75.78%,其均值分别为6.86 g/kg、1.19 g/kg、1.73%和60.48%,且均呈湖周高、湖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TN、TP和含水率之间呈显著线性相关,TOC与TN、TP和含水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长荡湖表层沉积物中TN、TP及TOC富集系数分别在0.7~2.0、0.6~2.0和0.4~2.5内变化,其平均值分别为1.3、1.3、1.0;污染指数分别在6.3~19.6、1.0~3.1和0.7~4.2内变化,其平均值分别为12.5、2.0和1.7;长荡湖表层沉积物的氮素水平处于重度污染状态,且磷、有机碳均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 沉积物再悬浮测量方法综述

      2015, 31(6):141-14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23

      摘要 (1895) HTML (0) PDF 1.64 M (3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沉积物侵蚀、再悬浮、运输等一系列行为机制,从实验室装置模拟法、室外原位装置测量和野外直接测量3个方面总结了沉积物再悬浮测量方法。将沉积物再悬浮测量装置分为循环水槽、直流水槽及其他仪器,描述了各类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优缺点及适用环境,并对不同装置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基于现有的技术和方法,主要是通过测量底床侵蚀剪切力和悬浮物浓度变化来定量分析沉积物再悬浮现象,剪切力施加方式、测试时间及仪器大小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各类装置测量结果的差异性。

    • 南京地区水稻节水灌溉定额及适宜灌溉模式

      2015, 31(6):150-15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24

      摘要 (1850) HTML (0) PDF 1.40 M (2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收集南京地区55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需水量;以多年实测数据与分段单值平均法相结合确定水稻作物系数;采用单作物系数法计算水稻需水量,再根据水量平衡原理,结合浅湿灌溉制度,推算南京地区不同分区、不同水文年、不同灌区类型的水稻耗水量和灌溉定额。根据未来水稻生育期暴雨发生概率增加的特点,提出更适宜南京地区推广的水稻蓄水控灌模式,以减少水量损失、提高降雨利用率。结果表明:南京地区一般干旱年降雨有效利用率达70%~85%,特枯年接近100%。

    • 活性炭吸附技术与树脂吸附技术处理DIBP废水的对比

      2015, 31(6):154-15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25

      摘要 (1864) HTML (0) PDF 6.89 M (2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活性炭吸附技术和树脂吸附技术进行增塑剂DIBP生产废水处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NDA-66树脂对邻苯二甲酸的吸附效果最好,去除率达93.9%,其次为椰壳活性炭,对增塑剂DIBP生产废水中COD和邻苯二甲酸的去除率分别为57.3%和83%,煤质和果壳活性炭的废水处理效果较差,对COD和邻苯二甲酸的去除率均在20%左右,且活性炭吸附不具有选择性,无法对邻苯二甲酸进行回收,不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而采用NDA-66树脂吸附处理增塑剂DIBP生产废水,其污染物削减量是活性炭吸附的4~5倍,回收邻苯二甲酸可产生110.8万元/a的经济效益,同时树脂脱附再生容易,可重复利用2年左右,因而具有更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 超声波技术预防性抑制蓝藻水华的研究

      2015, 31(6):158-16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26

      摘要 (1567) HTML (0) PDF 1.80 M (2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指出传统的蓝藻水华治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大规模地杀灭蓝藻,造成大量藻细胞破裂,细胞内藻毒素等有害分泌物释放到水中,引发二次污染。介绍蓝藻水华的预防性调控方法,即在水体形成水华前,通过抑制蓝藻细胞生长,将其藻类生物量始终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下,避免蓝藻水华的暴发。综述了超声参数对除藻抑藻效果的影响,以及超声对藻细胞生理系统的影响,探讨超声除藻抑藻的机理,并针对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对后续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 江苏省太湖流域污染物排放变化规律及总量削减率的确定

      2015, 31(6):165-16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27

      摘要 (2142) HTML (0) PDF 2.47 M (25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江苏省2007年、2009—2011年4次污染源普查资料,选取COD和NH3-N为研究因子,统计江苏省太湖流域2007年、2009—2011年污染物排放变化规律;根据已核定的区域纳污能力以及总量控制值,对研究区域入河量及排放量进行削减分析(以2010年为现状年)。结果表明:(1)2007年、2009—2011年江苏省太湖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其中城镇点源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面源比例呈增长趋势;(2)“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太湖流域COD和NH3-N的入河量削减率分别为20%和65%;(3)“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太湖流域COD和NH3-N的点源排放削减率分别为27%和35%。

    • 基于组合赋权的水污染物总量区域分配方法

      2015, 31(6):170-17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28

      摘要 (1876) HTML (0) PDF 2.59 M (2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公平兼顾效率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依据代表性和独立性原则,选取与污染物总量分配紧密相关的水资源量、环境容量、人口和生产总值4个主要指标,借助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原理,根据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对于总量分配的影响程度赋权,得出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最后根据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确定分配方案,并以陕西省汉中市11个行政区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采取组合赋权方法时,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对总量控制影响程度不同,需对重要性加以区分,对客观权重给予更大的权重,同时,实例分配结果符合国家水污染削减比例的要求。

    • 三亚河流域水资源供需方案组合比较

      2015, 31(6):174-17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29

      摘要 (1812) HTML (0) PDF 1.72 M (2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三亚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2010年为现状水平年,2020年、2030年为规划水平年,分析比较三亚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设置不同组合的需水方案和供水方案并进行分析比较。最终选定的需水方案是考虑节水及供需平衡反馈形成的修订方案,供水方案是在现状工程的基础上,规划水平年考虑增加工程措施,蓄水工程主要考虑增加小(Ⅰ)型以上水库的方案。结果表明,此水资源配置方案可解决各水平年P=90%保证率条件下各分区的缺水状况,使水资源供需达到基本平衡。

    • 城市需水量预测方法比较

      2015, 31(6):179-18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6.030

      摘要 (1598) HTML (0) PDF 1.37 M (2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城市需水量预测的精度,基于北京市2000—2011年的实际用水量数据,对比分析了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灰色GM(1,1)模型、非线性趋势模型和灰色-神经-趋势组合预测模型及其基于马尔科夫修正的各单项模型需水量预测结果。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模型优于各单项模型,基于马尔科夫修正的各模型优于各未修正预测模型。基于马尔科夫修正的灰色-神经-趋势组合预测模型预测精度最高、效果最好。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