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32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鄂尔多斯乌海地下水水位上升原因分析

      2016, 32(3):1-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01

      摘要 (2364) HTML (0) PDF 4.23 M (2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最干旱的乌海地区地下水水位近几年来持续上升,地下水溢出地表形成了一些水泡子,部分居民房屋地基遭受到渗水的浸泡。分析乌海地区渗水、地下水、地表水、降水中的同位素与水化学成分,结合水量平衡分析与地质构造特点,对乌海地下水水位上升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乌海地区降水与地下水的δ18O-δD关系点分布没有落在同一条蒸发线上,当地降水对乌海地区的地下水没有补给;乌海地区南北向断裂带上地下水的δ18O与δD值比东西向断裂带上的富集,溶解总固体(TDS)小于1 g/L,与乌海地区的涌水一致,由此推测乌海地下水水位上升主要是因为南北向断裂带涌水所致;鄂尔多斯地区地下水的3He/4He与3H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圈中的高导低速层可能是深循环地下水的导水构造。

    • 单一模型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探讨

      2016, 32(3):10-1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02

      摘要 (1715) HTML (0) PDF 2.23 M (1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镇江市浅层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并给出悲观状况和乐观状况两种情景的评价结果,与采用传统单一评价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悲观状况下,Ⅰ类、Ⅱ类监测井占评价监测井总数的5.88%,Ⅲ类监测井占39.22%,Ⅳ~Ⅴ类监测井占54.9%;乐观状况下,Ⅰ类、Ⅱ类监测井占评价监测井总数的54.9%,Ⅲ类监测井占5.88%,Ⅳ~Ⅴ类监测井占39.22%。(2)不同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相差较大,依赖单一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进行决策,是具有风险的。

    • 止水不良孔导致地下水串层污染的机制研究——以衡水某试验孔为例

      2016, 32(3):14-1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03

      摘要 (2200) HTML (0) PDF 2.99 M (2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北平原长期存在“上咸下淡”的水质格局,近年来,咸水下移问题不断威胁深层淡水资源。根据衡水市某止水不良孔(GK井)修复前后其周边观测孔(XK4井)内水质变化情况,通过构建考虑钻孔串层污染的溶质运移模型,对止水不良孔作为优势通道引导咸水下移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本水力联系微弱的相邻含水层通过止水不良孔发生了越流,上层咸水在水头差作用下沿井管下移,经滤水管进入淡水层,导致下层淡水迅速咸化;GK井在14个月内形成的污染晕半径为20~75 m,导致XK4井地下淡水矿化度在5个月内升高约5倍;GK井封填后,污染物在水动力作用下发生扩散、稀释,被污染淡水在4个月后又恢复至原有浓度。止水不良孔造成的串层污染不容小觑,应及时发现及早治理。

    • 呼伦贝尔高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2016, 32(3):19-2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04

      摘要 (2148) HTML (0) PDF 1.50 M (2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充分考虑呼伦贝尔高平原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情况下,提出了基于DRASTIC模型的DRASL评价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ArcGIS平台对呼伦贝尔高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进行脆弱性分区,并对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做了相关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高脆弱性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拉尔区周边和满洲里市东郊,土地利用和地下水位埋深是影响呼伦贝尔高平原地区地下水脆弱性的关键因素。

    • 基于可持续能力和协调状态的水资源系统评价方法探讨

      2016, 32(3):24-3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05

      摘要 (1819) HTML (0) PDF 2.34 M (1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可持续理论、系统协调理论内涵,从区域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及经济社会现状要素相互耦合、共同支撑水资源系统的角度,应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构建了区域水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度、协调度概念及其定量表征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水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并结合有关数据对2003—2013年辽宁省水资源安全形势演进态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辽宁省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度呈整体上升趋势,自然因素导致资源子系统可持续度变化不稳定,其余3个子系统可持续度基本呈现逐年提升态势;(2)研究时段内辽宁省水资源系统协调度波动变化,是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开发利用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耦合导致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不稳定;(3)在研究时段内辽宁省水资源系统安全等级逐渐提高,安全态势趋于好转。未来,有关部门应在加大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区域水资源系统协调发展和统一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将水资源纳入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管理和优化配置,以期实现区域水资源系统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 国外典型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2016, 32(3):33-3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06

      摘要 (2101) HTML (0) PDF 1.62 M (3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国外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和分析,认为各国先进的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经验虽不尽相同,但具有一些共性:(1)普遍注重立法革新,使得流域管理机构行使水管理权有法可依;(2)都建立了有效的流域管理机构,探求权利与民主的适宜均衡;(3)都注重公众参与,明确监督机构的责权。

    • 生物群体智能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在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研究中的应用

      2016, 32(3):38-4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07

      摘要 (1516) HTML (0) PDF 1.53 M (1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高维降维技术的投影寻踪模型引入到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的研究中,并采用生物群体智能算法对投影寻踪模型进行优化,以提高投影寻踪模型的准确度。以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3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并提出了5类等级标准。以漳河灌区为例,利用所建模型对该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进行研究,并对不同指标的贡献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漳河灌区2013年的综合效益等级为等级Ⅲ(一般);在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研究方面,优化后的投影寻踪模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信性。

    • 基于斜生栅藻培养的城市生活废水资源化利用研究

      2016, 32(3):44-4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08

      摘要 (1997) HTML (0) PDF 2.04 M (1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降低微藻培养成本,实现城市生活废水的资源化利用,研究了补加不同质量浓度的NaNO3、K2HPO4·3H2O、MgSO4·7H2O、FeCl3·6H2O、Na2CO3营养盐情形下,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as)的生长和油脂积累特性。结果表明:城市生活废水中自身含有的磷、碳基本满足微藻正常的生长和油脂代谢,同时在低氮和高铁环境下更有利于微藻油脂的积累。此外,在补加NaNO3质量浓度2.25 g/L、K2HPO4·3H2O质量浓度40 mg/L、MgSO4·7H2O质量浓度56.25 mg/L、FeCl3·6H2O质量浓度9 mg/L、Na2CO3质量浓度15 mg/L的条件下,斜生栅藻生长状况良好,生物量可达3.04 g/L,是废水原液条件下的2.8倍。利用城市生活废水来培养富油的微藻,可以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利用与微藻的低成本培养,对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 基于萤火虫算法和熵权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2016, 32(3):50-5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09

      摘要 (1973) HTML (0) PDF 1.31 M (2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大为目标建立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利用熵权法计算得到多目标的客观权重系数,采用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相结合的方式得到综合权重,避免了仅由人的主观因素确实权重而形成的偏差,结合实例利用萤火虫算法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萤烛算法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较高的寻优性能,能有效地找到最优解,为解决复杂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 和谐论在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2016, 32(3):54-5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10

      摘要 (1937) HTML (0) PDF 1.21 M (1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人水和谐的理论为核心,以“健康、发展、协调”为3大量化准则,构建了基于和谐论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阜阳市为例,构造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该市各县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阜阳市整体水资源承载力较差,且各县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不均衡,沿淮县市情况相对较好。

    • 云南省城镇上山的水资源支撑能力评估与保障措施探讨

      2016, 32(3):59-6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11

      摘要 (1804) HTML (0) PDF 1.69 M (1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云南省水资源的总体状况及存在问题,基于30m分辨率的DEM提取坝区和集水区范围,叠加地表径流深度、地下水径流模数等数据,计算云南省6大地貌区内不同坝区的水资源供给量,从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区域间和部门间的水资源协调、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水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云南省城镇上山进程中的水资源支撑保障措施。

    • 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协调评价

      2016, 32(3):64-6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12

      摘要 (1871) HTML (0) PDF 1.22 M (1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以水资源合理利用为前提条件,在保证不牺牲水环境的前提下,构建了区域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联系度计算的同异反态势度排序方法,参照生长曲线公式,提出了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协调发展指数公式,建立了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评价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山东省实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计算过程简洁,可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水资源发展规划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

    • 基于渗透系数序贯高斯模拟的水库渗漏量不确定性分析

      2016, 32(3):69-7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13

      摘要 (2043) HTML (0) PDF 2.38 M (1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库库底地层渗透系数是影响水库渗漏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渗透系数的空间变异特征可为水库渗漏量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分析提供科学依据。以天津市北塘水库库底地层渗透系数为研究对象,先利用克里金插值对该参数系列进行了插补,再对插补后的渗透系数系列进行了500次序贯高斯模拟,最后分析了其空间变异性对库区渗漏量计算值不确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库底地层垂向渗透系数空间结构可用球状模型描述,在变程1 210 m范围内具有高度空间相关性。以2005年7月16日渗漏量计算值总体为例,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为1 389.49 m3/d、1 897.30 m3/d,且落在区间1 600~1 850 m3/d的频率高达77.6%。

    •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中的水生态优化措施

      2016, 32(3):74-7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14

      摘要 (2053) HTML (0) PDF 4.22 M (2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和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所在江段的水生生态敏感性,探讨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中的水生态优化措施:优化运行水位;采取保护鱼类、优化施工方案的多种水生态保护措施;实施生态调度。分析这些水生态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认为这些措施技术上可行,可有效减缓水利工程对鱼类产卵场及鱼类资源的影响。

    • 湿地型生态岛植物适应性试验

      2016, 32(3):79-8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15

      摘要 (1942) HTML (0) PDF 1.88 M (1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掌握湿地型生态岛中植物的适应性,了解适宜生长的植物和适宜的生态岛类型,以昆山望山河为试验河道,构造了两种类型湿地型生态岛对水生植物的越冬情况、生态适应性和氮磷积累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选择的5种水生植物越冬发芽率从大到小依次为鸢尾与黄菖蒲(两者相同)、梭鱼草、水葱、香蒲;砾石+泥土基质的生态岛有利于植物的株高和根数增加以及植物生长和氮磷的积累,提高湿地系统去除氮磷的能力;植物适应性和净化潜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梭鱼草、鸢尾、黄菖蒲、水葱;鸢尾和黄菖蒲在试验地区可常绿越冬,适宜于冬季的城市河道治理,景观效果较好。

    • 江苏省某市典型饮用水水源中抗生素质量浓度特征

      2016, 32(3):84-8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16

      摘要 (1900) HTML (0) PDF 1.48 M (1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江苏省某市3个典型地表饮用水水源中5类(14种)抗生素质量浓度特征。结果表明,14种目标抗生素的质量浓度在ND~52.7 ng/L,检出率在0~78%。检出频率较高的为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金霉素和氧氟沙星,质量浓度相对较高的为磺胺类,但总体上,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中抗生素的质量浓度水平低于国内外其他地表水中相应污染物的质量浓度水平;抗生素质量浓度受季节和水源类型影响,平水期(188.3 ng/L)>枯水期(57.2 ng/L)>丰水期(8.9 ng/L),太湖水源地略高于长江水源地。

    • 微污染水库水超滤膜处理工艺的试验研究

      2016, 32(3):89-9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17

      摘要 (1777) HTML (0) PDF 3.06 M (1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PVC合金超滤膜中试装置与不同预处理组合成“混凝-超滤”、“混凝-沉淀-超滤”和“混凝-气浮-超滤”3种工艺处理微污染水库水,研究其净水效果及跨膜压差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组合工艺的浊度去除率均在99%以上;镜检出水细菌、藻类含量基本接近零;对CODMn、UV254的去除效果顺序为:“混凝-气浮-超滤”>“混凝-沉淀-超滤”>“混凝-超滤”;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亲水性有机物是引起膜污染的主要物质;低温低浊期,跨膜压差随着产水时间变化趋势线的斜率为0.016 4、跨膜压差平均值为23.57 kPa;高温高藻期斜率为0.043 2、跨膜压差平均值为21.28 kPa。

    • 珠江重要河流底栖动物水质生物学评价

      2016, 32(3):94-9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18

      摘要 (2130) HTML (0) PDF 1.44 M (2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和2012年调查了珠江流域66个样点的底栖动物和水化学指标,利用2011年北江11个样点和郁江17个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和水化学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综合环境因子(主成分1和主成分2)。分析36个候选底栖动物参数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合参数的分布范围,确定适于珠江流域开展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学质量评价的3个底栖动物参数:双翅目百分比、刮食者百分比和BI指数,进而构建了珠江流域河流生物学质量评价的综合生物指数及评价等级(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66个样点的综合生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珠江流域河流生物学质量以轻度至中度污染为主,占80.3%,清洁占13.6%,重度污染占有6%。研究表明,在珠江流域应用底栖动物开展中大型河流水质生物学评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里下河地区典型湖泊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016, 32(3):99-10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19

      摘要 (1646) HTML (0) PDF 2.17 M (1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里下河地区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其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于2013年4月对里下河地区4个典型浅水湖泊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测定分析相关水质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找出了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湖泊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趋向于单一化,铜锈环棱螺和霍甫水丝蚓是该地区典型湖泊的主要优势物种。冗余分析排序中,排序轴前两轴特征值较大,为0.168和0.115,合计0.283,分别解释了42.6%和31.8%的物种-环境变异,PO3-4-P、Chl-a和DO是对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

    • 化感植物-填料浮床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2016, 32(3):105-11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20

      摘要 (1630) HTML (0) PDF 2.38 M (1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传统浮床与水生植物的化感作用相结合,并配合生物填料,设计了化感植物-填料浮床装置。该浮床装置中的植物选择了香菇草,浮床填料分别选择了砾石、麦饭石、果壳、活性氧化铝、聚氨酯。该装置的应用结果表明:(1)香菇草种植水对于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具有良好的化感抑制效果;(2)除果壳填料外,4种填料都能显著改善试验水质,有效降低水体中的Chl-a质量浓度;(3)化感植物-填料浮床装置能有效降低富营养化水体中的CODMn、TN、TP质量浓度和浊度等理化指标,并使水体中的DO显著升高,消除水体黑臭。

    • 梯级水库输水线路伪鱼腥藻属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2016, 32(3):111-11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21

      摘要 (2124) HTML (0) PDF 1.72 M (1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中国南方某城市A、B、C 3座重要的地表供水和原水调蓄梯级水库输水线路上2013年5月—2014年6月水环境理化指标和伪鱼腥藻属监测数据,从生物和环境的角度来探究梯级水库输水线路伪鱼腥藻属时空分布特征,应用相关分析法对伪鱼腥藻属细胞密度与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伪鱼腥藻属细胞密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且季节性变化与水温显著相关(P<0.05)。(2)伪鱼腥藻属细胞密度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出现3种类型:a层>b层>c层,b层>a层>c层,c层>a层或b层。(3)伪鱼腥藻属细胞密度沿梯级水库输水线路直线增加。(4)伪鱼腥藻属细胞密度与水温和TP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N和TP的浓度比呈显著负相关(P<0.01)。

    • 风浪对浅水湖泊水质的影响机制

      2016, 32(3):117-12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22

      摘要 (1806) HTML (0) PDF 3.03 M (25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太湖重要的浅水湖湾——东太湖为例,应用经典风浪经验公式,将风速转化为浪高,以直接体现风浪强度,在分析其与污染底泥卷起、水质指标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对风浪影响湖区水质的机制进行进一步探究。结果表明:随着风速、浪高的增加,水体浑浊度增加,偏北风作用下湖区浑浊度更高;DO的质量浓度呈降低趋势,全年浓度呈现冬季偏高而夏季偏低的规律;COD的质量浓度呈增加趋势,全年浓度呈现冬季偏高而夏季偏低的规律;TN的质量浓度与风速相关关系不明显,全年浓度呈现夏季偏高而冬季偏低的规律;浑浊度与COD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确定风浪对湖区水质的影响机制,旨在为针对性地制定湖泊水质改善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 保障望虞河引调水期水质的引水顶托条件研究

      2016, 32(3):121-12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23

      摘要 (2211) HTML (0) PDF 4.17 M (1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现场调研和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利用MIKE11模型建立望虞河西岸一维河网水环境数学模型,开展了望虞河西岸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计算和引水顶托条件分析,研究如何在望虞河西岸总量控制不达标的现状下通过引水顶托条件的研究来保证引调水期间望虞河入太湖水质达标。结果表明:(1)近期望虞河西岸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目标仍然无法实现;(2)当水位差值低于控制水位差时,望虞河引水;当水位差高于控制水位差时,西岸排水;(3)方案1情况下望虞河从长江连续引水19 d后需要对西岸进行一次排水;方案2情况下望虞河从长江连续引水24 d后需要对西岸进行一次排水;方案3情况下望虞河从长江连续引水10 d后需要对西岸进行一次排水;方案4情况下望虞河从长江连续引水15 d后需要对西岸进行一次排水。

    • 丹江口水库典型入库支流水质评价与趋势分析

      2016, 32(3):127-13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24

      摘要 (1727) HTML (0) PDF 1.79 M (19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污染指数法中典型的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选取丹江口入库支流中张湾和神定河口两个断面,对其2005—2014年水质状况进行了水质评价与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张湾断面目前污染仍较重,但主要超标污染物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与往年相比,总体有好转趋势;神定河口断面的污染物始终超标严重,2005—2014年水质评价结果始终为劣Ⅴ类。建议加强对水质逐步恶化项目的治理,加强防护与控制管理。

    •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对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2016, 32(3):131-13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25

      摘要 (1692) HTML (0) PDF 1.19 M (1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缓解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状况及向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修建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利用所建位山引黄入冀工程模型相关试验参数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对研究设置的6个情景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此次工程对输水沿线及受水区白洋淀的地表水环境影响。结果表明:在实施输水沿线水污染治理后,多年平均情况下,当引水口水质满足其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时,输水沿线各断面水质除TN外可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可有效改善沿线及入白洋淀地表水环境。由运行初期所存在的问题建议入白洋淀断面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站,一旦水质超标应立即停止向白洋淀引水,确保初期输水安全。

    • 沿海滩涂淤泥质黏土水盐迁移试验分析

      2016, 32(3):137-14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26

      摘要 (1643) HTML (0) PDF 2.11 M (1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沿海滩涂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作为土壤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备受关注,研究土壤水盐运动规律是改良盐渍化土壤的理论基础。以沿海滩涂淤泥质黏土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盐分静态迁移试验和室内一维土柱试验,对淤泥质黏土盐分迁移规律和机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静置状态下,相同迁移时间内,水体体积越多,盐分迁移速度越快,盐分迁移率越高;在一维水动力弥散条件下,水力坡度越大,水动力弥散作用越显著,盐分迁移的速度越快,盐分迁移率越高。

    • 潭江泗合水流域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特征分析

      2016, 32(3):143-14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27

      摘要 (1845) HTML (0) PDF 2.73 M (1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广东省江门市潭江泗合水流域为研究对象,对2014年5月两场降雨事件的水质、水量进行同步监测,研究降雨径流条件下非点源污染物的输出机理和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BOD5、TN和TP表现出明显的初期冲刷效应;输出污染物中可溶性磷占TP比例较大,NH3-N在径流前半段表现出初期冲刷效应,后半段其质量浓度与径流量呈负相关关系;CODMn质量浓度呈波浪锯齿状变化,后期质量浓度变化受到壤中流主导退水过程的影响;各污染物通量变化趋势和径流量变化趋势大体相同,两者相关性显著;各污染物的输出质量浓度与TSS输出质量浓度无明显的相关性,表明悬浮物对其他污染物输出质量浓度的贡献相对较小。最后,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实践经验提出流域管理建议。

    •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及其启示

      2016, 32(3):149-15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28

      摘要 (2077) HTML (0) PDF 1.43 M (2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总结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分析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带来的启示,旨在为我国其他河湖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是做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前提;(2)科学规划是做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基础;(3)有效的协调机制是做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保障;(4)依法治水是做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保证。

    • 新形势下对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思考

      2016, 32(3):153-15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3.029

      摘要 (1685) HTML (0) PDF 1.54 M (1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太湖流域目前面临的湖体水质持续改善压力增大、水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2012—2013年对太湖流域87个点位丰、平、枯水期进行生态调查。结果表明:底栖生物53%的点位、浮游植物65%的点位和浮游动物35%的点位Shannon-Wiener指数评价等级为贫乏;其次是面源污染日益突出,面源对太湖的污染贡献中COD、NH3-N、TP、TN分别占到总量的53%、46%、68%和45%;再次是工程缺乏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出现“重工程建设、轻运行管理”的现象。提出治理措施:(1)建立水生态功能分区,恢复生态系统完整性;(2)加大面源及农村黑臭河道治理力度;(3)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4)提高治理工程运行管理水平。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