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32(S1):1-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01
摘要:以南四湖流域平原区3个监测点2000—2013年实测资料为基础,运用SPSS软件对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的4个主要因子,并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拟影响因子与地下水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拟合较好,湖水位对平原区地下水位影响最大,其次为降水量和地下水开采量。针对研究结果,需对南四湖流域强化节水措施、提高当地再生水的利用率、科学合理配置有限的客水资源。
2016, 32(S1):6-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02
摘要:利用暴雨雨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中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模块模拟了西安理工大学金花校区现状下以及下沉式绿地、透水路面和2种LID措施组合的布设情况在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管道出口径流过程,并评估了该区域排水管网的有效性和内涝状况。结果显示LID措施的布设对于推迟洪峰出现时间、减小洪峰流量、减小洪流总量和削减径流系数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同时,其雨洪控制效果在低重现期降雨中更加明显。
2016, 32(S1):12-1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04
摘要:分析淄博市水资源利用及经济发展状况,指出目前面临的水资源困境,提出为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淄博市特有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措施,以增强水资源的支撑能力,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2016, 32(S1):14-1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05
摘要:“智慧水文”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文行业的融合创新,为水文行业智能化提供支撑,是提升水文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黄岛水文在不断完善基础站网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各类资源、积极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搭建开放、互动、融合的新型水文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推进“智慧水文”建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为新时期水文事业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
2016, 32(S1):18-2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06
摘要:指出城市饮水安全中常见的污染物类型主要是微生物污染、化学物质污染和物理污染,针对当前城镇供水中在信息发布的时效性、水质监测的全面性、供水系统监控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城镇居民饮水安全的考虑,提出了保证饮水水质与公众健康的管理策略。为了尽可能地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向水供应管理部门提出了建议。
2016, 32(S1):21-2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07
摘要:分析河北省缺水状况和白洋淀干淀的原因,说明引黄入冀补淀调水工程的缘由;结合引黄入冀补淀调水工程的布局,从黄河河道的概况和引水断面径流量两个方面,分析调水方案的合理性;从环境影响评价的角度,分析引黄入冀补淀调水工程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说明引水工程的可行性。
2016, 32(S1):24-2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08
摘要:从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与成都-都江堰特大型城市群的供水关系出发,初步探讨了水利枢纽工程和城市群安全供水的联动机制,旨在城市群的安全供水保障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2016, 32(S1):26-2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09
摘要:为了提高水库的防洪能力和汛期调度水平,更好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安全,以共同承担下游防洪任务的磨子潭-白莲崖并联水库群为研究对象进行防洪[JP2]调度方案比较和优选。选取代表性洪水过程,在保障下游安全所需总削峰值的前提下,拟定4种削峰分配方案,对水库群调洪过程进行计算,并对4种削峰方案进行了比选。结果表明:在磨子潭承担230m3/s、白莲崖承担170m3/s方案下,水库总蓄洪量最小(68906万m3),水库总体水位最低,削峰时长最短,说明该削峰分配方案下水库的安全性最高、调度风险最小。
2016, 32(S1):29-3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10
摘要:针对中卫市沙坡头区为解决南部香山地区干旱缺水、中部灌区城市建设及生态用水增加、北部沙漠工业园区用水矛盾突出等问题,采取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进节水新技术,实行土地连片集中流转,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促进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最后提出了促进该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建议。
2016, 32(S1):31-3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11
摘要:为探索干旱荒漠区不同灌水定额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玉米耗水规律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以不同灌水量梯度为试验设计,测定灌水前后土壤含水量变化,计算玉米阶段及全生育期耗水量,结合籽粒产量提出水分生产率最优灌溉制度。结果表明,土壤表层含水量主要受灌水定额的影响,[JP]在第三次灌水前T1土壤含水量降低为13.2%,而T9仍然为19.4%;深层则受作物蒸腾、棵间蒸发及灌水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耗水量与灌水量成正比例关系,T1全生育期耗水量为182.39mm,T9为258.25mm,差异显著,T9产量最高,达到8611.2kg/hm2,但其水分生产率为1.64kg/m3,低于T7(1.78kg/m3)。因此合理的灌溉制度对于节水灌溉、提高水分生产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6, 32(S1):36-4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12
摘要:建立了大通至外海长江口平面二维水-盐数学模型,对上游不同径流量及外海不同潮流条件下长江口淡水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淡水资源分布情况与径流量关系明显,当大通站径流量低于10000m3/s时,长江口南支与北支均发生盐水入侵。随着径流量增大,淡水资源分布区域逐渐增加。当径流量大于20000m3/s时,青草沙水库可以保证水库正常取水安全。涨潮时,大潮期间南支淡水资源分布范围较广,而小潮时淡水资源分布范围较小,落潮时相反。对于青草沙水库而言,潮差越大水体含盐度越低。形成“大潮低盐,小潮高盐”的现象。
2016, 32(S1):36-4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13
摘要:基于空间数据分析对上海市境内长江口水质展开了探究。结果表明:长江口上海境内的水质在时间上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汛期好于非汛期的特点;水源地附近水域主要受营养盐污染,且近年来有加重的趋势。
2016, 32(S1):41-4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14
摘要:分别利用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与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对长江口局部水质进行评价,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建议对河口地区进行水质评价时,需根据评价的需求,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水质评价标准。
2016, 32(S1):44-4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15
摘要:根据珠江三角洲咸潮上溯受自然-人工二元复合系统影响的特点,以磨刀门水道为例,考虑主要变量数据变化的稳定性及变量间依存的特征,对咸潮发生的自然和人工双重驱动因素贡献进行分解,建立结构完善、体系完整的“自然-人工”二元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了磨刀门水道咸潮上溯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指标体系,将系统划分为自然因子和人工因子2个子系统。其中自然因子子系统确定的状态变量有6个,相应的水准变量/变化速率共计12个,确定辅助变量(影响因子、影响系数等)共计14个;人工因子子系统确定的状态变量有7个,相应的水准变量/变化速率共计14个,确定辅助变量(影响因子、影响系数等)共计14个。进行基于GIS的二元系统动力学模型(DSD)系统开发,系统采用MapX控件,在Visual studio.net环境下,采用C#.net进行了二次开发,可实现决策支持等功能。
2016, 32(S1):52-5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16
摘要:黑臭水体是水体有机污染的一种极端现象,本文概述了黑臭水体的形成原因和机理,阐述了我国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对未来黑臭水体研究进行了讨论和展望,旨在为进一步明确黑臭水体的治理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2016, 32(S1):57-5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17
摘要:在黑臭水体的生态修复中,通常水中较高浓度的污染物会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发育,影响生态修复的效果。利用微生物耐污、高效的特性,有针对性地投放微生物来对水质进行初步改善,再引入水生动植物来恢复水体生态系统,提升并稳定水体的生态自净功能,使水体即使在无法彻底截污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健康稳定。本研究通过试点案例,证明微生物技术对黑臭水体的治理和水体生态修复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
2016, 32(S1):60-6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18
摘要:介绍了广州市黑臭水体现状及其成因,结合广州市黑臭水体特点及环境条件,提出黑臭水体治理措施:内源控制,外源控制,生态修复,构建生态跌水坝,设置提升泵站等,旨在为广州黑臭水体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鉴。
2016, 32(S1):63-6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19
摘要:为解决严峻的城市黑臭水体问题,达到“水十条”的治理目标,改善人们生活居住环境,以广州市马涌黑臭水体治理为试点工程,采取生物修复技术与物理修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治理。结果表明,治理后马涌水体的NH3
2016, 32(S1):68-6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20
摘要:以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为例,介绍了该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内容、设计思路与技术路线。并以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为例进行验证。提出了该信息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2016, 32(S1):73-7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22
摘要:分析了滨海盐碱地区环境对人工湿地工程的影响,以天津南港工业区人工湿地工程为例,总结了滨海地区人工湿地工程的关键技术,探讨了滨海地区建设人工湿地工程的可行性,认为在滨海盐碱地区采用人工湿地工艺进行污水和废水的处理是完全可行的。
2016, 32(S1):76-7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23
摘要:综合考虑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水管理(互联网+)7个方面,依靠现有防洪排涝安全体系,利用环城古运河特点,在水安全前提下将北新河相对封闭,形成“千里运河独此一环”的独特水系。以“动态净化、清水配水”的总思路代替“泵站调水换水”,应用“内治外补,标本兼治”城市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新理念,全面打造环城古运河风光带。
2016, 32(S1):79-8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24
摘要:介绍国内外水库泥沙淤积的情况及危害,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减少上游来沙、库区清淤减沙、加大下泄泥沙等3类水库淤积防治技术的划分、特点及其适用范围,旨在为以后水库淤积防治技术的选用提供技术参考。
2016, 32(S1):83-8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25
摘要:利用河道冲淤数学模型、经验公式和实测断面法,将模拟结果与实测水沙系列进行对比,并选取代表年份结果进行分析计算,预测未来黄河宁夏段仍将呈现淤积态势。并根据预测结果提出黄河宁夏河段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解决水沙关系不协调问题。
2016, 32(S1):88-8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26
摘要:分析济南主要纳污河流小清河污染现状和治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梳理小清河济南段治理思路,即,以整体性治理思路为基础,打好“治、用、保”组合拳,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配套建设,开展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及生态补水。
2016, 32(S1):90-9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27
摘要:以甘肃省文县的3条中小河流治理实践为例,分析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探讨中小河流治理措施:流域统筹,强化规划;优化设计,科学审查;更新理念,注重生态,加强水景观文化建设;争取资金扶持;改革管理体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2016, 32(S1):94-9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28
摘要: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对底泥污染的控制、处理、修复及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沟渠底泥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减量机理,介绍了底泥污染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主要的修复方法和技术,并阐述了堆肥、低温热解、湿地及栖息修复废弃地和建设填方等沟渠底泥资源化利用技术,以期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减量与修复提供参考。
2016, 32(S1):98-10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29
摘要:针对农村分散式或中小水量污水处理现状,采用分散式生物转膜污水处理(BIOTM)技术进行农村污水处理。结果表明,以自动充氧式生物转膜一体化设备为核心,以低投资费用、低运行费用、操作维护管理简单、处理效果高效稳定为目标的分散式生物转膜污水处理(BIOTM)技术,在农村村镇(小区)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中运行效果良好。
2016, 32(S1):102-10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30
摘要:为了对生活污水进行高效处理,避免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污染自然生态环境和对人们的健康、生命安全造成影响和危害,采用微动力生物生态技术,利用波式流人工湿地中水体反复经过好氧、厌氧过程,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结果表明,该技术对生活污水中悬浮物及BOD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对COD及TP的去除率达到85%以上;微动力生物生态技术对生活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率较高、对污染负荷波动有较高的适应性,且运行成本不高于0.1元/m3。
2016, 32(S1):104-10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31
摘要:在全面分析我国水环境治理市场现状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论证了水环境治理市场的投资前景,并对现阶段我国水环境主要治理问题和项目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当前水环境的主要问题:消除黑臭水体治理、保障生态流量及用水、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河道生态、推进生态护坡、实施水体修复。并对水环境治理市场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2016, 32(S1):109-11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32
摘要:介绍了河湖底泥的污染物组成、污染来源、特性及危害,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系统综述了底泥脱水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湖泊环保疏浚底泥处置技术的研究展望以及建议。
2016, 32(S1):114-11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33
摘要:针对不同清淤疏浚工程的施工环境,分析了干式水力冲挖清淤、水上清淤两种方式的利弊及适用范围,并介绍了清淤设备的发展趋势。底泥处置是内源清淤的难点,结合实际施工需求,对底泥处理系统中的除杂除砂、污泥浓缩、污泥干化和尾水处理工艺进行探讨,并重点阐述了底泥堆肥、填方、制陶、制砖等底泥资源化的途径。
2016, 32(S1):118-12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34
摘要:自由落体贯入设备利用一种创新性的竖向剖面测量技术,在一个自由下落的轨道上对水下沉积层的深度、厚度、密度和强度进行测量。该设备以与轮船相似的速度侵入淤泥此,试验获取的反力将与船体穿过淤泥层时所受的阻力相当或者更大,通过强度参数可以对准确的适航深度进行优化。该设备可与声波法等配合使用,用于疏浚准备工作中,对疏浚方案进行优化,有效减少疏浚工作的费用。
2016, 32(S1):122-12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35
摘要:针对施工噪声这一环境敏感问题,指出水利工程施工噪音产生于4个阶段:土石方(拆除)阶段、 打桩阶段、结构阶段、装修阶段;预防施工噪音的主要对策为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加强建设方和施工方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管理。
2016, 32(S1):124-12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36
摘要: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种重要技术措施,也是解决城市水问题的有效方法。依据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中部分工程实践经验,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以基于LID理念的水生态修复技术措施为重点,分析和评估LID技术在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探讨支撑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方法,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法和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贾玉宝 , 孙即梁 , 李飞鹏 , 乐绍林 , 章树久 , 陶红
2016, 32(S1):128-13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37
摘要:针对河道护岸土壤基质松散而导致基础不稳定,以及底泥淤积等上海郊区河道存在的普遍问题,以上海市北潮塘100m河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固化稳定化技术进行了河道护岸生态设计,并进行了中试试验。根据河岸现状,以固化后的河道淤泥和边坡土壤作为主要建材,河道护岸设计从结构角度提出3种典型护岸设计模式,近岸处河床底部采用置石或建筑废料进行堆砌加固处理,达到稳定边坡土壤、美化边坡环境和恢复边坡自然生境的目标。同时,初步实验结果表明,与未建设河段相比,建设河段的主要水质指标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对TP的效果尤为明显,下降约70%,表明材料对磷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本研究可为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环保疏浚和生态修复提供新思路。
2016, 32(S1):132-13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38
摘要:从系统学、生态学理论出发,以衡水市水系规划为例,系统分析规划区水环境现状,提出采用生态调水、河流湖泊生态规划以及水系运行管理的水系综合规划方案,旨在为衡水市“水市湖城”目标的实现提供借鉴。
2016, 32(S1):137-14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39
摘要: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和环境压力控制模型,综合分析2008—2014年江苏水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情况。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江苏水生态足迹先升后降,受淡水资源生态足迹影响较大,水产品生态足迹逐年上升,水污染生态足迹逐年下降,水生态承载力年际波动,水生态赤字和压力较大;万元GDP水生态足迹逐年下降,水资源利用率逐年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对水生态足迹的正效应逐步超过社会经济发展的负效应,水生态系统发展向可持续状态靠拢。
2016, 32(S1):141-14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40
摘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河流河段的不同健康状况,提出了4个大类、18个小类的河流生态治理恢复保护新模式,形成了一整套河流生态治理恢复保护模式集成系统。
2016, 32(S1):143-14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41
摘要:结合辽宁省河流具体情况,将河流生态恢复尺度划分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空间尺度提出了“区域(水功能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区)、流域、河流、河段”尺度及针对性河流生态恢复重点;时间尺度体现河流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将河流划分为极长、长、中、短时间尺度,确定了不同时间尺度河流恢复的研究内容。多种尺度相结合,可为河流生态恢复提供总体思路和治理方向。
2016, 32(S1):147-15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42
摘要:为研究石臼湖水量回复后湖泊生态的恢复情况和变化特征,在2012—2013年和2014—2015年进行2个年度全湖水生态调查。结果表明:2011年调水后,水质有一定改善,但是在2年后恢复到干涸前的状态,并有继续恶化的趋势;水深和透明度影响水生高等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结构,超过适宜水深,水生植物盖度与生物量总体均呈下降趋势;浮游植物各门的物种数所占的比例没有很大的变化,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这三大门的种类都有增加,蓝藻门的种类比例增加了3%;浮游动物小型物种数增多;底栖动物种类、生物量有所减少。基于水位水质对于水生态的影响分析,提出石臼湖控制合理水位和换水周期的建议。
2016, 32(S1):151-15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43
摘要:为掌握河湖健康变化规律,从而为制定河湖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以太湖为例,从河湖健康评估实践的角度,指出太湖流域水系治理的现状:较低的水功能区达标率不利于太湖富营养水平的降低,长期的富营养化使得湖泊藻型生境形成和维持,藻型生态系统导致了太湖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湖泊水位变化影响了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提出保护开发建议:理清河湖健康的概念,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水质监测,分区开展生态治理;逐步开展新型污染物调查研究,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扩充太湖健康评估指标体系,预防新型污染的发生。
2016, 32(S1):154-15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44
摘要:探讨城市河流健康内涵,利用层次分析法从河流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社会服务功能3方面着手研究,建立由11类量化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对京杭大运河淮安市区段进行健康评价。结果表明:京杭大运河淮安市区段综合健康值为86.0,处于“健康”状态,但存在部分指标异化现象,最后提出相关措施与建议,以促进城市河流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2016, 32(S1):158-16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45
摘要:为保护和维护赤水河的生态环境,从河流水文情势、河道完整、生物多样性、水质、社会服务功[JP2]能等几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权重、指标细分、评估方法对赤水河干流评估河流进行综合健康评估。结果表明:赤水河健康评估总得分87.89分,为健康状态,以毕节为代表的赤水河评估河段1健康水平最高,以仁怀、习水为代表的评估河段2健康水平最低。赤水河亚健康的指标主要为部分河段的水文变异程度、河流形态、河岸带状态指标以及流域的水土流失指标、公众满意度指标。
2016, 32(S1):164-16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S1.047
摘要:分析陕甘宁蒙生态经济区存在的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系统依赖性较强、区域水资源奇缺、人地矛盾突出、生态建设任务艰巨等问题,指出建设黄河上游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能够保证河道生态功能,维系黄河健康生命,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区域发展的瓶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资源保护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