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3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基于城市雨洪模型的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标准衔接研究

      2017, 33(2):1-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7.02.001

      摘要 (3171) HTML (0) PDF 1.44 M (4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目前存在的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两个标准的衔接仍无规范统一方法的问题,以广州市东濠涌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城市综合流域排水模型InfoWorks ICM建立东濠涌流域管道、河道及地面二维耦合模型,分析计算市政排水1年一遇与水利排涝5年一遇以及市政排水1年一遇与水利排涝10年一遇两种情况下的标准衔接关系,为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设计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年一遇市政排水标准与10年一遇水利排涝标准的组合能够满足流域涝水顺利排除的要求,但管道排水口底高程距河底高程的距离过短也会对管道的水位顶托产生一定影响,故建议城市排水管网的规划建设应至少保证排水口底高程高于河道底高程0.5 m以上。

    • 美国雨水径流控制技术导则讨论及其借鉴

      2017, 33(2):6-1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7.02.002

      摘要 (2768) HTML (0) PDF 2.17 M (3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美国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Energy Independence and Security Act,EISA)第438条基本情况,438条文实施的技术导则的核心理念是要求项目开发采取原位滞留雨水的“绿色基础设施”或“低影响开发”,以渗透、蒸发/蒸腾、储存回用的途径来减少雨水径流外排量,以恢复开发前的水文状态为目标,从而缓解项目开发带来的系列水环境问题,这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致。在介绍第438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美国环保署发布的“关于实施联邦项目执行EISA 438条文的雨水径流减排技术导则”中的实施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介绍了美国其他联邦部门及地区根据438条文对雨水管理设计标准进行的补充规定,旨在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借鉴。

    • 我国城市雨洪管理近期应以防涝达标为重点

      2017, 33(2):13-1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7.02.003

      摘要 (1936) HTML (0) PDF 941.37 K (2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目前海绵城市建设无法根本解决“城市看海”问题的原因,提出大幅提高城市暴雨洪水蓄排能力的建议: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加大城市内涝防治资金的投入力度;因地制宜,一城一策;长期规划,稳步推进。

    • 吐鲁番市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

      2017, 33(2):16-2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7.02.004

      摘要 (2316) HTML (0) PDF 2.14 M (29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对吐鲁番市地下水进行合理利用与保护管理,以全国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技术大纲为基本依据,结合吐鲁番市的水循环特点、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确定了地下水各功能区的划分依据,将吐鲁番市浅层地下水划分为开发区、保护区和保留区3类地下水一级功能区,根据地下水主导功能进一步划分为集中式供水水源区、分散式开发利用区、生态脆弱区、地下水水源涵养区、不宜开采区和储备区6类地下水二级功能区。对各二级功能区现状进行评价,表明分散式开发利用区超采情况较为严重,是未来地下水管理的重点对象。本着从严管理地下水功能区的原则,从水质、水量和水位3方面明确了各功能区的保护目标。最后从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坎儿井保护、地下水监测体系完善与健全等方面提出了地下水功能区管理措施及相关建议。

    • 洪水过程对河岸带地下水水位波动的影响

      2017, 33(2):22-3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7.02.005

      摘要 (2658) HTML (0) PDF 4.61 M (4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洪水作用下河岸带地下水的响应过程,利用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洪峰及洪峰持续时间对地下水水位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岸带地下水水位的波动具有不对称性,水位上升快下降慢,沿程地下水水位的波动呈指数形式衰减,并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随着洪水洪峰增大,地下水水位波动增大,河水和地下水的交换量增大,而地下水水位的滞后变化不明显;洪峰持续时间变长,地下水水位的滞后性显著,内陆地下水水位波动的幅度增大,恢复至初始状态的时间变长。

    • 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城市雨洪控制效果模拟

      2017, 33(2):31-3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7.02.006

      摘要 (2564) HTML (0) PDF 2.53 M (2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广州市某小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测降雨径流资料,结合现状排水管网,建立暴雨雨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模拟不同降雨条件下的产流与排水状况。基于SWMM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模块,模拟分析采用渗透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和LID组合方案对城市雨洪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采用渗透铺装、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等LID措施,洪峰流量和径流系数均明显降低,可有效缓解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各种LID措施的雨洪控制效果在低重现期降雨时更为显著。其中雨水花园对径流系数和洪峰流量的削减效果最显著;LID组合措施对洪峰的削减和滞后作用较好;下凹式绿地和渗透铺装单独布设的雨洪控制效果一般。

    • 集总式喀斯特水文模型构建及其应用

      2017, 33(2):37-4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7.02.007

      摘要 (2269) HTML (0) PDF 2.25 M (29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大部分喀斯特流域属于无资料地区的现状,构建资料要求较低的集总式喀斯特水文模型(lumped karst hydrological model,LKHM)。LKHM以三水源新安江模型为基础,针对喀斯特流域二元三维的流域性质,在汇流计算层做了改进。将岩溶地貌概化为3类:溶沟、溶隙、管道,采用滞后演算法模拟溶沟对地表径流的调蓄作用,采用若干线性水库串联模拟不同大小口径的溶隙对地下径流的调蓄作用,将所有管道概化为一个大管道模拟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交换;最后在贵州平湖流域进行模型检验和应用。结果表明:LKHM模拟精度较高,说明模型的结构、参数合理,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

    • 中美饮用水信息公开内容及方式对比

      2017, 33(2):43-4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7.02.008

      摘要 (1988) HTML (0) PDF 1007.49 K (2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梳理了中美两国目前饮用水信息公开的内容及方式,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解析两者的差异以及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发现美国对饮用水信息公开的内容及形式都进行了法律上的规定,且十分详细,还有很多在线数据库,方便公众获取想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借鉴美国经验,提出建立饮用水信息公开专项法律、明确公开主体以及完善公开内容及方式等改善我国饮用水信息公开现状的建议。

    •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对滇池外海的水环境改善效果研究

      2017, 33(2):47-5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7.02.009

      摘要 (2434) HTML (0) PDF 4.12 M (2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运行前后的水质实测资料,对滇池外海的水环境改善效果进行研究。选取TP、TN、NH3-N、CODMn、Chl-a、SD等主要水环境指标,从指标浓度变化、水质类别变化、指标向好率变化和极大值变化等方面分析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对滇池外海的水环境改善效果。结果表明,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运行后,滇池外海各监测站点的TP、TN、NH3-N、CODMn、Chl-a、SD及营养状态指数均优于调水前,富营养化水平明显好转,水环境改善成效显著。

    • 浑河沈抚段水体污染季节性变化研究

      2017, 33(2):52-5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7.02.010

      摘要 (1885) HTML (0) PDF 3.29 M (2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浑河沈抚段水污染特征,提升水环境治理有效性,2015年3月—2016年2月对浑河沈抚段进行水环境调查。根据丰、平、枯3个水期的pH值、电导率、COD、NH3-N、BOD及CODMn等水质指标,运用改进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识别出主要污染因子,并分析浑河沈抚段水质污染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pH值在一个水文年变化范围为6.42~8.06,较适宜水生生物生长;水体在枯水期的电导率最高,丰水期最低。浑河沈抚段水体受沿岸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影响,流域枯水期和平水期各监测断面的综合水质均未达标;从上游到下游4项水质指标的综合水质指数增大,污染逐渐加重,主要污染指标为COD和NH3-N。

    •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超临界水氧化试验研究

      2017, 33(2):59-6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7.02.011

      摘要 (1795) HTML (0) PDF 1.33 M (2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间歇式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用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对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进行处理,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停留时间等因素对氧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水氧化对渗滤液COD和TOC的去除率随着反应温度、压力、停留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当渗滤液原水COD、TOC和BOD的质量浓度分别为8 119、2 289和971 mg/L时,在反应温度405℃,压力25 MPa,停留时间37.1 s的条件下,经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后,渗滤液中COD和TO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8.8% 和97.6%。此外,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能明显改善渗滤液的可生化性,反应后渗滤液的生化比由0.12提高到0.55。

    • 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模式探讨

      2017, 33(2):63-6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7.02.012

      摘要 (2254) HTML (0) PDF 962.96 K (2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点多面广,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无法保障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出水的稳定达标,成为农村水环境整治的难题。在分析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水质及排放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在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第三方运营管理模式。结果表明,这种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可以有效地解决设施长效管理问题;第三方运营管理模式是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

    • 阳宗海流域冬季典型农村污水污染特征及水质评价

      2017, 33(2):67-7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7.02.013

      摘要 (1999) HTML (0) PDF 4.63 M (2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阳宗海流域不同类型农村污水各污染指标的影响因素和分布特征,选取云南省的海晏村(传统型)和大营村(集镇型)的污水进行水样采集,通过方差分析研究其不同污染指标的浓度变化以及不同类型农村污水水质的差异性,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污水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阳宗海流域海晏村污水中的TN、COD均明显超过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二级标准,大营村的TP、TN、COD均明显超过了二级标准;pH值与氧化还原电位都是农村污水中污染物浓度的重要影响因子;两村的水质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传统型农村的水质比集镇型农村的要好,说明对阳宗海流域造成污染风险更大的是集镇型农村污水。

    • 基于不同疏浚绞刀结构的底泥污染物释放情况分析

      2017, 33(2):74-7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7.02.014

      摘要 (1161) HTML (0) PDF 2.30 M (1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采用普通绞刀、加罩普通绞刀、螺旋绞刀和加罩螺旋绞刀进行疏浚模拟试验,通过比较疏浚点周围上覆水中各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分析不同结构绞刀的环保性能。结果表明:采用螺旋绞刀疏浚下,底泥中污染物释放量较采用普通绞刀疏浚时小;在这两类绞刀上加装罩壳均能有效抑制底泥中污染物释放,特别是疏浚后1h内营养盐氮释放;理想的绞吸式挖泥船环保功能改造方案为采用螺旋绞刀替换普通绞刀并加装罩壳(防扩散装置)。

    • 阳澄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

      2017, 33(2):79-8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7.02.015

      摘要 (1917) HTML (0) PDF 4.35 M (2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阳澄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现状,于2014年7月—2015年7月对阳澄湖进行4次采样,14个采样点共采集底栖动物3门7纲35种,平均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40个/m2、180.4 g/m2。其中,主要优势种为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和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基于种群生物密度的聚类分析,14个采样点被分为3组,其生境特征分别对应于敞水区、水生植被区和人类活动频繁区。其中,河蚬主要分布在阳澄湖西湖区的敞水区;红裸须摇蚊、中国长足摇蚊和霍甫水丝蚓主要分布在中湖和东湖中北部的人类活动频繁区;铜锈环棱螺和长角涵螺主要分布在中湖和东湖的南部的水生植被区。各点位的生物多样性显示,敞水区采样点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是水生植被区和人为活动频繁区。研究结果表明,底质类型、水生植被分布和受污染状况是导致阳澄湖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 浮游植物对摇蚊幼虫扰动的响应研究

      2017, 33(2):88-9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7.02.016

      摘要 (2209) HTML (0) PDF 2.72 M (2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底栖动物扰动对上覆水浮游植物的影响,在实验室设沉积物-水微系统,引入广泛分布的红裸须摇蚊幼虫(Propsilocerus akamusi)和浮游植物,运用微电极等技术方法监测沉积物-水界面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摇蚊幼虫的扰动降低了沉积物间隙水的溶解性有机磷(SRP)向上覆水的释放通量,减少了上覆水的溶解氧(DO)浓度,导致上覆水浮游植物生物量降低和群落结构向适应低磷的物种组成改变。同时,摇蚊幼虫扰动所引起的沉积物DO渗透量与沉积物-水界面SRP通量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浮游植物生物量和上一次沉积物-水界面SRP通量变化有显著相关性,这些结果揭示了摇蚊幼虫通过改变沉积物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而能够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有利于抑制水华现象的发生。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