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34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渭河流域河流健康调查与评价

      2018, 34(1):1-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8.01.01

      摘要 (2847) HTML (0) PDF 8.91 M (54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渭河流域开展野外采样调查,并采用水文改变指标法、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生物完整性指数法等分析和评价渭河流域的水文、水质和水生态现状。结果表明:(1)林家村、魏家堡和咸阳3个站点的水文情势改变程度为高度改变,而临潼、华县的水文情势改变程度为中度改变;(2)渭河流域丰水期水环境质量状况优于枯水期,影响渭河水系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总氮(TN)和总磷(TP),影响泾河和北洛河水系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电导率;(3)渭河流域鱼类和底栖动物在丰、枯水期的生物完整性差异较小,着生藻类在丰、枯水期的生物完整性差异则较大。提出以下建议:(1)控制水利工程的过量开发利用,合理调控闸坝的蓄放水过程;(2)在河道沿岸建设污水处理厂,对排河污水进行拦截和处理,并定期监测水体理化性质,重点关注TN、TP和电导率;(3)控制渭河流域内的石油开发强度,恢复河岸带及边坡生境,以保证水生生物的正常栖息和繁衍。

    • 广州市典型社区单元面源污染初期冲刷效应

      2018, 34(1):8-1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8.01.02

      摘要 (2144) HTML (0) PDF 5.56 M (1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向初期雨水截留控制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广州市社区单元面源污染初始冲刷效应,采集并分析研究区域中3场降雨道路、屋顶和绿地径流的污染物情况,利用无量纲累积曲线、初期冲刷系数及质量初期冲刷强度指数MFF对径流污染物BOD5、CODCr、TSS、NH3-N、TP、TN的初期冲刷效应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绿地和屋顶比道路更易发生初期冲刷效应,且冲刷强度一般比道路强,而绿地在连续降雨后初期冲刷效应更加明显;各种初期冲刷污染物中,TN初期冲刷效应更为显著,TP和NH3-N次之;采用MFF指数法可以得到较为可靠的定量化结果,建议采用该方法作为初始冲刷效应分析方法。

    • 中国治水已进入大保护的新时代

      2018, 34(1):16-1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8.01.03

      摘要 (1791) HTML (0) PDF 319.43 K (1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治水方向、治水体制、治水视野和治水理论4方面阐述中国治水已进入大保护的新时代。

    • 基于改进图论法的平原河网水系连通性评价

      2018, 34(1):18-2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8.01.04

      摘要 (1971) HTML (0) PDF 5.41 M (2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改进的图论法,概化河网水系为图模型,考虑水量对河网水系连通性的影响,以反映流域水量指标的连通因子为权值,构建水系连通度定量评价模型,应用MATLAB计算河网加权连通度,实现对河网水系连通性的定量评价。以秦淮河流域为例,构建HEC-HMS水文模型,模拟流域短期和长期洪水过程,分析不同规模洪水过程下流域河网水系的连通程度,基于连通度定量评价结果对连通性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洪量与连通度基本符合线性关系;短期洪水过程与长期洪水过程相比的连通等级较差;构建的评价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 苏北灌南地下水补给源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2018, 34(1):24-3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8.01.05

      摘要 (1830) HTML (0) PDF 4.78 M (1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找到灌南地区汤沟酒厂水质明显优于其他水的原因,追溯优质地下水的来源,以便优化地下水利用,采用氢氧同位素分析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灌南地区地下水进行研究,分析灌南地区河水、井水与降水的氢氧同位素关系和主要阴阳离子关系。结果表明:灌南地区深层承压水的氢氧同位素关系与潜水和地表水呈现明显差异,承压水中富含锶和偏硅酸,这也是潜水和地表水中所没有的。由此推断,汤沟酒厂酿酒所用的深层承压地下水应该来自于外源,隐伏火山玄武岩地下水的补给源区可能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与云贵高原一带。汤沟镇新生代隐伏火山玄武岩中可能存在外源水的导水通道,孔洞型火山玄武岩符合导水通道岩石特征。

    • 河道再生水入渗的水岩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2018, 34(1):31-3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8.01.06

      摘要 (1973) HTML (0) PDF 1.71 M (1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托引温济潮工程受水区,通过室内淋溶试验,研究再生水经过河床底部介质过程中阳离子的交换吸附机理以及河床底部介质对TN和NO-3-N的去除效果。根据受水河道周边的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验证了再生水与河床底部介质的水岩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再生水资源利用9年以来,地下水中盐度增加;尽管再生水入渗引起了水中K+与河道底部介质中Ca2+之间的交换吸附,但仍然对地下水总硬度具有稀释作用,导致总硬度降低;河道底部介质对再生水中的NO-3-N具有显著的去除效果,使得地下水中NO-3-N浓度很低。对于无机组分而言,再生水资源利用对地下水水质基本没有负面影响。

    • 基于效益-成本的绿色基础设施规模设计

      2018, 34(1):36-4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8.01.07

      摘要 (1780) HTML (0) PDF 2.56 M (1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一部分,结合场地实际情况,按照效益-成本双重目标进行绿色基础设施规模设计,在提升一定的设计降雨重现期后,以最低的建设成本使新建绿色基础设施发挥最大的效能,运用NSGA-Ⅱ算法寻找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效益-成本关系的Pareto前沿面。结果显示: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汇水区域降雨截留量比例的提高,汇水区域单位面积承担的建设成本提高较缓慢,在此范围内选取建设方案比较经济,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后,汇水区域降雨量截留比例的增加会使汇水区域单位面积承担的建设成本急剧变大。

    • 汉丰湖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水量调度方案

      2018, 34(1):42-4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8.01.08

      摘要 (1685) HTML (0) PDF 8.79 M (2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汉丰湖水量调度对库区水动力及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基于2014年汉丰湖实测流量、水位和水质数据构建了MIKE21二维水动力和对流扩散模型,以实测流速、TN和TP浓度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利用该模型模拟了7种调度方案下库区流速、TN和TP浓度分布情况,并对各模拟方案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流量的水量调度方式能有效提高库区水体流速,在较短时间内降低调节坝断面的TN、TP浓度,但实现整个库区营养盐浓度的降低需要保证一定的调度时间。

    • 基于GIS技术的方便水库面源污染控制方案研究

      2018, 34(1):50-5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8.01.09

      摘要 (1781) HTML (0) PDF 15.31 M (2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南京市溧水区方便水库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技术并结合RS技术对整个汇水区域进行污染源的解析,确定污染关键因素以及重点污染区域,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该水源地现状的最优保护方案。结果表明:在整个汇水区域中,耕地面积所占比例最大,且主要集中在青龙桥河、谢家棚河和西南村河3个水库主要来水河流流域内。青龙桥河和谢家棚河流域是污染负荷排放量最大的区域,其次是西村河和西南村河流域。在兼顾污染物去除率和成本的前提下,生态沟渠-生态塘技术是最优农田径流污染控制技术,其次为生态拦截缓冲带技术;生物接触氧化-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农村生活污水最优控制技术。

    • 河流护岸多孔生态材料对水体中硝态氮去除试验

      2018, 34(1):58-6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8.01.10

      摘要 (1790) HTML (0) PDF 3.50 M (1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护岸材料对面源污染物的净化能力,采用骨料交联法制备了具有较高透水率的多孔生态砌块,研究骨料粒径与砌块透水率的关系,并采用动水挂膜法对不同透水率的生态砌块进行反硝化细菌表面负载,在此基础上,研究所制备的不同骨料粒径的生态砌块的透水率、比表面积等对水体中硝态氮去除率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在相同孔隙率条件下生态砌块的透水率随比表面积的增加而降低,且随着骨料粒径的增大而提高;生态砌块对水体中硝态氮的去除率随透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其中骨料粒径为7~11 mm,透水率为6.6 mL/(s.cm2)的多孔生态砌块对硝态氮的去除率可达90.3%。

    • 闽江下游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2018, 34(1):64-6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8.01.11

      摘要 (1944) HTML (0) PDF 1.40 M (1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闽江水口水库运行以来1993—2011年闽江下游省控监测断面的主要水质数据,应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对省控断面的水质指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应用偏相关分析法对竹岐、魁岐断面的夏秋季(6—11月)DO降低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几年来,闽江下游水质总体较好,上段水口水库和下段的入海口河道水质变化不大,但邻近人口聚集地的河道水质状况呈下降趋势,其中竹岐、魁岐断面的夏秋季DO降低最为明显;竹岐和魁岐断面的夏秋季DO分别与竹岐断面径流量成极显著性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749和0.866,分别与福州市GDP成极显著性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739和-0.875。

    • 调水引流改善平原河网水环境质量模拟

      2018, 34(1):70-7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8.01.12

      摘要 (2208) HTML (0) PDF 2.45 M (1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科学定量地评估引调水工程对平原河网地区城市内河水质的改善效果,以张家港市中部水系为例,运用MIKE11构建了河网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模拟了沿江水利枢纽和内河节制闸不同的调度方式对城市内河水质的影响,利用水质浓度改善率探究了水利调度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程度。结果表明:增加沿江水利枢纽引水天数对改善城市内河水质有显著作用,但随着引水天数的增加,NH3-N浓度改善率日均提升幅度逐渐降低;内河节制闸调度工况对改善城市内河水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际调水引流工作中可作为一种辅助措施。

    • 水环境中PPCPs检测技术及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2018, 34(1):76-8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8.01.13

      摘要 (2233) HTML (0) PDF 926.70 K (1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概述了目前水环境中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的检测技术,对比分析了常用的水样前处理方法和仪器分析技术的原理、优缺点,介绍了PPCPs的风险评价体系,总结了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并综述了不同PPCPs的风险水平。指出多技术联合、精准定量的检测技术和综合风险评价方法是今后环境领域PPCPs研究的重点。

    • 3种微藻在龟鳖养殖废水中的生长与脱氮除磷特性

      2018, 34(1):83-8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8.01.14

      摘要 (1897) HTML (0) PDF 978.08 K (1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小球藻(Chlorella sp.)、栅藻(Scenedesmus sp.)和螺旋藻(Spirulina sp.)为试验藻种,分别接种于经沉淀池初步处理后排放的龟鳖养殖废水(取自无为县某养殖场,简称WW废水)和无任何处理直接排放的龟鳖养殖废水(取自大杨镇某养殖场,简称DY废水),考察3种微藻生长特性和对废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比较其对龟鳖养殖废水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所选的3种微藻在两种废水中生长特性不同,DY废水中3种微藻细胞密度与生物量均大于其在WW废水中的相应指标,DY废水中小球藻、栅藻和螺旋藻的最大生物量分别为0.26 g/L、0.28 g/L和0.20 g/L。不同微藻对废水中氮磷去除效果各不相同,栅藻去除TN效果最好,最大去除率为93.65%,小球藻去除TP效果最好,最大去除率为99.46%,螺旋藻去除NH+4-N效果最好,最大去除率为98.79%。

    • 养猪废水处理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8, 34(1):88-9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8.01.15

      摘要 (2020) HTML (0) PDF 1.66 M (1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某养猪场不同处理单元细菌和真菌群落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冗余性分析方法考察其受水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各阶段主要细菌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生物处理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降低近15%,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从进水到出水降低了近6%,同时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增加近7%;主要真菌类群为子囊菌门(Ascomycok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少量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值得注意的是处理后出水中仍含有丰度较高的曲霉菌属(Aspergillus)、毛孢子菌属(Trichosporon)、念珠菌属(Cladosporium)等真菌致病菌,对后续环境和公共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养猪废水处理系统众多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变化受水质参数(主要是COD和氮)的影响明显。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