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35(1):1-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1.001 CSTR:
摘要:在分析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历程基础上,提出了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概念,构建了流域综合治理系统的多维嵌套理论构架,即主要体现在时间维、空间维、要素维、过程维以及调控维5个维度的耦合关联,提出了流域综合治理的三大关键技术体系:机理辨识技术体系、定量综合模拟技术体系以及优化决策技术体系,旨在为我国流域综合治理实践提供支撑。
2019, 35(1):6-1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1.002 CSTR:
摘要:为量化冬小麦对水资源的消耗、合理利用区域水资源,基于彭曼公式、日尺度土壤水量平衡与通径分析法核算了1958—2016年海河流域冬小麦水足迹,分析了气象、农业生产投入因素对冬小麦水足迹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流域冬小麦多年平均总水足迹为239.6亿m3,平均水足迹为1 840 m3/t;海河流域冬小麦水足迹呈整体下降趋势,空间上京津地区最高,山西次之,山东、河南地区最低;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折纯量对冬小麦水足迹直接影响最大;气象因素主要通过农业生产投入因素对冬小麦水足迹产生影响。可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方式降低冬小麦水足迹,京津等灰水足迹较高的地区应减少施肥。
2019, 35(1):14-1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1.003 CSTR:
摘要:为了解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虚拟水量流动状况,从虚拟水贸易理论角度出发,对2007—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虚拟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虚拟水量总体表现为逆差,年均净进口量约为8.88亿 m3;中国进出口的农产品虚拟水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布集中,其中与东南亚国家的农产品虚拟水贸易最为密切。
2019, 35(1):20-2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1.004 CSTR:
摘要:针对现有压力-响应模型存在的不足,以非参数LOWESS稳健回归改进湖泊压力-响应模型,构建了太湖TP与Chl-a的非参数LOWESS稳健回归压力-响应模型,推断出太湖TP参照状态质量浓度为0.018 mg/L;通过自助法得出其95%置信区间为0.013~0.030 mg/L,同时从多角度验证了结果的合理性。
2019, 35(1):25-2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1.005 CSTR:
摘要:
冯怡 , 薛联青 , 张敏 , 苗智英 , 任磊 , 张子沐
2019, 35(1):35-4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1.007 CSTR:
摘要:基于FAO56 Penman-Monteith和Hargreaves-Samani两种潜在蒸散发计算方法得到了12个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研究了1960—2016年淮河流域干湿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两种SPEI序列对相关气象要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两种SPEI序列均显示流域呈变湿趋势,温度距平值与SPEI负相关,与潜在蒸散发距平值正相关;空间上,流域西北和东部地区呈显著变湿趋势,中部地区为不显著变干趋势;SPEI去趋势后,流域的干湿变化斜率减小,去趋势过程不改变SPEI的趋势变化分布,只影响流域的干湿变化幅度;气象要素的趋势变化可影响流域干湿变化趋势和干湿等级,淮河流域干湿变化影响因素由强到弱顺序依次为温度、日照时数、风速和相对湿度。
2019, 35(1):41-4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1.008 CSTR:
摘要:为考核区域河长制工作,从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督以及河长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情况6个方面选取25个评价指标,根据已划分的河长制考核评价等级与标准,构建了基于云模型的区域河长制考核评价模型;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得出组合权重,运用X条件正向云发生器求得各指标隶属度,为避免最大隶属度原则造成的缺陷,通过加权平均法计算考核分值。采用该模型对南京市2013—2017年的河长制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得到的考核综合分值逐年提高,与南京市河长制实施情况基本一致,表明该模型适用于区域河长制考核评价。
2019, 35(1):47-5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1.009 CSTR:
摘要:为查明河北某电镀污染场地Cr6+的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并对其可能影响的污染范围及风险进行预测,采用取样化验、三维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污染场地进行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污染场地在未进行人工干预治理时,污染物受到地下水流向和含水层介质的影响,在电镀废水停止泄露后的180d内,调查区西南部大片区域的地下水有被污染的风险。
2019, 35(1):52-5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1.010 CSTR:
摘要:基于自回归滑动平均(auto 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ARMA)模型建立了水环境承载力超载预警模型,应用2001—2014年的全国水环境数据,对2015—2017年的水环境承载力超载状态进行了预警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水环境承载力超载状态综合指数为1.39,可能出现警情,主要是由于水环境容量承载率超载造成的,建议采取增加污水治理设备数、减少COD和氨氮排放量等措施以预防警情的发生。
2019, 35(1):56-6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1.011 CSTR:
摘要:为快速准确地实现水质监测断面水质超标时的河流水污染溯源,提出整合现有流域要素,构建水污染溯源的流域要素空间关系模型。该模型以划分为4个等级的河段和汇水单元为基础,建立汇水单元层级与上下游河段的编码关系;再将全流域要素与汇水单元建立空间关联关系,构建5个流域要素空间关系子系统模型;最后各子系统模型集聚组成一个相互协作的流域要素空间关系网络。以敖江流域实时水质监测断面为污染溯源触发点,将各个流域要素空间关系子系统模型直接应用于水污染溯源过程,结果表明,建立的关系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污染源空间分布和结构信息,有效地识别和筛选研究区域的水污染引发源,快速缩小未知污染源搜查范围,提高了水污染溯源搜寻过程的效率和精度。
2019, 35(1):63-6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1.012 CSTR:
摘要:通过对分层小水库沉积物和上覆水温度剖面的7次监测,计算沉积物-水界面的热交换通量,探讨沉积物与水之间热量交换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水界面热交换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春夏季库水升温分层以及秋季降温混合时期由库水向沉积物传递热量;冬季由沉积物向库水释放热量。浅水区水温的日变化促使沉积物-水热交换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库区内由于水深不同,热交换特征也存在空间差异,与坝前相比,水库中心水深较浅,春季热交换方向转变的时间早;水库中心夏季由水传向沉积物的最大热通量(106.6 W/m2)高于坝前深水区(23.8 W/m2)。夏季当水体透明度较高时,沉积物直接接受太阳辐射引起热交换方向改变为由沉积物向水传递。
2019, 35(1):70-7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1.013 CSTR:
摘要:利用碳素纤维生态草对小型封闭地表水体进行净化处理。结果表明:生态草遇水散开,巨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生长,且挂膜过程用时较短,生物膜形态稳定;碳素纤维生态草对水质有一定的改善和保持作用,COD去除率达71%,但TN和TP的去除效果并不明显,水质总体上能够持续满足地表水环境Ⅳ类标准。
2019, 35(1):73-7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1.014 CSTR:
摘要:在总结目前污水处理系统和自然水体中典型纳米材料浓度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金属纳米材料对污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和自然水生态系统(自然生物膜)中微生物聚集体的毒性作用研究现状,提出开展金属纳米材料对自然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性影响的研究,通过低浓度长期暴露实验解析其对自然水生态系统的负面效应等,为纳米材料的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019, 35(1):79-8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1.015 CSTR:
摘要:为了研究济南地区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鱼类功能群季节性变化,于2015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选取济南地区20个省市级水环境监测点对鱼类群落和水环境理化因子特征进行野外调查,运用香浓维纳指数、鱼类群落功能群划分等方法,分析鱼类群落组成和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鱼类物种数有6目34种,均以鲤形目为主,春季鱼类物种数最高,秋季物种数最低;共划分出4个类群14种功能群,春季以黏性卵、筑巢产卵和敏感性功能群为主,夏季以昆虫食性、耐污、中上层和底层功能群为主,秋季以杂食性、肉食性、植食性、浮性卵、中等耐污、特殊产卵和中下层功能群为主。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影响春季、夏季和秋季鱼类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为电导率、总磷和总氮,济南地区水体受人为干扰严重,水体呈中度污染。
2019, 35(1):87-9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1.016 CSTR:
摘要:针对磷和微量元素铁对藻类生长的共同作用,研究不同磷源下藻细胞生长与产毒过程中磷与铁的共同作用特性。试验选用产毒铜绿微囊藻为藻种,以硝态氮为氮源,分别以磷酸氢二钾(K2HPO4)、小分子有机磷甘油磷酸钠(NaGly)和大分子有机磷卵磷脂(LEC)为磷源,同步考察不同铁离子(Fe3+)浓度下藻类的生长与产毒表现。结果表明:K2HPO4和NaGly是藻细胞优先利用的磷源,在这两种磷源条件下,藻细胞的生长与产毒均得到促进,藻细胞平均粒径随培养时间保持稳定;LEC不利于藻细胞的生长与产毒,且藻细胞平均粒径波动较大。在对数增长期中,叶绿素a与胞内藻毒素(MC-LR)呈现正相关关系,在培养过程中藻细胞胞内总磷与藻液中总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并未显现出相关性。不同磷源下微量元素铁对藻细胞的生长状况影响不同,NaGly与铁的协同作用更有利于藻细胞的生长与产毒。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资源保护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