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35(5):1-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5.001
摘要:基于MODIS卫星遥感数据,计算了云南省2000—2014年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结合国家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EOF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获取了云南省陆地生态系统WUE时空变化规律和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云南省陆地生态系统WUE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呈现南北低、中间高的格局,WUE在大部分地区呈现了明显的季节变化,而在低值区变化不显著;WUE年际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北方主要呈增加的趋势,南方主要呈减少的趋势,蒸散发是其变化的主导因素;WUE空间模态呈现南北反向分布模式,北方增加,南方减少,反之亦然;WUE驱动因子自北向南依次为相对湿度、最高温度和日照时数,相关关系呈现南北差异。
谢新民 , 李丽琴 , 周翔南 , 王金娥 , 刘俊秋 , 魏传江
2019, 35(5):6-1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5.002
摘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与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特殊性,构建由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块、地下水可开采量动态计算模块和地下水“取水总量与水位”双控计算模块3部分组成的模型系统,以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块牵引地下水可开采量动态计算模块和地下水“双控”计算模块,利用多重循环迭代算法,通过长系列调节计算和对比分析,给出基于地下水“双控”的水资源配置推荐方案。以沈阳市为例开展应用研究,发现沈阳市局部区域到2030年需重启开采地下水市政水源0.22亿m3,才能形成人水和谐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
2019, 35(5):13-1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5.003
摘要:以固原海绵城市建设核心示范区为研究区,采用考虑水文过程的二维水动力城市雨洪模型,通过模拟典型设计降雨过程下的海绵城市建设前后研究区的内涝积水情况,对固原海绵城市内涝削减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2年一遇降雨条件下,研究区内9个重点内涝点得到明显改善,积水量峰值降低59.54%,积水面积峰值降低62.50%;当降雨重现期为30年一遇时,研究区内重点内涝点内涝有所缓解,内涝风险等级降低,积水量峰值降低60.37%,积水面积峰值降低69.88%。
2019, 35(5):19-2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5.004
摘要:基于1955年、1978年、1990年、2008年、2016年5个时期的河网单位面积槽蓄容量和单位面积可调蓄容量、河网槽蓄容量和可调蓄容量4个指标参数,对比分析了三口地区水系调蓄能力时空变化,运用相关分析法剖析了水系结构与调蓄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河网槽蓄容量由1955年的9 548.52万m3减至2016年的7 049.01万 m3,减少了26.17%;河网可调蓄容量由1955年的4 696.39万 m3逐渐减至2016年的2 461.13万 m3,共减少47.59%。(2)河网单位面积槽蓄容量和河网单位面积可调蓄容量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异,单位面积可调蓄容量以低等级河流(1、2、3级)减少幅度最大,而4级和5级河流的调蓄能力各指标参数减少值相对较低。(3)在5个时期中各水系区河网槽蓄能力和可调蓄能力均呈不断下降的态势,其中以藕池河水系区衰退程度最大,河网单位面积槽蓄能力和单位面积可调蓄能力最弱的是虎渡河水系区。(4)水系调蓄能力与河网结构特征、河流水文连通、水系连通度、水系连通性均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
2019, 35(5):27-2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5.005
摘要:
2019, 35(5):28-3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5.006
摘要: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了中国2004—2016年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了污水排放量的分配方案。结果表明: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天津和上海的效率最高,而新疆、青海和宁夏的效率最低;对东中西三大区域来说,东部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地区可以承担更多的污水排放量,反之则需要削减污水排放量;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地区应当向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地区学习先进的节水和减排技术,实现控制污水排放量和水资源使用量的双重目标。
2019, 35(5):35-3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5.007
摘要: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明晰中国蓝水足迹和灰水足迹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涵盖水量和水质的水资源压力指数计算方法,并对中国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压力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省级行政区蓝水足迹差异显著,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农业部门蓝水足迹大于其他部门;灰水足迹排名前3的是河南、江苏和山东;宁夏、河北、山东和天津的水资源压力指数显著大于其他省级行政区,水资源压力指数分布与等级分布存在一定差异。节水技术应用、作物布局优化以及节水意识提高均有助于减小蓝水足迹;控制氮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有助于减小灰水足迹;实体及虚拟水资源进口有助于缓解区域水资源压力。
赵娜娜 , 王贺年 , 张贝贝 , 刘佳 , 徐卫刚 , 于一雷
2019, 35(5):40-4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5.008
摘要:为探索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高寒湿地水文过程和水循环演变规律,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2020—2050年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湿地流域径流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湿地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若尔盖湿地流域径流呈减少趋势,玛曲站径流减少比率最大,其次为若尔盖站,最后为唐克站;非汛期径流量减少幅度明显高于汛期,若尔盖湿地2020—2050年非汛期径流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径流减少比率大部分在25%以上。非汛期径流的锐减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若尔盖湿地的退化和萎缩,导致黄河中下游区域的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
2019, 35(5):48-5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5.009
摘要:根据现行工业用水定额编制、修订和执行情况选取评估因子,构建评价层次结构,以江西省工业用水定额评估为例,基于系统层次模糊优化模型对现行工业用水定额合理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江西省工业用水定额的合理性评判等级为一般,评判等级隶属于一般、较差和较好的概率分别为39.64%、16.7%和15.1%,主要原因是,与现状用水水平对比,一些高耗水行业的定额标准明显偏高,难以在水资源管理中发挥作用,迫切需要修订。
2019, 35(5):59-6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5.011
摘要:为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汉江上游流域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根据汉江上游流域1960—2015年汉中、石泉和安康3个气象站的逐日实测气象数据,采用彭曼-蒙蒂斯方程计算逐日潜在蒸散量ET0。应用敏感性公式计算ET0对5个主要气象因子的敏感系数,并结合气象因子的多年相对变化分析ET0变化成因。结果表明:受太阳周年运动及地形等地理要素的共同影响,汉江上游不同气象因子及ET0的年内分布不一;汉江上游ET0对相对湿度最为敏感,各气象因子年敏感系数多呈显著下降趋势,敏感程度均达到“中”以上等级;ET0同气象因子表现出复杂非线性关系,日照是汉中站ET0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石泉和安康站ET0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是相对湿度。
2019, 35(5):66-6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5.012
摘要:提出了基于GIS网格化的河长制信息化系统信息资源模型,该模型以河湖体系为核心,以河长制行政区划分段,形成河湖模型,并设计各类型数据目录存储结构,使各类数据与主体河湖模型对象关联;同时利用GIS空间数据处理方法,根据行政区划将分级管辖河段对象空间网格化,形成基于河湖模型的GIS空间网格化河湖资源空间数据对象,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不同类型的数据资源与对应段的河湖资源对象自动关联,从而提供数据服务,支撑整个河长制监测监管信息的运转。模型应用于长沙市河长制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河湖治理信息化工作模式,极大提高了河长制信息化工作的效率。
赵旭 , 王淑娟 , 郭伟 , 魏立帅 , 施胜利 , 李一平
2019, 35(5):70-7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5.013
摘要:选取稻壳制备生物炭,通过水热法对其进行磁化改性,分析改性前后生物炭对水体中菲的去除特性,探讨了不同影响因素对水体中菲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借助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扫描、X射线衍射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等手段分析了改性前后生物炭结构特征和吸附机制。结果表明:改性后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吸附点位显著增加,疏水性显著增强;两种生物炭对菲的吸附均符合伪二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吸附机理均表现为表面官能团吸附和π-π共轭反应,磁改性生物炭对菲的吸附主要发生在C—O和Fe3O4等官能团上,而改性前则主要发生在—OH、N—H、CC及C—O等官能团上;与其他生物炭相比,磁性稻壳炭去除水体中菲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2019, 35(5):78-8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5.014
摘要:为了定量研究韩江流域的面源污染情况以及景观格局对污染的影响,建立了流域水文水质模型,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冗余分析方法,探索景观指标与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西部宁江流域地区的总氮质量浓度较高,最大值为3.91 mg/L;东部汀江流域地区总磷质量浓度较高,最大值为2.15 mg/L;流域总体水质呈恶化趋势;景观指标能解释81.7%的面源污染变化,且景观的面积越大,其组成格局可能比空间格局对水质的影响更大;林地的面积百分比与面源污染负相关,农田、城镇、草地景观则相反;城镇或农田等人类景观的斑块密度、形状指数等空间格局指标与污染物质量浓度负相关;旱地相比水田对面源污染的贡献更大;在研究区采用退草还林、农业结构调整等管理措施分别能够削减1.82%和4.63%的总氮负荷以及1.16%和7.31%的总磷负荷。
施玥 , 王沛芳 , 胡斌 , 王超 , 包天力 , 张楠楠
2019, 35(5):86-9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5.015
摘要:利用同步荧光光谱表征浅水湖泊太湖和洪泽湖中天然有机质(NOM)的组成,同时利用荧光淬灭滴定试验研究了NOM与Cu2+和Cd2+的结合特性。结果表明:两个湖泊的NOM中类蛋白质和类腐殖质组成比例存在显著的差异,太湖NOM主要由类蛋白质和类腐殖质组成,洪泽湖NOM则以类腐殖质为主;太湖和洪泽湖NOM与Cu2+和Cd2+的结合点位及结合能力存在显著差异,NOM中类腐殖质的结合点位要显著多于类蛋白质;太湖贡湖湾和梅梁湾NOM中类蛋白质与Cu2+的结合能力以及梅梁湾NOM中类蛋白质与Cd2+的结合能力强于类腐殖质,但贡湖湾NOM中类蛋白质与Cd2+的结合能力则弱于类腐殖质,而洪泽湖NOM中类蛋白质与Cu2+和Cd2+的结合能力均强于类腐殖质;太湖NOM与重金属Cu2+和Cd2+的结合能力要显著高于洪泽湖NOM。
张海阔 , 姜翠玲 , 朱立琴 , 杜观超 , 陈红卫 , 高旭
2019, 35(5):95-10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5.016
摘要:为了解盐城市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泥氧化层理化性质,探讨其对底泥氮、磷及有机物释放过程的影响,在测定底泥理化性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室内静态柱状试验。结果表明: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长期运行后在底泥表层形成了厚度为1 cm、呈棕黄色、无明显臭味、含水率低、TP含量高、TOC和TN含量低的氧化层;氧化层对于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特征影响显著(P<0.05),对内源污染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无氧化层试验组上覆水中TN、NH3-N和COD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比有氧化层试验组高9.5%、30.8%和3.5%;在湿地的实际管理中,不宜对湿地进行疏浚,如疏浚则疏浚深度应达到健康层。
2019, 35(5):102-10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5.017
摘要: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PO43--P分别与NO3--N和NH4+-N两种无机氮形态共存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增殖和产毒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O3-4-P和NO-3-N共存环境下,当ρ(PO43--P)≤0.10 mg/L时,藻类生长受到限制,ρ(NO3--N)升高对藻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在磷营养适宜后,ρ(NO3--N)≤5.0 mg/L能有效控制藻类过度增长。在PO43--P和NH+4-N共存环境下,只有当ρ(PO43--P)≤0.05 mg/L时,NH+4-N对藻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才能得到限制;在磷营养适宜后,ρ(NH4+-N)≤1.0 mg/L才能有效控制藻类过度增长。MC-LR是铜绿微囊藻产生的主要藻毒素。NO3--N培养条件下,ρ(NO-3-N)≥10.0 mg/L时,ρ(PO43--P)对产毒量具有显著促进的影响;ρ(NO-3-N)<10.0 mg/L时,ρ(PO43--P)的影响不明显。NH4+-N培养条件下,所有ρ(PO43--P)下的产毒量均在ρ(NH4+-N)=10.0 mg/L达到最大值。NH<4sup>+-N是富营养化防治过程中需要优先控制的氮形态,过高的ρ(NO3--N)(≥10.0 mg/L)和ρ(NH4+-N)(≥5.0 mg/L)会大幅激发藻毒素的合成。
2019, 35(5):108-11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5.018
摘要:为利用浒苔处理含Cr(Ⅵ)废水,对浒苔进行了盐酸改性,通过间歇吸附试验研究了pH值、盐酸改性浒苔投加量、吸附时间及温度对盐酸改性浒苔吸附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盐酸改性浒苔作为吸附剂去除废水中Cr(Ⅵ)的方法是可行的,酸性条件有利于Cr(Ⅵ)的吸附,当pH值为1、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去除率可达99.7%;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拟合试验数据,颗粒内扩散阻力比外部传质阻力的影响更显著;吸附等温线数据更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吉布斯自由能为负值,而吸附焓变为正值,盐酸改性浒苔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过程。
2019, 35(5):114-11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5.019
摘要:基于国内外水流生态保护补偿理论研究情况,探讨了水流生态保护补偿的内涵,分析了国内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法规政策和试点实践开展情况,指出目前水流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法规体系建设滞后,补偿标准和量化评估规范等技术支撑体系尚不完善,补偿资金来源和补偿手段单一,配套基础性制度体系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协商机制和平台等,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和配套基础性制度及标准体系,推动补偿资金渠道和方式多元化,理顺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廖淑敏 , 薛联青 , 陈佳澄 , 任磊 , 王晶 , 冯怡 , 魏光辉
2019, 35(5):120-12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9.05.020
摘要:以塔里木河第12~18次生态输水为例,采用经验统计模型和克里金插值法分析了输水前后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埋深和夏季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剖析了地下水和植被对生态输水的累积生态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累积生态输水量与最小地下水埋深呈对数曲线正相关关系,其累积效应的增长性由强到弱;地下水埋深对生态输水的累积时间响应具有滞后性,输水80 d后累积效应最显著;沿河道方向,库尔干监测断面累积空间效应最显著;垂直河道方向,地下水对累积输水的空间响应随河道距离增加而减弱;NDVI与近3 a累积输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大西海子水库、台特玛湖及河道附近NDVI增长显著。推荐近期输水量为2.5亿~5.0亿m3/次,合理输水时间为4—6月和9—11月,适宜输水间隔5~12个月,预期连续年份5次输水后累积效应可达最小地下水埋深3.5 m、平均地下水埋深4.2 m。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水资源保护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