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38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及承载力分析

      2022, 38(3):1-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01

      摘要 (1089) HTML (0) PDF 1.63 M (1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系统评估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流域所在地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生态承载力,并通过水资源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及水资源生态经济协调指数评估了水资源生态压力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农业用水是产生水资源生态足迹的主要类型,宜春市是产生水资源生态足迹最多的地区;各市均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多数地区水生态承载力有所降低;在产生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因素中,应重点关注农业用水和水污染因素;研究区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降低,萍乡市和吉安市水资源的生态经济协调性下降。各市应以绿色发展为目标,注意水资源消耗强度,通过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持续加强水环境治理等措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水库抗暴雨能力概率预报的降雨情景构建方法

      2022, 38(3):9-1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02

      摘要 (615) HTML (0) PDF 1.56 M (1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中小型水库抗暴雨能力预报中存在不确定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降水总量与降雨历时联合概率分布的降雨情景构建方法,旨在减轻抗暴雨能力计算中降雨历时及雨型不同对预报结果产生的影响,以实现中小型水库抗暴雨能力的概率预报。该方法基于Copula函数构建降水总量和降雨历时的联合分布,并与各历时下代表雨型结合,生成同一降水总量下不同历时的降雨过程及其概率;以概率降雨情景为输入,计算水库抗暴雨能力,最终得到水库抗暴雨能力的阈值区间及概率分布。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考虑了不同历时降雨发生概率对入库径流的影响,可为中小水库抗暴雨能力的概率预报提供切实可行的降雨情景构建方法。

    • 江苏省长江岸线利用率影响因素分析

      2022, 38(3):17-2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03

      摘要 (464) HTML (0) PDF 878.70 K (1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02—2018年江苏省沿江地区相关数据分析了长江岸线利用率的变化规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敏感性分析法研究了可能影响江苏省长江岸线利用率的若干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苏省长江岸线利用率随时间逐渐增大;岸线利用率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16年以前岸线利用率的增长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支撑作用,2016年以后岸线利用逐渐转化为以提高效率为主;就业人数、工厂数量和内河港口吞吐量是目前影响江苏省长江岸线利用率最主要的因素。通过推进长江岸线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措施,可以更好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岸线利用效率,助力江苏省高质量发展。

    • 基于ERG需求模型的幸福河综合评价

      2022, 38(3):25-3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04

      摘要 (442) HTML (0) PDF 1.39 M (1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建设幸福河实现新时代河湖治理的目标,基于ERG(existence relatedness growth)需求模型,建立了包括23个核心指标和27个可选指标的幸福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Matlab软件,以幸福河等级指数为目标,采用投影寻踪模型建立幸福河评价指标值与幸福河等级指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构建了基于改进的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IPSO-PPE)的幸福河等级评价模型,实现对幸福河的定量评价。以黄河甘肃段为例,分析了其2010—2018年幸福河等级指数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黄河甘肃段幸福河等级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E等级(不幸福)提升到2018年的B等级(幸福指数较高),评价结果与GRA-TOPSIS法结果吻合率达到88.9%,能较好地反映黄河甘肃段实际情况;水土流失、流域水患灾害、河流生态基流满足程度是制约黄河甘肃段幸福河等级指数的主要因素。

    • 三峡水库不同运行期库首水温分层特性及生态效应

      2022, 38(3):34-4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05

      摘要 (462) HTML (0) PDF 2.14 M (9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三峡水库库首2003—2018年的水温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庙河断面实测资料,采用LSTM-Logistic模型模拟分析了库首多年水温结构特性,并探讨了其变化对库区支流库湾水华的影响和对坝下鱼类产卵水温的影响。结果表明:LSTM-Logistic模型能较好地适用于三峡水库,准确地模拟水温的逐日变化过程;2006—2013年,三峡水库库首每年4—6月均出现了水温分层现象,从2014年开始,水温垂向差异变小,水温不分层,且春季、秋季和冬季水温升高,下泄水温进一步平坦化;三峡水库库首水温长期变暖的趋势,会使支流库湾倒灌异重流潜入深度上移,从而改变异重流倒灌形式,降低库湾水华风险;梯级水库蓄水缓解了春季下泄低温水的不利影响,但秋冬季水温的升高对中华鲟繁殖造成了进一步威胁。

    • “灰绿”协同措施对银川市合流制溢流污染的影响

      2022, 38(3):43-4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06

      摘要 (454) HTML (0) PDF 6.40 M (1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合流制管网系统在雨天溢流污染严重,造成城市水体黑臭现象的问题,以银川市某高密度城区合流制管网系统为例,基于SWMM模型,在短历时设计降雨和长历时设计降雨两种条件下,模拟分析了合流制溢流(CSO)调蓄池、雨污管道混错接改造、绿化带海绵化改造等“灰绿”协同措施对CSO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CSO调蓄池、雨污管道混错接改造、绿化带海绵化改造及“灰绿”措施结合4种方案在短历时、长历时设计降雨条件下,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溢流水量及溢流污染物负荷均增加,溢流削减率均逐渐减小,其中“灰绿”措施结合方案对溢流污染的削减效果最为显著;重现期小于5a时,溢流水量削减率与溢流污染物负荷削减率基本达到80%;降雨条件为中雨时,污染物负荷削减率基本达到75%;重现期为20a时,溢流水量削减率及TSS、COD、TP、NH4+-N负荷削减率分别达到64%、70%、70%、70%、70%;降雨条件为大雨时,溢流水量削减率及TSS、COD、TP、NH4+-N负荷削减率分别达到28%、32%、26%、31%、33%。

    • 南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效能评估与提质增效策略制定

      2022, 38(3):50-5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07

      摘要 (459) HTML (0) PDF 2.43 M (1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华南地区某污水处理厂为例,依据排水分区进行水量水质效能评估,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的主要问题为管网建设不完善与污水系统外水入侵严重,晴、雨天重点片区外水入渗率分别达21%、54%。结合管网排查资料,确定各分区主次问题,提质增效的重点为清污分离。提出污水系统评价应水量和水质并举、整体和局部并重,才能有效识别污水系统提质增效的主攻方向,制定相应策略。

    • 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区域水量水质联合配置模型

      2022, 38(3):58-6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08

      摘要 (404) HTML (0) PDF 1.21 M (1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合考虑区域水资源水量和水质两个因素,以供水净效益最大、区域总缺水量最小、COD排放量最小为目标建立区域水量水质联合配置多目标模型;为提高算法的计算精度和全局寻优能力,对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了改进并用于模型求解。将模型用于江苏省靖江市水资源配置研究,结果表明:基本方案和节水方案下的用水总量和COD排放量均在其限值范围内,节水方案下供水净效益比基本方案低3.0亿元,缺水量和COD排放量分别比基本方案低1290万m3、1062.7 t,说明得出的配置方案合理可行。在节水方案下进行区域水资源配置,在缓解区域缺水状况的同时,能够有效减少COD排放量,可为解决区域水质型缺水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 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空间均衡性分析

      2022, 38(3):65-7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09

      摘要 (496) HTML (0) PDF 1008.74 K (1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2009—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指标和水资源数据,通过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对人口、GDP与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均衡性进行研究,并构建了水资源负载指数模型,分析了区域水资源开发程度。结果表明: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与水资源量、GDP与水资源量的匹配程度较低,基尼系数分别为0.520和0.651,属于高度不平均等级,且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通过泰尔指数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贡献率较大,而区域内的人口、GDP与水资源匹配差距不突出;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负载指数为4.0,等级为Ⅲ级,开发利用程度为中等水平,各城市水资源负载差距悬殊,且呈逐年增加趋势,表现为经济总量大、人口密集、水资源条件相对不足的地区,开发利用程度高、潜力小;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且水资源空间不均衡性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 粤港澳大湾区风暴潮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2, 38(3):72-7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10

      摘要 (729) HTML (0) PDF 4.41 M (1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1970—2018年珠江口潮位站历史潮位资料,结合风暴潮数值模拟结果,统计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风暴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风暴潮增水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伶仃洋、狮子洋、前航道等区域出现较大增水的频率较高,与该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伶仃洋河口湾漏斗状形态产生的能量辐聚有关,增水极值与台风登陆地点和台风强度均有关系;风暴潮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总次数的74.4%;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的强台风以上级别的台风频次增加趋势明显,各站点历年最高潮位呈增加趋势,平均速率为0.02~0.03m/a;台风路径对风暴潮增水的空间分布有较大影响,当台风在大湾区西岸登陆,距离台风登陆点约2.5倍最大风速半径的位置可产生较大的增水值;最大增水随着台风中心压强的降低而升高,中心压强每下降10hPa,最大增水值上升0.4~1.1m;当台风移动速度接近8.3m/s,珠江口形成较为稳定的风暴潮水位梯度,产生较大的风暴潮增水。

    • 黄河源区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关联性分析

      2022, 38(3):80-8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11

      摘要 (416) HTML (0) PDF 2.79 M (1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刻画黄河源区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过程,通过唐乃亥水文站SRI、源区SPI及3种小波分析方法揭示了1968—2020年黄河源区气象和水文干旱之间的周期性特征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广义极值分布是唐乃亥水文站最适宜的流量分布函数;以Gamma分布和广义极值分布分别作为降水和流量的分布函数,基于距离平方倒数法计算出SPI-9和SRI-1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68;连续小波变换分析表明SPI-9和SRI-1具有相同的周期特征,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分析表明SPI-9和SRI-1在不同周期尺度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黄河源区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传播时间为9月,SPI-9序列可用于水文干旱监测。

    • 黄河流域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时空特征及其传递关系

      2022, 38(3):87-9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12

      摘要 (754) HTML (0) PDF 10.30 M (1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比较了黄河流域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时空分布差异,分析了二者时间尺度上的关联性,并选取典型干旱事件进一步探讨了两种干旱类型的传递关系。结果表明:两种干旱类型空间上有相似的趋势和频次,但在黄河源区和黄河中南部(渭河流域)差异显著,其干旱历时均有随年代延长的趋势,水文干旱历时增长尤为明显;在时间尺度上,SPEI与SRI在大部分区域基本一致,但在黄河源区和渭河流域差异较大,尤其是短时间尺度上差异更显著;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并非一一对应,多场短历时间断气象干旱受时滞效应、异常气象波动等影响,可能引发一场长历时连续水文干旱或多场短历时间断水文干旱,一场长历时连续气象干旱强度衰减可能引发多场短历时间断水文干旱。

    • 降雨特征对半透水道路径流系数的影响

      2022, 38(3):96-10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13

      摘要 (224) HTML (0) PDF 2.19 M (1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单车道半透水道路物理模型试验,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降雨强度、降雨历时、雨峰系数和雨型对半透水道路径流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径流系数随着重现期的增大而增大,当重现期从0.5a增加到20a时,径流系数从0.093增加到0.377;径流系数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大而减小,随着雨峰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当重现期和降雨历时保持不变时,均匀雨型条件下的径流系数略大于芝加哥雨型条件下的径流系数;重现期对半透水道路径流系数的影响最大,雨峰系数和雨型对其影响较小。

    • 基于HYDRUS-1D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径流水文调控模拟

      2022, 38(3):102-10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14

      摘要 (337) HTML (0) PDF 1.80 M (10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生物滞留设施水文调控效能,基于HYDRUS-1D建立生物滞留设施模型,通过物模试验数据率定模型参数,验证模型可靠性;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开展模拟试验,采用径流总量和峰值削减率及产流和峰现延迟时间定量分析水力负荷参数、蓄水层高度和初始含水率对生物滞留设施水文调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建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最高仅为0.134,相对误差为-2.28%~7.59%,纳什效率系数和决定系数均在0.8以上,模拟结果可靠;综合考虑水力负荷参数,汇流比小于10∶1的生物滞留设施对于重现期小于1a并且降雨时长小于120min的降雨过程有较好的调控效果,随着汇流比、重现期和降雨时长的增加,设施水文调控效果不断削弱;增加蓄水层高度会提升生物滞留设施水文调控效果,当蓄水层高度由0cm增加至25cm时,径流总量和峰值削减率分别增加86.16%和96.74%,产流和峰现延迟时间分别为57.8min和36.0min;初始含水率的增大会降低设施水文调控效果,其径流总量和峰值削减率变化范围分别为49.32%~54.11%和22.84%~45.37%,产流和峰现延迟时间变化范围分别为24.1~25.0min和1.0~2.5min。

    • 河南省水资源“农转非”时空演变及驱动力

      2022, 38(3):109-11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15

      摘要 (275) HTML (0) PDF 1.78 M (1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重心模型与ArcGIS10.2软件,探讨河南省水资源“农转非”时空变化趋势,采用岭回归模型对其驱动因素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水资源“农转非”重心轨迹整体由西南向东北移动,且呈阶段性变化特征;河南省水资源“农转非”程度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豫中、豫西较高,豫东、豫南、豫北较低;济源等8市“农转非”程度均有所提升,三门峡等7市保持稳定,南阳等3市则有所下降;河南省水资源“农转非”驱动因素的时间效应存在差异,依据驱动因素的正负效应以及变化情况可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对河南省水资源“农转非”具有驱动、约束、调节和不明显的作用;河南省水资源“农转非”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存在差异,不同区域驱动因素作用的差异显著。

    • 基于遥感的内陆水体水质监测研究进展

      2022, 38(3):117-12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16

      摘要 (1608) HTML (0) PDF 885.38 K (1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遥感数据、反演方法和水质参数三方面综述了水质遥感监测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常用遥感数据,对比了分析法、经验法、半经验法、机器学习和综合法五种反演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叶绿素a、悬浮物、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等光敏参数和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磷和总氮等非光敏参数的研究进展。目前内陆水体水质遥感监测在卫星传感器的针对性、反演算法的时空局限性、水质参数光谱特征的复杂性、大气校正的精确性和特殊类型水体的水质监测等方面还存在问题;指出未来水质遥感监测应围绕新型遥感数据、通用反演模型、不同光谱特征、精确大气校正和特殊水体分类等方面开展。

    • 基于水动力数值模拟的罗源湾水体交换周期及纳潮量计算

      2022, 38(3):125-13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17

      摘要 (363) HTML (0) PDF 4.01 M (1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分析罗源湾水动力特性及流场情况,建立了基于Mike21的罗源湾水动力数学模型,经率定得到模型湾内海域Smagorinsky系数为0.28,糙率为0.024~0.035,风拖曳系数为0.0010~0.0015。利用该模型模拟计算了罗源湾水体交换周期及纳潮量,结果表明:涨落潮时,罗源湾流速在0.20~1.56m/s,湾口及可门水道水动力条件好,北岸及西北角水动力条件较差,北岸受湾外海域潮波影响程度低于南岸;罗源湾水体半交换周期约为15d,15d、30d、45d和60d后罗源湾水体平均交换率分别为48.5%、69.3%、78.8%和85.5%;秋季时罗源湾平均纳潮量为5.73 亿m3,大潮纳潮量为7.07亿m3,小潮纳潮量为4.40亿m3。建议在罗源湾入海污染源通量管控过程中,综合考虑海域自身水动力条件,合理控制罗源湾西北角入海污染物排放量。

    • 黑河和白河流域湿地变化及其归因分析

      2022, 38(3):131-13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18

      摘要 (291) HTML (0) PDF 2.56 M (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构建决策树模型对黑河、白河流域沼泽化草甸湿地、沼泽湿地、湖泊等主要湿地类型进行划分,选取3种景观格局指标分析湿地类型的变化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黑河、白河流域湿地总面积呈增加趋势,沼泽湿地变化趋势与草甸湿地相反,存在此消彼长的特征;两河流域湿地变化的地域分异显著,黑河流域草甸湿地面积呈扩大态势,破碎化程度降低,沼泽湿地有所减少,但斑块密度降低,存在局部连片情形;白河流域沼泽湿地面积增加,适宜地形和水文条件下,草甸湿地和周边草甸可转为沼泽湿地;两河流域湿地变化具有“社会经济+农牧业因素+气候变化”交互作用的特征,社会经济类因素对年代际尺度湿地变化起主导作用。

    • 一种新型双重轮休式潜流湿地及其抗堵塞与去污效果

      2022, 38(3):140-14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19

      摘要 (211) HTML (0) PDF 2.09 M (1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垂直潜流湿地易堵塞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双重轮休式潜流湿地,该新型湿地通过控制进出水阀门开关实现预处理池和主体池上层的双重轮休以及水流方向的周期性改变,以提高防堵塞效果。在4个不同轮休周期工况下进行新型湿地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试验,确定其最佳轮休周期为5d;在5d轮休周期下运行新型湿地与传统潜流湿地,进行抗堵塞能力和去污效果的对比,运行40d、140d、160d后,新型湿地的孔隙率分别为48.43%、46.36%和46.21%,传统湿地的孔隙率分别为46.89%、38.72%和44.37%,新型湿地基质孔隙率下降幅度小于传统湿地;运行160 d后,新型湿地NH3-N、NO-3-N、TN、COD、TP去除率分别为60.40%、70.80%、56.53%、53.12%和48.30%,传统湿地中这些污染物去除率分别为34.99%、51.70%、41.43%、29.84%和47.06%,新型湿地污染物去除率高于传统湿地,且新型湿地中这些污染物去除率下降幅度均小于传统湿地,整个运行过程中去除效果较为稳定。该新型湿地为有效缓解堵塞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途径。

    • 水热氧化法回收污泥氮磷用于培养产油栅藻

      2022, 38(3):147-15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20

      摘要 (235) HTML (0) PDF 1.05 M (1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有效提取污泥中的营养,并使栅藻达到较高的产油量,采用水热氧化法处理污泥,并对污泥氧化液制成的培养基进行稀释。结果表明:在126℃下,投加0.2mol/L的氧化剂(过硫酸钾)对污泥进行水热氧化可以将其中超过90%的氮磷转移至液相;直接使用水热氧化的液相产物培养斜生栅藻,得到的藻产量和产油量都很低,但液相产物经过10倍稀释后,培养的栅藻在产油量上超过了传统BG11培养基,提高了63%。

    • 河流微孔曝气系统充氧性能优化试验

      2022, 38(3):154-16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21

      摘要 (245) HTML (0) PDF 1.54 M (1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河流微孔曝气系统复氧效率较低的问题,基于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以氧体积传质系数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曝气系统氧传质过程中微孔曝气器孔径、曝气水深、盐度、BOD5及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质量浓度对充氧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多元二次回归模型,对曝气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5种因素对氧体积传质系数均有影响,其影响的显著程度由大到小分别为曝气水深、SDBS质量浓度、盐度、微孔曝气器孔径、BOD5质量浓度;微孔曝气器孔径和SDBS质量浓度、盐度和SDBS质量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的相对误差在合理范围内,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准确可靠。

    •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超声强化直接接触膜蒸馏处理工艺

      2022, 38(3):161-16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22

      摘要 (168) HTML (0) PDF 6.32 M (1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膜蒸馏在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时渗透通量的稳定性,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超声强化直接接触膜蒸馏(US-DCMD)装置,试验研究了超声对膜渗透通量的影响,并采用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等手段分析超声对膜面污染层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60W的超声辐照条件下,渗透通量最高提升19.4%,并在膜溶液浓缩系数达到4时,相对渗透通量最高维持在77.1%,而未施加超声的相对渗透通量在膜溶液浓缩系数为2时降至20.7%;膜面的主要污染物为CaCO3及腐殖酸,其中CaCO3是限制膜渗透通量的主要因素;超声使污染层钙的质量分数从25.6%降至15.0%,并且不会引起有机物的降解或改性;超声辐照使膜面污染层不均匀且存在裂隙,减少了污染层厚度,维持了渗透通量的稳定。

    • 不同LID设施的面积比例优选及径流污染控制效果

      2022, 38(3):168-17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23

      摘要 (328) HTML (0) PDF 2.07 M (1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低影响开发(LID)设施对缓解城市洪涝灾害以及削减污染物负荷的效果,以淮南市某老旧小区为研究对象,基于SWMM模型构建了暴雨径流管理模型,分析了单项LID设施不同面积占比时的总成本效益,针对4种LID设施组合方案,模拟了不同设计降雨重现期的地表径流、排放口流量及污染负荷。结果表明:对于单项LID设施,占屋顶总面积45%的绿色屋顶、占不透水道路面积60%的渗透铺装和占绿地总面积10%的生物滞留设施总成本效益最高;不同LID设施组合均有较好的雨洪控制效果及污染物削减效果,但随着降雨量的增大,效果均有所减小。

    • 洪泽湖水质2010—2020年时空变化特征

      2022, 38(3):174-18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24

      摘要 (484) HTML (0) PDF 1.29 M (1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10—2020年洪泽湖逐月水质监测数据,采用最不利值法和距平系数法分析研究洪泽湖水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TN、CODMn和TP是洪泽湖水环境治理最重要的控制因子。从时间维度上看,洪泽湖TN质量浓度逐月下降,CODMn质量浓度逐月稳定,TP质量浓度逐月先升后降;2010—2020年TN质量浓度逐年显著下降,TP质量浓度逐年小幅下降;TN最不利值逐年下降,枯水期对TN质量浓度的增高作用明显大于汛期,TP最不利值逐年小幅上升,多出现在8—10月,出现概率高达81.8%。从空间维度上看,淮安湖区TN和CODMn距平系数多为正数,宿迁湖区TN和CODMn距平系数均为负数;淮安湖区TP距平系数多为负数,宿迁湖区TP多为正数。现阶段,控氮治理及降低CODMn排放总量是淮安地区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宿迁地区亟待加强控磷治理。

    • 长江口滨岸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

      2022, 38(3):181-18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25

      摘要 (276) HTML (0) PDF 3.77 M (1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长江口滨岸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利用数理统计和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长江口南北两翼(上海浦东、江苏启东)和崇明岛东部的滨岸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滨岸浅层地下水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为硬水-极硬水和硬水,均以淡水为主;主要阳离子为Na+和Ca2+,HCO-3为阴离子中含量最高组分;丰水期主要化学组分含量大于枯水期,且各个组分的空间变异值较枯水期大;与浦东滨岸相比,启东和崇明岛东部的滨岸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季节性变化更明显;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长江口北翼和崇明岛东部区域浅层地下水主要受到土壤淋溶、岩石风化水解、阳离子交换作用和人为活动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蒸发浓缩作用的影响,仅个别点位受到海水混合作用的影响;长江口南翼主要受到岩石风化水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基本不受海水混合作用的影响,农业活动对该区域影响较小。

    • 裁弯河道内生物栖息地改造及生态流量估算

      2022, 38(3):189-19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26

      摘要 (223) HTML (0) PDF 2.14 M (1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砾石群布置对裁弯取直河道内生物栖息地的改造效果,并估算改造河段的生态流量,以江西金沙溪为研究区域,选取鲢鱼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最优砾石群的布置形式,并采用生物栖息地法估算了河道内生态流量。结果表明:流量对裁弯河道生物栖息地加权可用面积 (WAU) 的影响最大,砾石堆积体边长次之,堆积体间距最小,单体砾石边长20m、砾石间距9m为最优砾石群布置形式;在原河道平滩流量条件下,裁弯取直后河道内WAU较原河道减小约30%,布置最优砾石群后,裁弯河道内WAU较原河道增加20%,生物栖息地自然化改造效果明显,且不影响河道行洪能力;原河道基本生态流量为50m3/s,目标生态流量为718m3/s,改造后裁弯河道基本生态流量为218m3/s,目标生态流量为618m3/s。

    • 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对沉水植物生长和水质的影响

      2022, 38(3):198-20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3.027

      摘要 (375) HTML (0) PDF 1.45 M (1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试验研究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生长及水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铜锈环棱螺的存在显著促进了沉水植物的生长,高密度组苦草和金鱼藻的相对生长率分别是对照组的2.16和1.66倍,高密度组苦草和金鱼藻的相对伸长率分别是对照组的1.18和1.25倍;铜锈环棱螺的存在对水质有一定负面影响,水体电导率随着螺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溶解氧浓度随着螺密度的增加而降低,pH值、氧化还原电位和叶绿素浓度随着螺密度的增加没有一致的规律;水体氮的去除率随螺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高密度组苦草和金鱼藻对氮的去除率相对于对照组分别下降了70.0%和64.5%,磷的去除率组间没有显著差异;铜锈环棱螺密度对水体氮浓度变化起主要作用,方差占比为64%,沉水植物不同物种对水体磷浓度变化起主要作用,方差占比为72.54%。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