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38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特约专家论坛
    • 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源分离技术实施途径探究

      2022, 38(5):1-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01

      摘要 (362) HTML (0) PDF 1.48 M (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了解生活污水源分离技术在我国城镇中的可实施性,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城镇生活污水源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污水源分离后的黑水、灰水、黄水资源化潜能;根据生活污水源分离技术特点,从生活污水源分离的始端、中端和终端角度探究了适用于我国的城镇生活污水源分离、传输及处理技术,为科学合理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城镇供排水系统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 基于系统微分响应的暴雨强度公式参数优化

      2022, 38(5):8-1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02

      摘要 (232) HTML (0) PDF 11.78 M (10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暴雨强度公式参数的优化求解本质是一个高维非线性优化问题,目前常采用的优化求解方法是在以误差平方和为目标函数的基础上通过智能算法优化求解参数。为研究这类方法的合理性,通过随机抽样、参数空间网格化方法分析了常用暴雨强度公式参数求解方法的局限性,评价了常用智能算法的参数优化能力,进而提出了基于系统微分响应的暴雨强度公式参数优化方法。结果表明:以均方误差作为目标函数对非线性函数求解参数会增加额外参数解;在没有有效确定参数范围的情况下,随机抽样很难获得满足精度要求的参数样本,在有效确定参数范围后,目标函数的响应面上仍会存在无穷多个局部最优值,且很多局部最优的目标函数与全局最优近乎相同;以粒子群算法、SCE-UA算法为代表的随机搜索优化算法会因为参数初始取值范围过大、目标函数响应面局部最优参数解数量过多等问题而难以获得参数真值;提出的基于系统微分响应的暴雨强度公式参数优化方法能够快速寻找到参数真值,不仅效率高且能够避免陷入局部最优。

    • 基于减法集对势的大兴区地下水开采强度评价与诊断

      2022, 38(5):17-25, 5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03

      摘要 (241) HTML (0) PDF 1.89 M (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定量评价大兴区地下水开采强度,识别引起地下水开采强度增加的主要因素,基于集对分析构建了地下水开采强度评价模型,对研究区2006—2016年地下水开采强度进行了动态评价,并利用减法集对势识别了影响地下水开采强度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2006—2016年地下水平均开采强度为中等强度,且有逐步恶化的趋势;2010年、2013年地下水开采强度平均联系数的减法集对势分别处于偏反势、反势,是地下水开采强度重点调控的年份;2010年有3个指标联系数的减法集对势处于偏反势或反势,分别为工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和水浇地面积,涉及乡镇分别为3个、3个、5个,2013年有5个指标联系数的减法集对势处于偏反势或反势,分别为水浇地面积、菜田面积、设施农业面积、果园面积、机井数,涉及乡镇分别为5个、3个、7个、1个、4个。

    • 碧流河水库入流消落区生态改善的潜坝技术及效应

      2022, 38(5):26-3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04

      摘要 (193) HTML (0) PDF 4.19 M (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碧流河水库入流消落区生态改善需求,提出了利用潜坝提高主河道和滩地潜水水位,进而改善滩地植被条件的治理技术,并通过对比潜坝建设前后滩地植被状态分析了潜坝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潜坝建设后,研究区优势物种由中旱生植物向湿生植物转变,2020年6月和7月区域平均植被覆盖度较潜坝建设前的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8.23%和20.94%;潜坝对于水库入流消落区落干期滩地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水库入流消落区生态改善的有效工程措施。

    • 洪泽湖中低水位下泄流能力数值模拟

      2022, 38(5):32-3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05

      摘要 (179) HTML (0) PDF 5.20 M (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淮河中下游发生中小洪水时洪泽湖的泄流能力,建立淮河蚌埠至洪泽湖出湖口三河闸段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模型,模拟分析了重点河段切滩对洪泽湖中低水位下泄流能力的影响及切滩前后的流域行洪过程。结果表明:在5年一遇洪水过程下,洪峰时刻淮河干流蚌埠、临淮关、香庙、浮山和洪山头等水文站水位较切滩前分别下降0.02.m、0.07.m、0.21.m、0.55.m和0.70.m,漫滩时间分别减少1.d、4.d、9.d、9.d和17.d;洪泽湖三河闸站水位最高值为13.33.m,相比切滩之前升高 0.07.m,湖泊对应的下泄流量为8.300.m3/s,较切滩前增大800.m3/s,泄流能力提高11%。

    • >城市防洪专栏
    • 武汉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方略

      2022, 38(5):39-4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06

      摘要 (343) HTML (0) PDF 4.68 M (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武汉市地势低洼易涝、人口产业高度集聚、洪涝遭遇风险大等突出问题,采用“子流域/排涝分区分析—流域/片区复核—体系综合集成”的技术方法与路线,系统研究了武汉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的思路、布局和建设标准,提出了加强防洪体系建设、加强排涝体系建设和强化洪涝水管理与调度的主要措施。

    • 以事件为中心的城市洪涝调度模式研究

      2022, 38(5):46-5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07

      摘要 (166) HTML (0) PDF 2.40 M (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升我国城市防汛排涝调度信息化水平,创新城市洪涝调度模式,提出了以事件为中心的城市洪涝调度模式,阐述了其基本思路,设计了事件生成与分类分级、调度方案和事件处置的基本流程。以D市为例,分析了以事件为中心的城市洪涝调度模式实施案例,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较好地适应城市洪涝调度的实际情况,有效提升了城市防汛排涝调度管理水平。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内涝灾害应急管理模型

      2022, 38(5):51-57.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08

      摘要 (288) HTML (0) PDF 5.00 M (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建立城市内涝灾害应急管理SD模型。在确定模型变量权重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模型方程式并绘制内涝灾害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实现对事件动态模拟仿真和敏感性分析。将构建的SD模型用于西安市一场典型内涝灾害事件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增长,通过模拟仿真增加对技术因素、社会因素、管理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管控,城市内涝灾害应急管理效果趋于变好;SD模型中不同变量对城市内涝灾害应急管理影响存在差异,需要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提高应急决策时效性。

    • 基于TELEMAC-2D模型的深圳洪涝风险评估

      2022, 38(5):58-6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09

      摘要 (325) HTML (0) PDF 6.00 M (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TELEMAC-2D模型构建深圳市深圳河流域洪涝仿真模型,选取两场实测暴雨(20180607和20180916)的内涝淹没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精度。采用构建的仿真模型模拟暴雨重现期为50年一遇、雨峰系数为0.4条件下,降雨历时分别为30.min、60.min、90.min和120.min4种情景下洪涝发生的过程,获取积水深度、积水面积和流速等致灾因子,考虑不同流速和积水深度组合情境下对深圳河流域进行内涝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积水深度、积水面积和流速均增大;根据积水深度和流速对深圳河流域进行洪涝风险分区,中高风险区面积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不断增大;中高风险区占流域总面积比例较小,但容易出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出现中高风险区时,应及时发布信息,积极采取应急减灾措施。

    • 基流分割对城市雨洪模拟不确定性分析的影响

      2022, 38(5):65-7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10

      摘要 (162) HTML (0) PDF 3.54 M (5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基流分割对城市雨洪模拟的影响,以济南市主城区流域为例构建SWMM模型,采用2005—2010年7场基流分割前后的实测洪水资料校验模型,应用GLUE方法,以均方根误差为似然评判依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探讨了基流分割前后流量数据对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场次暴雨基流占洪峰流量的比例均值为13.38%,对洪水模拟效果影响较大;GLUE方法能够有效提取高精度参数集,相比于原始流量序列,应用基流分割后流量作为校验模型依据,流量过程90%置信区间覆盖率增大100%,平均偏移幅度和平均对称度分别减小42.60%和87.19%。通过基流分割可有效降低流量数据作为模型校验数据导致的模拟结果不确定性,提升洪水预报性能,获取更精确对称的流量预报区间。

    • 西宁市多尺度城市内涝风险评价方法

      2022, 38(5):72-79, 8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11

      摘要 (234) HTML (0) PDF 15.55 M (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西宁市内涝风险评价的不同尺度评价需求,提出了西宁市多尺度城市内涝风险评价方法,涵盖西宁市规划管理的宏观尺度、街区预警应急的中观尺度和损失保险评估的微观尺度。采用熵权法进行宏观尺度评价,采用水文水动力模拟进行中观尺度评价,采用灾损曲线的方法进行微观尺度评价。结果表明:西宁市36个排水分区中25个位于综合中、高风险区;12个实测积水点中有75%位于综合高风险区,16.7%位于综合中风险区。

    • >京津冀水问题专题
    • 京津冀地区水-经济-生态耦合协调发展特征评价

      2022, 38(5):80-8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12

      摘要 (296) HTML (0) PDF 1.40 M (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了2006—2019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并利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影响京津冀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9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京津冀地区和北京水资源系统持续滞后,天津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交互滞后,河北处于经济社会系统滞后的状态;北京始终处于耦合协调发展最好水平,天津其次,河北耦合协调发展缓慢;水资源总量和地下水储变量是影响京津冀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重要的因素,人口变化情况次之。

    • 京津冀地区干旱事件时空聚集性特征分析

      2022, 38(5):87-9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13

      摘要 (193) HTML (0) PDF 11.62 M (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计算京津冀地区1961—2015年逐月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的基础上,借助SaTScan时空扫描软件,对不同程度干旱的时空聚集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1961—2015年干旱发生频率持续增加,干旱化程度不断加剧;轻旱和中旱的时空聚集特征与总旱相似,集中发生于石家庄、保定、衡水和邢台;重旱和特旱的时空聚集特征相似,集中发生于廊坊、保定、沧州和石家庄;1961—1993年干旱聚集状态保持平稳,1994年后聚集的空间波动性增大,聚集范围和聚集程度均有所增强;随着干旱程度的加重,聚集发生的难度增加,聚集范围的差异性增大,空间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均有所增强。

    • 基于水足迹的北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演变特征分析

      2022, 38(5):96-10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14

      摘要 (217) HTML (0) PDF 3.43 M (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考虑用水效率提升对不同时期用水定额的影响,核算了1988—2019年北京市水足迹变化过程,利用信息熵方法对比分析了实体水和水足迹用水结构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市实体水开发利用情势不断优化,呈现农业和工业用水量快速下降、生活和生态用水量显著增加的变化规律,形成了以生活用水保障为主、生态用水需求提升为辅的用水格局;北京市水足迹不断上升,商品贸易带来的虚拟水净输入极大缓解了北京市用水压力,但提高了北京市对虚拟水净输入的依赖程度,2015—2019年农业和工业虚拟水净输入在其水足迹中的占比都超过60%,水资源系统常年处于严重超载状态;实体水系统信息熵呈先增后减的态势,生活与生态用水已逐渐成为占绝对优势的用水类型,水足迹系统前期为熵增过程,随后趋于稳定,用水结构较为均衡。

    • >水资源
    • 基于用水总量控制的雄安新区用水强度指标体系

      2022, 38(5):105-11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15

      摘要 (177) HTML (0) PDF 1.02 M (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实现用水总量的控制目标,从控制用水强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两方面出发,利用比拟借鉴方法构建了雄安新区不同时期分行业、分区域的用水强度指标体系。针对用水强度指标的不确定性,利用随机模拟方法预测了雄安新区不同时期需水总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建设期、建成期、腾飞期最小需水量在7.5亿m3以内,平均需水量为8亿m3左右,最大需水量达到9亿m3;建议在建立先进用水强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严格用水强度指标的执行监管,确保用水强度指标落地见效,全面推广生活、工业、农业先进节水技术,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促进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 中亚高山区云下与地表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水汽来源分析

      2022, 38(5):111-121, 14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16

      摘要 (191) HTML (0) PDF 23.92 M (9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中亚高山区7个站点的降水稳定同位素观测数据,利用Stewart雨滴蒸发模型及HYSPLIT模型,分析了云下与地表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地理环境和水汽来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与云下降水的δ2H和δ18O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波动,春夏富集,秋冬贫化;氘盈余则呈现相反的季节变化趋势;云下大气降水线斜率和截距均大于地表大气降水线,说明地表大气降水线受蒸发影响更显著;云下与地表降水的δ2H、δ18O和高程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地表氘盈余呈现反高程效应;云下与地表降水δ18O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氘盈余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而降水量效应在云下与地表降水中均不显著;水汽输送轨迹显示,夏半年水汽主要源自西伯利亚大陆气团及局地再蒸发水汽,冬半年水汽主要源自西风带输送的北大西洋水汽,且在西风控制下的氘盈余值显著偏高。

    • 黑龙江省水足迹时空分布规律及空间均衡分析

      2022, 38(5):122-13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17

      摘要 (164) HTML (0) PDF 6.46 M (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水足迹理论,量化2000—2018年黑龙江省13个地级市的不同类型水足迹,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并结合空间均衡分析研究了各地区水足迹的差异性。结果表明:2000—2018年黑龙江省总水足迹呈波动上升趋势,但灰水足迹一直下降,2018年人均灰水足迹为300.7.m3;水足迹空间分布不均匀,水足迹富足和水足迹匮乏同时存在,整体上呈现出北低南高、东低西高的趋势;研究时段内,黑龙江省人均灰水足迹和人均水足迹的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其总体空间均衡度超过0.6;水足迹强度、工业蓝水足迹和生态环境蓝水足迹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水足迹的总体空间均衡度在逐渐上升,但最大值不超过0.6,区域分布仍有较大差异。

    • 基于开源和节流的乌伦古河流域水库群生态调度

      2022, 38(5):132-14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18

      摘要 (156) HTML (0) PDF 3.50 M (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乌伦古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灌溉挤占生态用水等问题,以生活、工业、灌溉、河道生态基流、河谷林草及补湖生态用水为调度目标,设置开源、节流方案集,建立了以生态缺水量和社会经济缺水量最小为目标的水库群生态调度模型,采用人机对话模拟优化算法求解模型。结果表明:各节流方案的河谷林草和补湖供水保证率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缓解了灌溉用水与生态用水间的矛盾,但2017现状水平年和2025远景水平年需水方案的灌溉保证率未满足设计要求;当开源+节流方案调水量超过1.0亿m3时,满足农业灌溉、河谷林草和补湖的供水保证率要求,消除了灌溉用水与生态用水间的矛盾;随着调水量超过1.0亿m3且持续增加,对河谷林草、补湖缺水量、破坏深度等影响不大,推荐1.0亿m3为最佳调水量。

    • 基于CiteSpace的《水资源保护》创刊35年文献计量分析

      2022, 38(5):141-15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19

      摘要 (205) HTML (0) PDF 6.09 M (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CiteSpace软件对《水资源保护》1985—2020年的4.060篇有效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对相应文献作者、研究单位及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与突现性检测,探究了《水资源保护》创刊以来研究主题演变、历史热点、核心作者及研究机构的发展脉络。结果表明:自创刊以来《水资源保护》刊文量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受国家政策和社会热点的影响,研究方向由创刊初期的偏重水资源开发利用转向新千年的“人水和谐”视角下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再到近年来的以人水系统耦合过程、机制及其保护和影响研究为核心的综合研究;研究内容由单要素分析跃迁为多要素耦合研究,由传统的水质或水量分析上升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导向下的水资源及虚拟水开发与管控;时空尺度不断开拓,时空分辨率进一步细化,研究视角由单一分散走向交叉融合;研究手段由传统的地面观测、统计分析迈向多源数据支持下的过程监测与数字耦合模拟,知识性研究弱化,方法性研究不断深化。

    • 1979—2018年雅砻江中上游积雪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 38(5):151-15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20

      摘要 (290) HTML (0) PDF 10.11 M (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1979—2018年积雪深度卫星数据及同期的格点型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雅砻江中上游积雪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利用相关分析法分析气候因子与地形因子对积雪深度时空分布的影响及贡献程度,采用趋势分析法研究积雪特征和气候因子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雅砻江中上游降水、气温、高程、坡度和坡向对年均雪深空间分布的贡献率分别为0.218、0.453、0.206、0.080和0.043,气候因子的贡献程度明显高于地形因子;研究区积雪期主要集中在10月至次年5月,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西北部和东南部积雪期变暖现象明显,绝大部分区域年均雪深表现为不明显的减少趋势;积雪深度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多为正值,与气温的相关系数均为负值,在区域中下游表现的相关性较强,各影响因子与积雪深度的相关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气温、高程、坡度、降水和坡向。

    • 中国水-能源纽带关系双向消耗核算研究

      2022, 38(5):159-16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21

      摘要 (284) HTML (0) PDF 2.60 M (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水与能源的消耗问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能耗与能源生产过程中的水耗两个角度进行双向的定量分析,并采用双向核算法估算了全国主要能源产业生产现状总用水量与水资源利用的总耗能量,厘清了水与能源之间的纽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水与能源之间存在着环环相扣的关系;6类能源中火力发电耗水量最大,水力发电次之,其后分别为原煤、原油、天然气,太阳能发电耗水量最小,2016年中国主要能源生产过程中耗水量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3.14%;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地表水取水总能耗最大,非常规水源利用总能耗较小,2016年中国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能耗约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44%。

    • 赣江流域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蓝绿水的影响

      2022, 38(5):166-173, 18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22

      摘要 (207) HTML (0) PDF 9.08 M (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确定赣江流域的典型年,基于SWAT模型,对典型年份赣江流域蓝绿水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设置多种气候与土地利用情景,定量分析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内蓝绿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972年、1998年和2014年分别为赣江流域的干旱年、湿润年和正常年;湿润年的蓝水量最为丰富,是干旱年的2.01倍,绿水量的变化相对稳定,干旱年绿水系数最高,是湿润年的1.44倍;土地利用变化对蓝绿水的时空分布影响较小;气候变化情景下蓝水量、绿水量分别增加了75.52.mm和30.65.mm,绿水系数减小了2.33%,共同变化情景下蓝绿水变化趋势与气候变化情景大致相同,表明气候变化对流域蓝绿水的影响较大。

    • 下岸水库对永安溪水文情势的影响分析

      2022, 38(5):174-18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23

      摘要 (253) HTML (0) PDF 3.56 M (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定量评估永安溪下岸水库对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利用永安溪柏枝岙水文站1980—2020年的径流序列,采用不均匀系数、完全调节系数和集中度分析水库运行前后永安溪径流年内分配变化,并利用RVA法评估水文整体改变度。结果表明:下岸水库的蓄丰补枯作用明显,径流年内分配趋于均匀化;在取得防洪效益的同时,水库的运行也对永安溪水文情势产生了中度改变,改变度达42.82%,对流域内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形成潜在影响。

    • >水环境
    • 淮河流域水质时空分布及土地利用区域影响

      2022, 38(5):181-18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24

      摘要 (281) HTML (0) PDF 5.86 M (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淮河流域22个水质断面2008—2018年周监测数据,将趋势检测、空间自相关性识别、聚类、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技术相结合,检测了pH值和DO、CODMn、NH3-N质量浓度等4个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辨识了典型水质类型及其与不同时空尺度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水环境整体状况有所改善,各断面水质指标周尺度显著性变化趋势主要集中在非汛期(10月至次年5月),分别有23%、9%、41%和55%的断面pH值显著减小、DO质量浓度显著增加、CODMn和NH3-N质量浓度显著减小,淮河水系水质指标变化坡度大于沂沭泗水系;3个低pH值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淮河干流上游和洪汝河下游,3个低DO质量浓度聚集中心和2个高CODMn和NH3-N质量浓度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沙颍河和涡河。22个断面可划分为3种典型水质类型:类型1为弱碱性、低CODMn和NH3-N质量浓度断面,分布在淮河上游和淮河干流;类型2为偏碱性、低DO质量浓度、高CODMn和NH3-N质量浓度断面,分布在沙颍河;类型3为偏碱性、高DO质量浓度、低CODMn和NH3-N质量浓度断面,分布在淮河中游和沂沭泗水系。类型1水质指标主要与2013—2018年水田和旱地等显著相关,其中水田对pH值影响较大,旱地对其余指标影响较大;类型3的DO和NH3-N质量浓度与各时期不同缓冲区内城镇用地均显著相关,CODMn质量浓度与2013—2018年其他林地显著相关。

    • 红枫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时空分布及管理措施

      2022, 38(5):190-195, 20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25

      摘要 (190) HTML (0) PDF 3.74 M (6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红枫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状况及非点源污染防控措施效果,利用该流域典型子流域的水量和水质数据对SWAT模型的径流和水质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采用验证后的模型模拟了2001—2015年流域氨氮、总氮和总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不同管理措施对非点源污染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红枫湖流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氨氮、总氮、总磷负荷主要集中在4—9月,分别占全年负荷的88.49%、83.74%和97.36%,西南部和东北部的子流域氮磷流失较大,是非点源污染的关键源区;化肥削减、退耕还林还草措施能有效削减非点源污染,尤其是总磷污染,实施综合管理措施对氮磷污染削减的效果更佳。

    • 汉江中下游干流水华关键环境因子识别及阈值分析

      2022, 38(5):196-20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26

      摘要 (262) HTML (0) PDF 2.66 M (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汉江中下游干流春季水华发生前后的水文、水质和水生态监测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位数回归、随机森林模型方法,筛选出与藻密度相关性较大的重要环境因子,模拟预测了叶绿素a质量浓度,并分析了可调控的环境因子阈值。结果表明:叶绿素a质量浓度分别与气温、流量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藻类暴发与气温和流量因子为非线性响应关系;基于水华防控的水质因子阈值为叶绿素a质量浓度高于76.47.μg/L,气温因子阈值为7.d滑动积温超过56.02.℃,流量因子阈值为最小7.d平均流量低于780.m3/s。

    • 水上光伏电站对淮南采煤沉陷积水区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2022, 38(5):204-21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2.05.027

      摘要 (242) HTML (0) PDF 2.88 M (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我国淮南采煤沉陷积水区特大型漂浮式水上光伏(FPV)电站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不同FPV覆盖率的湖泊及周围水体分季节进行水生态关键指标监测和分析,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了典型水生态指标活性叶绿素与藻蓝蛋白、常见水质参数和重金属元素浓度。结果表明:光伏板的覆盖减弱了水生态指标与营养盐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降低了水体中浮游植物对营养盐的利用率,约50%的FPV覆盖率可防止水体进一步富营养化;采煤沉陷积水区中重金属元素浓度极低,且FPV组件未导致水体中重金属元素浓度的升高;在类似淮南大面积采煤沉陷积水区开展FPV电站建设是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和高效开发利用废弃矿山值得探索的重要方向。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