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4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特约专家论坛
    • 环境变化的径流效应研究进展及黄河水源涵养区研究展望

      2024, 40(2):1-8.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4.02.001

      摘要 (324) HTML (0) PDF 7.07 M (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实测径流大幅度锐减,严重影响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安全的问题,面向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梳理了变化环境下径流效应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以黄河水源涵养区为对象,以环境变化的径流效应和水资源预测为核心,细化了数据集构建、机理解析、模型研发、趋势预估4项具体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预期研究成果将揭示黄河水源涵养区水文生态过程的互馈耦合机理、创新变化环境下生态水文的模拟和预测技术,科学预测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安全和生态环境风险趋势,有效支撑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决策。

    • 基于BP-DEMATEL的山西省冬小麦水足迹影响因素识别

      2024, 40(2):9-1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4.02.002

      摘要 (125) HTML (0) PDF 6.36 M (5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山西省冬小麦水足迹历史演变及关键影响因素识别问题,分析了1993—2021年山西省冬小麦水足迹历史演变规律,利用BP神经网络决策实验室(BP-DEMATEL)模型对冬小麦水足迹演变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将其分为驱动型因素及特征型因素,并揭示了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993—2021年山西省冬小麦水足迹及单位水足迹均呈下降趋势;2021年山西省冬小麦总水足迹为27亿m3(蓝水占比57%),单位水足迹为1122m3/t,与前期高点相比分别下降38%(较1994年)和21%(较1993年);气温、相对湿度和灌溉面积为冬小麦水足迹演变的关键驱动型因素,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为关键特征型因素。

    • 城市河流低水位运行生态修复机制与实践效果

      2024, 40(2):16-22.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4.02.003

      摘要 (201) HTML (0) PDF 8.57 M (9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厘清城市河流低水位运行的水生态修复机制,开展了垂向监测水和底泥理化指标、定量监测微生物功能基因、测定微生物活性等室内模拟试验,分析了泥水界面环境因子及底泥溶解氧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底泥主要污染物和功能微生物的变化特征,揭示了低水位运行下污染底泥上层硝化和下层反硝化的协同耦合过程。结果表明:低水位运行可改变底泥的“源汇”属性,高水位时的“源”转变成低水位的“汇”,继而实现水质的提升;伴随着污染底泥的修复,可逐步形成“底栖动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昆虫鸟类”的多营养级完整水生态系统;污染底泥治理是生态修复的关键,城市河流在低水位运行模式下可实现底泥自修复和生态系统构建。

    • 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的创新管理模式

      2024, 40(2):23-27, 7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4.02.004

      摘要 (134) HTML (0) PDF 4.78 M (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系统识别了我国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精准严格的管控指标、权威统一的监测系统、明确有力的管理体制、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以及协同高效的管理机制为五大核心体系,以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智慧水务管控平台为一个平台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创新管理“5+1”模式;指出未来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管理的发展趋势包括统筹协调现有的水管理系统并实现升级,水量与水权结合面向“四水四定”激活交易市场,规范化建立“四水四定”的执行标准体系以及开展基于微观决策行为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特定制度设计等方面。

    • >城市防洪专栏
    • 产流模式空间分布对城市雨洪过程模拟的影响

      2024, 40(2):28-34, 11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4.02.005

      摘要 (152) HTML (0) PDF 9.26 M (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耦合网格产流计算模型(GRGM)和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汇流计算模块构建了GRGM-SWMM模型。以贾鲁河中牟水文站控制流域(包括郑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基于18场实测暴雨洪水资料探究了产流模式空间分布对洪水过程模拟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超渗产流模式空间分布面积占比高达72%,城市下垫面仍以超渗产流模式为主;相较于仅考虑超渗产流计算的SWMM,考虑超渗、蓄满和混合等不同产流模式空间分布的GRGM-SWMM模型场次洪水产流量、流量过程模拟精度明显提高,产流量模拟相对误差平均降低33.26%、决定系数平均提高0.089,流量过程模拟均方根误差平均降低5.13m3/s、纳什效率系数和决定系数分别平均提高0.227、0.207。

    • 高度城镇化背景下深圳市易涝点驱动因子分析

      2024, 40(2):35-4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4.02.006

      摘要 (132) HTML (0) PDF 12.07 M (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深圳市2018—2022年易涝点统计资料,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深圳市易涝点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将分别利用优化热点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方法所得的内涝易发度作为因变量,运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对连续型驱动因子最优离散化处理,探测易涝点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深圳市易涝点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其分布的方向性减弱,集聚特征明显;人口经济类驱动因子对易涝点空间分布有最强解释力,气候特征类次之, 暴雨日数和人口驱动因子的协同作用可以解释59.50%的易涝点分布;核密度估计所得的易发度具有更好的代表性,且对连续型因子最优离散化处理能显著提升其解释力。

    • 基于PSO-SVM的鹤盛溪流域山洪风险评价

      2024, 40(2):46-54.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4.02.007

      摘要 (85) HTML (0) PDF 10.89 M (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温州市鹤盛溪流域山洪风险空间分布,综合考虑山洪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3方面的山洪影响因子,建立基于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PSO-SVM)混合算法的山洪风险评价模型。选取准确度、灵敏度、特异性、F-score值、Kappa系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等6个指标,采用学习矢量量化(LVQ)算法量化山洪影响因子对山洪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并将PSO-SVM混合算法模型与单一算法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混合算法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山洪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验证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指标、Kappa系数和准确度分别为0.934、0.833、0.912,PSO-SVM混合算法模型能显著提高山洪风险评价精度。

    • >水文水资源
    • 沿海中小河流域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洪水资源利用研究:Ⅱ.实例应用

      2024, 40(2):55-6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4.02.008

      摘要 (88) HTML (0) PDF 9.01 M (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山东半岛乳山河流域为例,构建了时、日、月多时间尺度嵌套的乳山河流域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模型,通过对地表水库泄流、河道闸坝控制水位、地表地下水库供水等调控规则的优化,提出了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洪水资源利用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洪水来临之前通过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抬升河道控制水位、加大地下水库供水比例、增加河道入渗量,可将地表水库多余水量适时转移到地下水库,腾空地表水库拦洪库容,有效增加流域洪水资源利用量;联合调控方案下,乳山河流域洪水资源的丰(2007年)、平(1994年)、枯(1967年)年,洪水资源利用量分别增加了846.96万、728.77万、106.35万m3,验证了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

    • 我国城市工业用水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秩匹配度原理及特征解析

      2024, 40(2):64-71.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4.02.009

      摘要 (101) HTML (0) PDF 6.99 M (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现有基于数列的匹配度指标进行改进,提出了秩匹配度概念和计算方法,将匹配度内涵拓展为欠匹配、匹配、过匹配3种状态及高、中、低匹配3个层次,以更加全面地反映特征指标与影响因素的相对发展水平与匹配状况。采用秩匹配度分析了全国336个城市2017年工业用水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匹配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工业用水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匹配状态的城市占比为28.27%,全国各区域均有分布;高层次匹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低层次匹配的城市主要分布于鄂、闽、桂等南方地区;呈过匹配状态的城市占比为36.31%,主要分布于华北、西北地区;呈欠匹配状态的城市占比为35.42%,主要分布在华中、东南等经济较发达、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 中国水资源行为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及空间非均衡性

      2024, 40(2):72-8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4.02.010

      摘要 (141) HTML (0) PDF 7.43 M (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分析(CEEA)方法计算了中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开发、配置、利用与保护4个维度的16种水资源行为二氧化碳排放当量(CEE),并基于Dagum基尼系数探究了中国水资源行为CEE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其来源。结果表明:2020年中国水资源行为CEE总量为13819.84万t,开发、配置、利用与保护4个维度水资源行为CEE总量分别为21297.68万、4371.45万、-3141.71万、-8707.58万t;水资源行为CEE整体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规律,江苏和广东是水资源行为CEE最大的省份;多数水资源行为CEE具有较强的空间非均衡性,其中水力发电行为CEE的Dagum基尼系数为0.73,其CEE空间非均衡性最强,地区间净值差异是水资源行为CEE空间非均衡性的主要贡献因素。

    • 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极端水位事件风险传递规律

      2024, 40(2):81-8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4.02.011

      摘要 (101) HTML (0) PDF 12.02 M (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极端水位事件的风险传递规律,基于13个水位站点1957—2016年的月水位资料,利用pair-copula结构构建珠三角河网区水位的风险传递模型,分析不同情景下极端水位在空间上的风险传递机制及其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低降水量条件下,珠三角河网区低水位风险顺向(上游至下游)和逆向(下游至上游)传递的概率均显著增大;高降水量条件下夏季丰水期的高水位顺向传递风险更高,低降水量条件下冬季枯水期的低水位顺向和逆向传递风险均较高;受人类活动影响,在高降水量条件下,1987—2016年夏季丰水期的高水位顺向传递风险比1957—1986年显著增强;在低降水量条件下,1987—2016年冬季枯水期低水位的顺向和逆向传递风险比1957—1986年显著增强。

    • 伊犁河三角洲水资源条件变化对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

      2024, 40(2):90-9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4.02.012

      摘要 (137) HTML (0) PDF 12.68 M (8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分析1992—2020年伊犁河三角洲水资源条件和定量评估研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选取景观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指数解析景观格局变化特征,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了水资源条件变化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乌斯热尔玛水文站年径流总体偏大,巴尔喀什湖年平均水位在2002年发生突变,三角洲水资源补给总体处于增加状态;湿地和稀疏植被面积增大且聚集性增强,裸地向稀疏植被转化且优势度不断下降,林地破碎程度剧烈;景观水平指数在时程上呈阶段性变化,2016年伊犁河三角洲破碎化程度最低,在空间上伊犁河沿岸连通性增强,巴尔喀什湖沿岸景观多样性增加;景观水平指数与巴尔喀什湖年平均水位相关性最高,与乌斯热尔玛水文站年径流量的相关性次之,与伊犁河三角洲年降水量的相关性最低,且景观水平指数对三角洲水资源条件变化存在迟滞响应。

    • 考虑发电与弃水风险的梯级水电站水库风险调度模型

      2024, 40(2):100-106, 14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4.02.013

      摘要 (122) HTML (0) PDF 7.30 M (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量化梯级水电站水库调度过程中的风险形势,提出了预报信息驱动的梯级水电站水库风险调度模型。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建立风险形势预测模型,通过构造预报入库径流、水库运行工况、调度决策与出力破坏程度和弃水量之间的映射关系,动态推演复杂工况下梯级水电站水库调度风险;建立基于风险形势的梯级水电站水库调度模型,提出发电不足风险预控模式和弃水风险预控模式。选取雅砻江流域下游锦屏一级和二滩水库组成的梯级水电站水库作为实例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发电量最大模型相比,风险调度模型通过提前降低出力来补偿未来出力破坏时段的发电量,锦屏一级和二滩水电站分别减小出力破坏程度46%、63%,通过提前增加发电流量预留库容来缓解蓄水期后续时段的弃水量,锦屏一级和二滩水电站分别降低弃水流量4.8%、5.4%;风险形势预测模型能够将径流不确定性嵌入风险调度模型中,通过风险预控决策动态响应水电站水库调度运行状态和径流形势变化,在保证梯级发电量的同时有效降低调度风险。

    • >水环境水生态
    • 长江流域微塑料生态风险综合评估

      2024, 40(2):107-11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4.02.014

      摘要 (195) HTML (0) PDF 7.90 M (1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涵盖长江流域43个城市、366个采样点的微塑料数据集来探究微塑料空间分布变化,并基于二维风险评估矩阵和蒙特卡洛模拟分别评估流域内部各采样点微塑料的绝对生态风险和流域整体微塑料的相对生态风险,进而确定了长江流域微塑料的优先控制地区和优先控制因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微塑料丰度平均值为(2.52±11.60)万个/m3,生产生活消费和船舶运输等人为因素、地形地势等自然因素可能是造成其分布不均的原因;长江流域各采样点所在城市微塑料的绝对生态风险指数范围为1~20,应重点关注鄱阳湖流域和太湖流域的微塑料生态风险;在相对生态风险评估中,流域内90.8%的微塑料污染负荷风险处于低风险等级,63.4%的聚合物危害风险处于高风险等级,65.5%的潜在生态风险处于低风险等级,微塑料丰度、聚氯乙烯和聚氨酯对生态风险的贡献较高。

    • 重庆主城区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其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2024, 40(2):117-125, 13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4.02.015

      摘要 (107) HTML (0) PDF 9.89 M (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析重庆主城区社会影响因素对降雨径流水质的影响,对2010—2021年政策影响下降雨径流水质的年际变化和降雨径流污染物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量化人口规模、技术创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4种社会影响因素对降雨径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降雨径流水质呈改善趋势,且污染物指标相关性增强,2019年屋面降雨径流水质和2021年路面降雨径流水质均提升到 “较清洁与污染” 之间,固体悬浮物与COD、NH3-N、TN、TP呈显著相关关系(p<0.01),屋面降雨径流中相关系数r >0.75,路面降雨径流中相关系数r >0.50;空气治理政策对屋面径流污染改善效果显著,海绵城市和排水系统建设政策的有效实施则对路面径流污染控制效果显著;社会影响因素中技术改善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对水质改善起主导作用,经济发展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水质改善呈负向作用。

    • 基于低水位运行的城市河流污染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4, 40(2):126-133.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4.02.016

      摘要 (130) HTML (0) PDF 7.32 M (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低水位运行修复城市河流污染底泥微生物机制不清的问题,基于高、低水位下不同城市河流的底泥理化性质检测分析、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手段,开展了低水位运行的城市河流污染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广古菌门分别是不同水位运行条件下相对丰度最高的细菌门类和古菌门类;高水位运行条件下底泥中细菌的香农指数显著高于低水位运行条件下的指数值(p<0.001),古菌则相反,说明古菌群落可能主导了低水位运行过程中底泥污染物降解过程;低水位运行时变形菌门可能是参与底泥中含氮污染物降解以及氮循环过程的主要微生物门类,α-变形菌纲则可能对底泥中氨氮的去除发挥了重要作用;TOC,TN和NH3-N是影响城市河流底泥中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低水位运行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底泥中常规污染指标的污染程度,解决底泥内源污染问题,还能显著降低底泥中致病菌的潜在危害,构建更为安全的亲水城市河流生态系统。

    • 1979—2019年大汶河流域湿地时空演变与分异研究

      2024, 40(2):134-140.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4.02.017

      摘要 (123) HTML (0) PDF 7.17 M (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1979—2019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提取黄河下游大汶河流域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利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大汶河流域湿地时空演变、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79—2019年大汶河流域湿地面积具有增加的趋势,标准椭圆重心大幅向西北迁移;流域湿地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聚集特性,全局平均莫兰指数为0.67;湖泊、河流等自然湿地局部莫兰指数呈现“高高”型空间聚集分布特点,在空间上更易聚集,而库塘人工湿地局部莫兰指数呈现“高低”和“低高”型空间聚集分布特点,具有空间分散规律,空间异质性较强;大汶河流域湿地在未受到强烈自然或人为因素干扰的状态下,湿地空间分布聚集程度越高,相关性越显著;1989年大汶河流域干旱事件、2019年东平湖南水北调工程启动等极端灾害与人类活动均导致流域湿地面积、标准椭圆重心、空间聚集性与异质性发生极大波动;东平湖湖泊湿地生态功能的保护与修复对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水质起着重要作用,是大汶河流域湿地生态功能保障的关键所在。

    • 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植被与水文要素的时空协同演变

      2024, 40(2):141-149.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4.02.018

      摘要 (180) HTML (0) PDF 8.84 M (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明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植被和水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集成多源卫星遥感观测数据、再分析数据集与模型模拟数据,得到了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降水、蒸散发、径流、表层土壤含水率、陆地总水储量变化信息,解析了2003—2018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植被与水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了植被与各水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东部森林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促使蒸散发增加,年均蒸散发量和径流量之和较降水量高16.5mm,导致土壤水和地下水储量下降;农田年平均净灌溉耗水量为101.3~108.9mm,并因农田植被覆盖度逐年增大而增加;虽然草地区域年均蒸散发和径流量之和低于降水量,但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持续增大导致水分盈余量显著降低,草地的耗水正接近其生态水文阈值;陆地总水储量等效水高以(7.5±1.9)mm/a的速率下降,区域地下水呈现亏缺趋势;降水的年际波动对植被覆盖度和蒸散发的影响逐渐减弱,对森林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 基于EFDC模型的靖江河道多码头开发段溢油事故综合污染风险分析

      2024, 40(2):150-156.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24.02.019

      摘要 (105) HTML (0) PDF 6.89 M (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模拟了长江靖江开发段6个码头溢油事故下油膜漂移路径,提出了溢油污染风险评估方法,计算了多码头溢油事故的污染风险指数分布及其对保护区的综合污染风险指数。结果表明:码头位置和周围流场影响油膜的漂移路径;急流区溢油事故产生的油膜峰值迁移速度快,影响距离长,而缓流区溢油事故产生的油膜聚集程度高,影响时间长;多码头溢油事故产生的污染风险主要分布在各油膜路径的叠加区域,在开发段中部至下游末端形成强等级污染风险带,综合污染风险指数约为1.6;风险带主要影响W1保护区,应在高风险区域提前采取应急防范措施。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