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作用和选择
    吴建强,阮晓红,王雪
    2005, 21(1):1-6.
    [摘要](2896) [HTML](0) [PDF 184.01 K](2837) [Cited by](64)
    摘要:
    综述国内外有关人工湿地水生植物在污水净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选择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人工湿地系统水生植物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人工湿地水生植物的主要作用为:吸收利用和吸附富集污染物质、传输氧到湿地系统、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维持系统的稳定、积累有机物质。人工湿地系统要选择栽种耐污能力强、去污效果好、适合当地环境、根系发达、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
    2  富营养化综合防治调控指标探讨
    李锦秀 廖文根
    2002(2):4-5.
    [摘要](2265) [HTML](0) [PDF 0.00 Byte](0) [Cited by](32)
    摘要:
    通过分析富营养化发生机理和富营养化防治的主要调控指标,在常规以营养盐为富营养化控制性水质指标的基础上,引入临界水流流态概念。建议建立一套包括水质和水流流态等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进行多目标防治研究。
    3  污水灌溉农业问题与对策
    杨继富
    2000(2):4-8.
    [摘要](2446) [HTML](0) [PDF 0.00 Byte](0) [Cited by](31)
    摘要:
    在总结分析了我国污水灌溉的发展过程及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指出我国污水灌溉农业存在的水质超标、灌溉面积盲目发展、研究工作薄弱、管理严重 滞后等问题,提出了我国适度发展污水灌溉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4  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退化原因以及恢复与重建设想
    许朋柱 秦伯强
    2002(3):31-36.
    [摘要](2499) [HTML](0) [PDF 0.00 Byte](0) [Cited by](28)
    摘要:
    太湖湖滨带的生态系统由于受人类强烈活动的影响受到损坏,其改善水环境的功能被削弱,太湖湖滨带的生态修复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为此,在对湖滨带水环境恶化及生态退化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太湖湖滨带生态修复的一些设想及对湖滨带尽快进行生态修复的详细规划,并建议尽早进行实际操作。
    5  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李怀恩
    1996, 0(2):14-18.
    [摘要](141) [HTML](0) [PDF 0.00 Byte](0) [Cited by](27)
    摘要:
    6  河流及水库水质模型与通用软件综述
    孙颖 陈肇和 范晓娜
    2001(2):7-11.
    [摘要](2786) [HTML](0) [PDF 0.00 Byte](0) [Cited by](27)
    摘要:
    着重介绍模拟河川、湖泊与水库水质状况的各种模型,论述了其数学模型的分类、模拟及用途,并对有关通用软件如QUAL2E,QUAL2E-UNCAS,WASP,CE-QUAL-RIV1,WQRRS,HEC-5Q,SELECT,CE-QUAL-W2和CE-QUAL-R1等作了说明,最后对其中7个代表性模型QUAL2E,WASP,CE-QUAL-RIV1,CE-QUAL-R1,CE-QUAL-W2,WQRRS和HEC-5Q进行了简要的比较。
    7  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思考
    陈荷生 华瑶青
    2004(1):33-36.
    [摘要](2086) [HTML](0) [PDF 80.48 K](2614) [Cited by](26)
    摘要:
    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田尾水、畜禽与水产养殖、城镇生活污水、水域底泥释放、水生生物腐败释放、农村固体垃圾和农业副产品污染等。针对非点源污染的特点,提出以流域为单元,建立非点源治理的方针和管理战略:在控源的前提下,实施生态阻截及以生态措施为核心的综合治理,推行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建立农村环境管理体制等 。
    8  生态护坡及其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应用
    何蘅1,陈德春2,魏文白
    2005, 21(6):56-58.
    [摘要](2274) [HTML](0) [PDF 81.90 K](3362) [Cited by](26)
    摘要:
    简述传统混凝土护坡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介绍南京市秦淮新河生态护坡工程,该工程结构是在平台上坡铺设草皮,平台下坡采用多孔无砂混凝土预制块,多孔无砂混凝土预制块中预留供植物生长的小孔.从技术与经济两方面对生态护坡与传统混凝土护坡进行了比较,探讨生态护坡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作用. 
    9  农村水污染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朱亮 张文妍
    2002(2):17-19.
    [摘要](2339) [HTML](0) [PDF 0.00 Byte](0) [Cited by](25)
    摘要:
    根据我国农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面源污染严重等水污染现状以及污染物控制收集困难、先进的处理技术难以应用等农村污染治理现状,提出发展污水无害化资源化技术,加强生态农业的建设,改革农业运作方式,加强人工及自然生物处理技术研究等水污染治理对策。
    10  青藏高原湖泊分布特征及与全国湖泊比较
    姜加虎,黄群
    2004(6):24-27.
    [摘要](2584) [HTML](0) [PDF 68.95 K](3319) [Cited by](25)
    摘要:
    我国青藏高原分布着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面积最大,以盐湖和咸水湖集中为特色的高原湖群区,形成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稠密淡水湖群区遥相呼应之势 。据统计,仅西藏和青海两省(区)面积大于10km2的湖泊就有1091个,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9.4% 。其中,面积大于100km2的湖泊有346个,占两省(区)湖泊总面积的95.2%。在区域气温不断升高、冰川融解退缩的情况下,通江和依赖冰川补给的湖泊扩张淡化。另一方面,众多的降水径流补给的湖泊退缩、咸化及至消亡。青藏高原环境变化趋势,既是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又是其通过自身调整寻求新的动态平衡的反映。
    11  柳江柳州段水环境容量研究
    龚若愚 周源岗
    2001(1):31-32.
    [摘要](2365) [HTML](0) [PDF 0.00 Byte](0) [Cited by](24)
    摘要:
    对柳江河新圩至窑埠段的污染源和水质进行了同步监测。根据同步监测资料,对水质降解系数进行了率定;采用完全混合系统水环境容量计算公式,计算了柳江河新圩至窑埠段的COD和氨氮两项指标的水环境容量值,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柳江河新圩至窑埠段水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
    12  试论水华的定义
    郑建军 钟成华 邓春光
    2006, 22(5):45-47.
    [摘要](2515) [HTML](0) [PDF 126.20 K](3376) [Cited by](24)
    摘要:
    讨论了水华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类别、危害等相关问题,并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和有关标准基础上提出了水华的定义,最后利用藻细胞浓度、叶绿素a、透明度、总磷和总氮5个参数制定出水华程度评价等级。 
    13  上海市引清调水改善水环境探讨
    徐贵泉 褚君达
    2001(3):26-30.
    [摘要](2208) [HTML](0) [PDF 0.00 Byte](0) [Cited by](23)
    摘要:
    分析了引起上海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污水排入河道,引入河道的清水量少以及没有合理调活水体等。阐明上海市引清调水的有利条件和必要条件为河网的潮汐特性、水利分片综合治理格局已基本形成、水源地水质较好以及调水试验的实践和研究。根据上海市的水利和水环境特点,在加强污染源综合整治的同时,以改善苏州河水质为重点,对上海市浦西地区,浦东新区及崇明、长兴、横沙岛提出了引清调水、改善水环境的构想。
    14  水体沉积物磷释放及控制
    董浩平,姚琪
    2004(6):20-23.
    [摘要](2127) [HTML](0) [PDF 92.19 K](2861) [Cited by](23)
    摘要:
    分类介绍了影响水体沉积物磷释放的各种因素,其中主要分析了温度、pH值、溶解氧、沉积物磷形态、水体扰动的影响,认为影响释放的主导因素因地而异。评述了目前较多采用 的控制磷释放的措施,包括自然净化、原位固定、底泥疏浚、生态修复、稀释冲刷等,着重分析了前四者的优缺点,认为目前综合利用这些控制技术会取得较好效果,提出最终要以 生态学方法来控制磷释放和解决富营养化问题。
    15  松花江和沱江等重大水污染事件的反思
    崔伟中,,刘晨
    2006, 22(1):1-4.
    [摘要](2336) [HTML](0) [PDF 77.39 K](2604) [Cited by](23)
    摘要:
    针对我国处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现状,简要分析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导致的危害及其可控性,提出亟待解决的三方面问题,认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尽快建立并完善以国家确定的重要流域为单元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并对这个机制的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16  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体系及应用
    孙铁珩 周启星 张凯松
    2002(3):6-9.
    [摘要](2335) [HTML](0) [PDF 0.00 Byte](0) [Cited by](22)
    摘要:
    基于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根据循环再生、和谐共存、整体优化、区域分异等污水生态处理原理,对慢渗生态处理系统、快渗生态处理系统、地表漫流生态处理系统、污水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地下渗滤生态处理系统等技术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与概括,就其应用条件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以推进污水生态处理系统的技术创新和在我国各地区的广泛应用,为全面实施污水处理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污水无害化、资源化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基础。
    17  河流环境容量与允许排放量
    程声通
    2003(2):8-10.
    [摘要](2328) [HTML](0) [PDF 0.00 Byte](0) [Cited by](22)
    摘要:
    环境容量和允许排放量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对河流环境容量和允许排放量的定义、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从理论上阐明了环境容量的实质内涵,提出了实用化的计算方法,按照一维无混合区,一维和二维有混合区三种情况,通过算例给出河流允许排放量计算过程,建议通过调整污水排放方式,合理利用水体的环境容量。
    18  关中盆地潜水硝酸盐污染分析及防治对策
    姜桂华 王文科 杨晓婷
    2002(2):6-8.
    [摘要](2341) [HTML](0) [PDF 0.00 Byte](0) [Cited by](20)
    摘要:
    通过对关中地区潜水硝酸盐污染调查和取样分析,详细分析了关中盆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分布规律、污染程度和原因,将研究区硝酸盐污染分为农业污染型、城市污染型、盐碱化污染型。从保护水环境的角度提出了防治和控制污染的对策措施。
    19  地下水水质评价的现状与展望
    苏耀明 苏小四
    2007, 23(2):4-9.
    [摘要](2289) [HTML](0) [PDF 173.79 K](2612) [Cited by](20)
    摘要:
    在对地下水水质评价的评价指标与水质标准、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述的基础上,指出应加强有关地下水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快水质标准的更新和修订速度,改善水质评价方法,充分利用GIS的技术优势是未来进行地下水水质评价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方向。 
    20  基于TM数据的水域变化信息提取研究
    颜梅春
    2005, 21(6):31-33.
    [摘要](2221) [HTML](0) [PDF 110.89 K](2104) [Cited by](19)
    摘要:
    使用先分类后比较的方法,提取南京市1994~2002年间水域变化信息,通过分析1994年和2002年的TM影像光谱特点,发现TM多数波段中水体与居民地的阴影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实验证明水体信息具有TM2+TM3>TM4+TM5的特点,再辅以适合的阈值(1994年的TM5<30,2002年的TM5<35),可以将水体信息区别于其他所有的地物息。用ERDAS IMAGINE遥感软件构建水体提取模型,自动提取两个年份的水域面积,并对近10年的水体面积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发现,南京市水域增加的面积大于减少的面积。 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