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7.
摘要:摘要: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是指合乎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和环境规律的基本观念。它是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中基本理念的概括、提炼和科学抽象,是环境资源法学科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环境资源法学目的、价值、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反映。主张通过对传统法学基本理念的扩大、深入和重新解释,将当代环境资源法学的一些重要观念纳入到传统法学基本理念之中。环境资源法的基本理念的形成和成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认识的结晶。如下因素对基本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各国环境资源法所确立的重要观点,特别是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中所确立的指导思想、立法目的、法律原则、基本政策和思想观点;国际环境资源法所确立的指导思想、立法目的、法律原则、基本政策和思想观点;著名环境思想家、理论家和活动家所阐明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观念,特别是著名环境资源法学说所论证和概括的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观念。
2005(1):8-11.
摘要:国际工程承包商必须重视对“不可抗力”风险的研究与应对,避免因承揽项目心切而盲目让步,最终承担本该由业主承担的“不可抗力”风险。在应对“不可抗力”风险的过程中,签好合同是前提,风险管理是基础,积极索赔是关键,适当保险是保障。发生“不可抗力”风险的同时也伴有创收机遇,我国承包商要善于发挥优势,创造有利条件,使风险转化为经济效益。
2005(1):12-15.
摘要:新型民事纠纷风起云涌,不仅在数量上使司法机关不堪重负,更为重要的是,现有法律规范的弊端与缺失使司法机关无所适从。面对我国民事纠纷救济机制的现状,一方面,司法的纠纷解决功能有待加强,司法机关面对新纠纷应该练好内功;另一方面,诉讼外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亦应引起各方的重视,使之成为司法解决纠纷的过滤器,以缓解司法机关的压力。
2005(1):16-19.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民办学校的产权归属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制,影响了民间资本的投资保障和教育的健康发展。明晰民办学校的产权归属问题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同时承认投资资本寻利倾向的客观性,贯彻风险和利益并存原则。要借鉴国外或地区私立学校成熟立法例,尽快建立产权关系清晰、资产归属明确、权义相互一致的民办学校产权制度,促进我国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2005(1):20-22.
摘要:提出法官在适用刑事法律裁判案件时有必要对刑法进行阐释,法官阐释刑法应受罪刑法定原则的约束, 阐释刑法应当处理好刑法的社会保护和人权保护两种功能的关系, 法官就裁判而对法律所作的阐释应当体现在裁判文书当中。
2005(1):23-26.
摘要:对于建立在信任基础上、运行在网络环境中的虚拟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而言,法律保护 是一种成本较高的以亡羊补牢为主的方法;契约保护是一种成本较低的防患于未然的积极方法;而技术保护是一种能充分反映虚拟企业特点、坚实有效的基础性的核心方法。三种方法结合,为虚拟企业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了比较完备的防御体系。
2005(1):27-30.
摘要:应用聚集经济原理,通过对适度城市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指标对长三角不同规模城市的效益进行了动态和静态比较分析,提出我国现阶段通过优先发展大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基本原则,同时提出对东中西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及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最后对城市化过程中导致的“城市病”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2005(1):31-34.
摘要:发展苏北经济,要靠外力拉动,更要靠内生增长机制,关键是建立工业化的内生增长机制。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结合苏北的现实经济状况,应当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工业化初期的支柱产业来培植发展苏北农产品加工业必须创新发展思路,立足实际,注重特色,政策诱导,科技支撑,外强内联,逐步构筑新的优势。
2005(1):35-38.
摘要:在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基金管理人向关联人输送利益,谋取不法利益、操纵基金账面价值等恶性行为日渐彰显,严重损害了基金持有人利益。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组织结构的不完善,尤其是对基金管理人约束机制的缺失。我国亟需完善对基金管理人监督约束的立法,以协调基金持有人、基金管理人与基金托管人三方的利益关系,充分保护基金投资人的合法权益,规范证券投资基金市场。
2005(1):39-41.
摘要:要实现西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在首位。本文研究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为二者应是协调统一的。分析了西部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如生态环境脆弱,环保意识差,环保投入不足,环保立法不完善。最后,提出了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包括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建立合理高效的生态环境建设补偿机制,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西部环保的投入,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
2005(1):42-45.
摘要:土地的外部经济性导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通过价格手段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于比较经济利益存在,土地具有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冲动。农业用地具有较低的经济效益和较高的社会与生态效益,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评价土地非农化的机会成本,包括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为土地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2005(1):46-49.
摘要: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庞大规模和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显示,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救助弱势群体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政策的体现,是消费需求和民间投资增长的需要,能防止社会问题不断滋生。构建社会安全网,救助弱势群体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应完善弱势群体的宪法保护和政策倾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资源,让弱势群体尽快走出困境。
2005(1):50-53.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必然产物,具有很强的边缘性,这给城市和乡村的管理带了新的难题,与此同时,农民工的政治、经济、社会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只有通过输出地政府、输入地政府及农民工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使其与市民一道为城市的发展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2005(1):56-58.
摘要:影片《刮痧》围绕刮痧是中医疗法还是虐待儿童的争论而引发的一场司法冲突。该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误会,是一场司法纠纷,但实际上所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产生的碰撞和冲突。本文以电影《刮痧》为切入点,从哲学观点,思维方式和民族习惯等角度来阐述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以揭示中西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蔽部分。
2005(1):62-65.
摘要: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创作的娜拉形象,因其觉醒和出走震惊了世界文坛,成为 女性解放的代言人,娜拉精神唤醒了成千上万的女性与不合理、不公平的社会进行斗争。《康蒂妲》和《终身大事》是在娜拉精神的感召下分别由萧伯纳和胡适创作的剧本。三部戏剧都是以女性在婚恋生活中遭遇的困境为出发点,反映不同社会环境下女性独立与女性解放的问题。三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虽然在人物塑造和表现深度上各有差异,但她们和她们所表现出来的娜拉精神对世界文学和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5(1):66-67.
摘要:“小姐”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意义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及人们观念的变迁。现在,“小姐”这一语音形式,其用作对年轻女性的尊称及用于指三陪女的用法并存,影响了人们的语言使用,并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了人们对女性群体的划分标准。“小姐”用于指三陪女使其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禁忌语。从理论上说,这种替代禁忌语的过程还将持续。
2005(1):68-71.
摘要:汉英两个民族的传统经济和文化渊源截然不同,前者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农耕经济,以儒家文化为主干,宗法意识浓厚;后者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商业经济,源于希腊罗马文化,人文成分较多。从而使得其相应的亲属称谓语体系迥然相异,具体体现在区分长幼辈分、血亲与姻亲、宗族与外宗族、父系与母系以及泛化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英汉互译中,对亲属称谓语的处理实非易事,通过实例说明了亲属称谓语可采取包括归化法在内的五种翻译方法。
2005(1):72-74.
摘要:在总结美国几所大学水文学博士培养的学制、学习年限、培养学习过程、课程选择和论文完成过程以及论文质量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博士生培养制度,分析了美国博士培养不同于我国的特点,从中获得启示,提出了提高我国水文水资源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些建议。
2005(1):75-77.
摘要:根据研究生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和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并结合水文水资源学科高层次人才教育的特点,探讨了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和方法,提出了联合培养的多种途径。实践表明,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育模式。
2005(1):78-81.
摘要:科学人才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是顺应时代进步、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的现实要求。科学人才观内涵十分丰富,本文提出从人才标准、人 才价值、人才开发、人才流通、人才使用、人才管理、人才结构等七个方面深入领会和把握,并对其中的有些观点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