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4):1-5.
摘要:和谐是人类的一种理想秩序,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环境秩序 贯穿始终的要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强调一种内在的、深层的一致性,它不仅要求主体之间互相配合、合作以及利益分配的合理性,还要求主体人与客体自然之间的融洽和合作。“人与自然相和谐观”是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环境资源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成果,它建立在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发展、人与自然双赢的理念上。环境资源法的任务就是建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秩序,把传统的人与自然对立的发展机制改造成为人与自然双重和谐的发展机制;实现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环境资源法学所追求的效率和效益包括环境(生态)效率和效益。环境效率(效益)理念表示环境资源法应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统一,追求最高的环境效率。
2005(4):6-8.
摘要:根据可持续经营的理念,森林资源在发挥三大效益的过程中,其价值消耗应该得到补偿,提供生态服务是森林资源的重要功能之一,森林生态价值补偿就是解决森林生态功能再生产的价值补偿问题。补偿主体、补偿对象和补偿标准及资金筹措都是建立森林生态价值补偿制度时应予充分考虑的因素。进一步明晰生态公益林产权是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前提和基础,促进生态公益林的扩大和恢复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根本目的,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监管则是程序层面的保障条件。
2005(4):9-12.
摘要:“无讼”既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对诉讼的一种观念和看法,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法律价值取向,它更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所追求的一种理想——没有纷争的大同世界。它与西方现代法治精神虽泾渭分明,但也一样是特定自然社会条件的产物。它们同样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负面的和正面的,鉴此,寻求二者契合,正视其积极、消极影响,方能理性进行现代法治建设。
2005(4):13-16.
摘要:律师责任是律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律师服务的全球化,这一制度亟待完善。本文在分析现行律师责任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强化律师协会的惩戒管理职能,增加行业处罚措施;建立执业责任赔偿制度,推行强制责任保险;设立公司制律师事务所、降低律师执业风险等构思。
2005(4):17-21.
摘要:反对和防止腐败是新形势下全党面临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反对和预防腐败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廉政思想,蕴涵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重温、反思毛泽东廉政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5(4):22-25.
摘要: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全党占据了统治地位,造成统战工作的混乱,刚从苏联回国的张闻天不可避免地在实际工作中宣传和推行了“左”的政策。民族危机的加重和全国各阶层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深深地影响和教育着张闻天,促使他在统一战线方面开始突破“左”的固定公式,注意团结更广泛的社会力量。这种突破首先体现在他自己负责和熟悉的宣传工作中,反对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提出进行上层统一战线的思想。
2005(4):26-32.
摘要:中国古都形成、发展乃至衰落无不与水有着密切的关联,兴水利除水害一直是关系古都 乃至整个王朝发展的重大课题。中国古都之所以绝大多数坐落于江河湖泽之滨,除了注意到取用水和排泄涝污水的方便外,还考虑到它们可以提供灌溉、航运、美化环境和防卫之利。
2005(4):33-35.
摘要:都江堰能够经久不衰、持续发展,不仅仅在于它有科学的选址和合理的营构,还在于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动因,这就是它的治水之道合于自然之道和人文之道,它在推动区域文明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在新的世纪里,为了让古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发扬光大,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去保护,使之代代传承,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
2005(4):36-38.
摘要:水是泰州沧桑历史的见证,是泰州城市文化的最佳载体,是泰州繁荣兴旺的资源与财富,是泰州城市的灵魂,泰州水利建设必须精心打造赋于文化内涵的水利工程。水文化的研究将对泰州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5(4):39-41.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虽然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缓慢,农民收入水平与全社会的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对1983~2003年间我国农民收入进行分解,寻求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 因素,并从中选出重要因素与农民收入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并定量分析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同时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指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关键问题所在,最后就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对策。
2005(4):42-45.
摘要: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践,分析了现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并对影响企业 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分别从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意识、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的控制力度、实施会计委派制度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建立内部控制激励机制以及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增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对策。
2005(4):46-49.
摘要:事件并不只具有消极意义,它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事件推动改革需要依赖大众传媒、社会中间力量和决策层面的有效互动。未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矛盾仍将存在,事件不会销声匿迹,我们不应该回避事件,而应该让事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为此,必须完善民主制度。
2005(4):50-52.
摘要:工业生产的巨大发展带来了公众社会结构的变化,个体通过工业生产来满足对文化的需 求,不需要直接参与创造文化。这个时代,文化成为公众消费品和工业产品,这正是现代城 市社区文化衰落、社区认同危机的原因。在应对这一问题过程中,新城市主义的规划理念面 临着巨大困境。本文的分析认为在社区开发中,开发者必须跳出由工业生产社区文化的模式, 鼓励居民直接参与才能促进城市社会进一步发展。
2005(4):53-56.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水利工程也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发展和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并指出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对策是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进行社会评价,并设计了水利工程社会评价体系。
2005(4):57-60.
摘要:日据时期台湾作家吕赫若的家庭背景与卡夫卡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他小说中强烈的审父 意识,与巴金们更为接近,都是用小说在历史性的“文化法庭”中,无情地审判自己的父辈文 化,以期拯救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国家。他笔下的“被吃者”多表现为处于社会最弱势群体 的妇女,被“吃”的不只是她们的肉体,还有她们的灵魂。这既是中国特色,也是吕赫若的个 性特点。
2005(4):61-63.
摘要:通过比较《复仇(其二)》与《马可福音》在话语叙述方 式、文本结构与意义的表达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认为“耶稣受难”故事在《复仇(其二)》中 已由一个神话事件转变为社会历史事件,文本阐释的重点也由宗教意义上的对人类的拯救转 变为人性意义上的先觉者对庸众的反抗,从而体现了鲁迅复仇逻辑的价值选择与反抗绝望的 生命哲学。
2005(4):64-67.
摘要:《再生缘》这部弹词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作者陈端生对男女地位、价值、才能、品格 等多方面的思考,抨击了“男尊女卑”、“女不如男”等传统观念,颠覆了“三纲”“五伦 ”等封建秩序,并对男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平等进行了揭露和控诉,本文从以上三点分 析探讨了陈端生的两性观,从而印证其激进、自由思想在当世便足以惊世骇俗。
2005(4):68-71.
摘要:将契约理念引入高校师资管理具有积极意义。高校师资管理除了要把握一般的管理原理、原 则、方法外,特别需要突出对教师“人性” 的充分尊重,满足他们“受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由” ,更多地体现代表学校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合意”。
2005(4):72-74.
摘要:在介绍ISO9000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解析了以人为本、发展性管理和 过程性管理的思想,讨论了加强高校的质量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质量管理 中的主体作用、处理好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关系、强化教学质量评价的发展性功能等问题 ,为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学质量体系提供借鉴。
2005(4):75-78.
摘要:培养现代化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必须找到一条文理结合的有效途径,科技史教育能 够在文理沟通方面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能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 接受科学方面训练的同时,获得人文科学方面的修养。科技史教育对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精神 的养成将产 生很大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实践观念以及创 新意识。
2005(4):79-81.
摘要:论述了高校教与学的矛盾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 辩证关系,强调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是高校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证。高校教学与社会发展 的需要相统一,是高校教学的战略目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
2005(4):82-83.
摘要:注入式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存在很大缺陷,不能有效地培 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改变单一的讲授法,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多向信息交流, 有效地在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用”3个环节的转换。这样不仅保留了传统教 学方法中的合理部分,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05(4):84-86.
摘要:传统新闻英语教学在授课方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 方面存在不足,新闻英语课程改革应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式阅读理论指导教学,强调认知主 体,将新闻翻译引入新闻英语教学,利用互联网或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 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005(4):87-89.
摘要:新修订《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是各类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组织教学、 编写教材与检查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通过对新《大纲》的解读,结合教学科研实践, 对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进一步构建顺应时代要求的英语专业教学改 革实践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2005(4):90-91.
摘要:依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身体形 态、机能、素质3个方面的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与江苏省大学生平均成绩相比,握力指数明显突 出,身高体重指数略强,但50?m,800?m/1?000?m都较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 创新,既注重专项技能的教学又注重改进学生素质练习的方法,使学生乐于锻炼。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