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
摘要:在我国养老保险改革进程中,“改制成本”问题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养老保险制度中监督问题却没有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足够重视。在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中,由 于监督弱化而产生的问题一直影响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安全和稳定运行。本文分析了不同 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其对我国养老保险监督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有效地协调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使之相互制衡,将有助于加强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日常运的监督。
2006(1):6.
摘要:阐述了女性在正规就业领域更易受排斥,公有和非公有企业存在雇用上的性别偏好等因素是导致女性劳动非正规化的成因,分析了这一就业趋向对女性经济参与方式和职业发展形成的影响,指出政府应加大对非正规就业的支持力度,改善非正规就业者的福利与完善保障政策,同时提出了建立反对歧视和排斥的平等就业法,对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社会保护,为非正规就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公共培训等有益的建议。
2006(1):11.
摘要:当话题从“政社分开”具体到“政府建设与社会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进入新的发展期,同时也陷入了新的困境期:如何把本属社会的事务还给社会?这些事务由谁承接?承接主体若是由政府培育或主导成立,可否用“官办社团”的概念?它与政府的关系有何特性?本文尝试引进心理学的“阻抗”概念,分析官办社团社会化过程中与政府关系建立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动力和阻力。也正是因为同时具备动力和阻力,才得出结论:这种关系是处于阻抗的合作与互补。
2006(1):15.
摘要: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并且至今仍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在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之后,许多学者们对这个概念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它的内涵和外延也进行了再认识,研究了新形势下“差序格局”的变化和在现实中的表现。
2006(1):18.
摘要:实践活动的理想性与现实性使人与世界间构成了独特的否定性的统一关系。通过实践,对“终极存在”予以确认、对“终极解释”予以占有、对“终极价值”予以规定来奠基人类自身在世界中的安身立命之本,这是实践无限的指向性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世界历史。立足现在、反思历史、远瞻未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超越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有限,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使生命获得最大的意义和最高的价值,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活的一种思考结果。
2006(1):23.
摘要:马克思价值决定原理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项核心内容,它深刻揭示了两种不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它们在价值形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阐明了这两种不同作用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也是判别不同经济运行模式是否真正高效的一条基本准则,对它的准确理解与运用,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巨大的制度创新空间。
2006(1):26.
摘要:Eysenck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提出关于焦虑作用的新理论——加工效能理论。相关实验研究证明加工效能理论可用于解释认知加工过程中焦虑的作用,并发现:焦虑情绪伴随着生 理唤醒;焦虑情绪将占据工作记忆系统一定的资源,使个体在进行认知操作时可使用的工作记忆系统资源下降;由于补偿效应等原因,高焦虑个体的低认知加工效能可能不会在结果中表现,但确定会对认知过程产生不良影响。
2006(1):33.
摘要:分析了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和产品责任制度在立法目的、某些概念和范畴及责任方式等方面的密切联系,以及二者在构成要件、责任性质和范围及启动程序等方面的差别;认为廓清二者的异同,有助于了解各自的作用和局限,完善我国的产品质量立法,全面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出了建立和谐统一的产品质量法律体系的设想。
2006(1):37.
摘要:从欺骗性商业宣传行为与商业诋毁行为的区别和联系入手,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现行法律规定,论证了两种行为之间存在规范竞合。在经营者采取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方式来宣传或突出自己的商品或服务,导致消费者误认误购的情况下,同时构成欺骗性商业宣传行为和商业诋毁行为。其中商业诋毁行为应当是欺骗性商业宣传行为的特别行为,属于部分竞合的范畴,应当适用普通法与特别法的相关理论。
2006(1):44.
摘要: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小说《最蓝的眼睛》塑造了布雷德拉夫夫人的人生悲剧。这个有着多重边缘身份的黑人女性在心理上始终滞留在幼儿的“镜像阶段”无法超越,造成了其人格的异化和分裂。本文试图从其“原始的缺失”入手,依托心理分析大师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其建构自我的矛盾,其侵略性和其无意识的语言结构进行阐析,力图诠释布雷德拉夫夫人悲剧人生的深层心理根源。
2006(1):47.
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通过对移民母亲和美国女儿两代人之间的误解和冲突到沟通与理解的描写,表达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矛盾和对立以及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2006(1):50.
摘要:文学翻译是人类跨语言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文化差异和碰撞而不可避免地会在文化转化方面遇到难题。美国的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系列翻译理论对解决这方面难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笔者着重就奈达的翻译信息论、对等论和读者反应论,详细探究了如何基于奈达理论并加以灵活运用,从而提高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转化策略和技巧,以更加完美地再现原文的艺术美与文化信息。
2006(1):54.
摘要: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对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在突出全面性、协调性、国际可比性、先进性、地方个性等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建议。
2006(1):58.
摘要:在对农民工在农村和城市的生产生活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民工流动的成本收益模型。分析了工资收入水平、流出地区农民收益差异、非经济成本、社会收益等影响农民工流动迁移决策的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农民工流动的机理。
2006(1):62.
摘要: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是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工作。但现有信息化战略制定的一般方法基本以大企业信息化实践为基础。通过分析中小企业优势和劣势,指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并应用战略管理中计划学派理论给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管理的一般模型。
2006(1):66.
摘要:1978年以来,苏州民营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与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阶段性差距。苏州是一个政府主导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的经济强市,已经在经济、社会、区位环境等领域形成了显著的比较优势,要促进苏州民营经济的腾飞,就必须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促进苏州民营经济快速崛起。
2006(1):70.
摘要:阅读作为言语交际模式的一种,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动态交际过程。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对此能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以具体的英语阅读文本为分析对象,运用关联理论,探讨了在文本阅读中如何取得语篇语境效果。
2006(1):75.
摘要:从语言结构的角度对人自然口语下的存在空间、文字语言下的存在空间和虚拟技术“语言”下的存在空间作一个比较。一方面,顺着上面的脉络人的个体存在的自足性变强了;另一方面,同时人的存在空间也显示了一种内在的分化加剧。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则孕育了某种极端性。
2006(1):78.
摘要:商标名称翻译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更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甚至可能对目标语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产生影响。本文从美学角度分析了商标名称翻译对消费者审美心理的迎合;从文化角度强调了商标名称翻译跨越译入语文化障碍的重要意义;从社会影响力角度深入探讨商标名称翻译和消费者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2006(1):81.
摘要:课堂教学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施理念与效果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交际型人才。本文针对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症结所在,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中介”的创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并提供了一些该模式下可行性的课堂教学活动。
2006(1):84.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普及化阶段,为了解决高等教育普及化所带来的问题,日本进行了一系列大学改革。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国立大学法人化、大学结构改革、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分析日本大学改革的成因、内容,探讨改革中遇到的困难,总结出改革的特征,以期对我国大学的改革有所启示。
2006(1):88.
摘要:中国近二十多年来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数据证明,在我国经济对教育起推动作用,但教育的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近期不明显,具有后效性。我国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地区差异很大,但有缩小的趋势。为了保持效率兼公平的发展,应该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