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3):1-5.
摘要:治水小则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大则影响社稷安危,所以治水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蕴含了复杂的社会科学问题。以“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治黄故事、三门峡大坝等历史事件为案例,从治水中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治水人的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特别是治水方法论等角度重新解读,认为早期的以解决“水量”问题为主要特征的治水经验与教训,对当下的以解决“水质”问题为核心的治水仍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09(3):6-8.
摘要:中华传统水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宝贵思想对于今天的水事活动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水是万物之源和国家兴盛基础、治理水要统筹兼顾,这是传统水文化关于水的基本认识。择水而居、亲水娱水、吟水歌水、以水为师,反映了传统水文化对人水和谐的价值追求。在治水过程中,古人形成了众志成城、人定胜天的抗争精神,追求道法自然、务实创新,取得了治水的巨大成功。
2009(3):9-12.
摘要:张闻天系统论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思想,将党的统一战线策略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主持实现党的战略和策略转变的过程中,坚持民主的领导作风,凝聚了全党智慧,为全党正式转变和确立新的策略路线奠定了基础,拉开了历史转折的序幕。瓦窑堡会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的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正式把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定为全党策略路线,并提出了各项方针政策。
2009(3):13-17.
摘要:张闻天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对“文革”结束前新中国经济建设中一度占主导地位的“左”倾指导思想的反思和批判,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列宁新经济政策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我党建国后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积极成果,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9(3):18-21.
摘要:通过回顾张闻天干部教育工作实践,归纳总结其干部教育思想的内容、特点,结合新情况对当前干部教育工作进行反思,提出了重视理论学习、加强党校建设、完善考核机制的建议,以此对当前干部教育工作有所助益。
2009(3):22-24.
摘要:哲学认识论领域“主观化”倾向的日益明显使当代知识标准、来源、生产方式等发生了重大转换。就政治思想史研究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以自然科学为基本典范的政治科学范式从鼎盛走向式微;关注政治思想史的非经典、非连续性;进入政治思想的历史实践情境。
2009(3):25-26.
摘要:斯金纳的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核心观念是由柯林伍德首倡的“问答逻辑”。“问答逻辑”认为,答案和问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理解作品的前提是理解著作家的问题即意向。借助乔治·J·E格拉肖的现实文本和意向文本区分理论,指出关注意向文本及相关元素是解析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关键所在。
2009(3):27-29.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史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一些重要转变。这些转变主要源于学术界对中国思想史的早期书写方式进行了反思,并对思想史的研究视域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些探索的过程也是思想史研究方法不断得到创新和丰富的过程,它们共同为书写出优秀的思想史提供了可能。
翟洪峰 ,
2009(3):30-33.
摘要:葛兆光先生严厉批判了教科书式的思想史写法,提出了思想史的“个人性写作”问题。然而,对“个人性写作”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葛先生却语焉不详,对该问题的讨论不免失之笼统和草率。思想史的“个人性写作”有其特定的来源、内涵和外延,思想史“个人性写作”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是应该获得阐释的延伸性问题。
2009(3):33-35.
摘要:以《法哲学原理》作为思想文本的黑格尔政治哲学研究一直占据学术界的主导地位,而对《精神现象学》与《法哲学原理》之间存在的关于政治哲学理论的差异缺乏足够的重视。前者注重的是在历史意识中形成的现代精神理念,后者是在前者形成理念指导下,具有建构意识的预想。这一关注将使我们在全球化与多元文明对话的时代语境中,对当代政治哲学的普遍性话语背后的特殊性价值内涵葆有清醒的认识。
2009(3):36-40.
摘要:对农民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在革命与建设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培育新型农民、弘扬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我国历史长期积淀下来的小农价值观,至今仍然阻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消解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农村思想阵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键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造和克服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小农价值观。
2009(3):41-44.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魅力是其能够大众化的先决条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其魅力能够对象化的必然要求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是综合性的而非单质性的,是动态而非静态的,是生成而非既成的,唯有通过应对现实的挑战并在其中完善中自己,才能增强和显示其魅力。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要求,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路径应当是做到“两个结合”:将对马克思主义应有内在魅力的充分展示与发展外在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相结合;将通过大众文化潜移默化的间接引导与合理制度建构的直接导引相结合。
2009(3):45-49.
摘要: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中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节水型社会通过法律、制度、市场和社会的机制与力量,形成人们自觉将节约、保护和可持续作为用水基本原则的社会状态。实现节水型社会,需要从文化、法律、政策和操作4个层面加强节水核心制度体系的建设。建设核心制度体系,就是完善和强化节水制度的实际效力,使各种制度间形成协调一致的作用。
2009(3):50-54.
摘要:分析《全国环境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和典型水污染事件,研究发现,我国水污染引发的社会不公主要表现为:①上游企业、居民等排污,下游地区居民、政府等承担水污染的后果;②城市将河流当作排污通道导致农村环境致病社区化;③严重的水污染导致水资源与环境代际分配不公。治理环境不公,走向环境正义需要经济高效、社会公正、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观,需要鼓励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和公民的有效参与。
2009(3):55-58.
摘要:主观与客观、结构与行动一直是社会理论讨论的焦点。遵循舒茨现象学社会学之路,伯格与勒克曼从社会实体的概念出发,解析社会实体客观建构与主观建构的辩证过程,展现了主观与客观、结构与行动间彼此建构的关系,开辟了一条面向常人日常生活的知识社会学之路。它凸显了知识在社会建构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知识是社会实体客观性外在化及其内在化的桥梁。
2009(3):59-62.
摘要:探寻吉登斯从二元性到二重性飞跃的轨迹对当前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本体论出发对社会科学所面对的世界予以澄清,接着就此世界中的关键要素——行动与结构进行重新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新型的社会生产与再生产逻辑。最后,提出双重解释学来应对社会的复杂性,以及现实生活与专业性世界的交互性。
2009(3):63-65.
摘要:将自组织超循环论的基本思想,从自然生态系统推广到循环经济系统,通过层层剖析子系统的构成及相互关系,研究循环经济系统的超循环特征,揭示循环经济发展演变机制,提出在循环经济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应创造性运用和构成自组织超循环方法,实现循环经济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结构的形成。
2009(3):66-69.
摘要:建立BP神经网络和KMV模型相结合的BP-KMV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并选择上市的49家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和股价水平对BP-KMV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将结果与商业银行现行的评价结果相比较,表明BP-KMV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发现评价结果的差异体现在信用度相对较高、风险相对较大的区域。
2009(3):70-74.
摘要:道德法律化限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价值。传统的道德法律化限度研究主要采取3种路径:原则论、道德层次论以及社会发展论。这些研究路径由于缺乏合理的研究立场,采用了片面的研究方法,产生出理论与实践上的弊端。道德法律化限度的研究应该坚持“伦理中心论”的研究路径,即基于伦理学的研究立场,通过对道德法律化限度语境中的道德作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考察,分析不同部分的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进而才能得出道德法律化应遵循的合理限度。
2009(3):75-80.
摘要:在传统“经济人”与“社会人”模式及相关理论的影响下,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应有的公平、效率两大核心价值无法得到真正实现,“生态人”模式的引入使得企业环境法律责任这两大核心价值的内涵得以拓展与完善。
2009(3):81-84.
摘要:二语习得研究由3个重要部分构成,即语言输入与输出研究,习得者内部与外部因素研究和中介语系统研究,这3个部分都与认知语言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习得过程是一种心理和智力过程。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二语习得研究被看作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 语言习得成为人的基本认知能力的组成部分。作为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学习从一开始就受到认知的合理性制约。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二语习得,对于二语习得本身和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9(3):85-89.
摘要:为了达到引起顾客注意、激发兴趣、购买产品的目的,广告总是在语言表达上下足功夫,语言变异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笔者主要从8个方面分析了英文广告语言变异现象,认为语言变异在广告中是广泛使用的,并且也是有其目的的。词汇、语法和语义变异是广告中最常用的3种变异形式。如果变异被很好地使用,它会吸引读者关注这个广告甚至诱使他们购买产品,而过度使用变异则可能适得其反。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