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科学无神论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机制

      2010(3):1-5.

      摘要 (1153) HTML (0) PDF 55.67 K (1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要发挥科学无神论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必须确立科学的领导机制、强化先进文化的导引机制、实施长效的宣传教育机制、构筑行为诱导归化的激励机制等,使建立在科学无神论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成为全民族团结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 从有神论至科学无神论的演进———基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层面的剖析

      2010(3):6-9.

      摘要 (1424) HTML (0) PDF 50.02 K (1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立足西方哲学视域,从世界观和价值观层面入手剖析相关概念。有神论主张世界二分,认为外在于世界的逻辑的、永恒的、人格化的精神实体乃世界本原;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限无限之矛盾,给予个体终极生命关怀,却导致价值目标外化。无神论超越有神论,在世界之中寻找构成它的统一基石,由此分化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流派:前者以自然的、生物的要素为基石,后者以个人意识或其逻辑外化为基石。两者均采取静止的、非历史的或者纯逻辑的推演方法,注定无法将自然与人真正融为一体,最终未能在合理的世界观之上建构起相应的价值观信仰。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彻底超越以往一切理论,把实践引入历史,并借助辩证法将自然、人与社会有机统一:一方面,世界一体化为一个主体与客体互化的有机过程,规律不断生成为客观且能被人认识的“在”;另一方面,这些规律在历史活动中经过逻辑提升必然成为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原则,即共产主义原则。

    • 发挥科学无神论作用的基本原则———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角看

      2010(3):10-13.

      摘要 (1192) HTML (0) PDF 49.33 K (1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发挥科学无神论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加强科学无神论宣传,其逻辑前提是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即在“以人为本”的科学思想指导下,坚持一元主导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统一、积极引领与尊重群众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普遍教育与突出重点人群的统一、物质利益导向和关注精神需要的统一、理论建设的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统一等5个基本原则。

    • 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与高校网络平台建设

      2010(3):14-17.

      摘要 (1115) HTML (0) PDF 60.52 K (1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新时期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就必须利用网络传播提高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当今高校网络平台在意识形态宣传上应注重4个方面的建设:一是跟踪调查学生的意识形态状况;二是建构网络传播的方法体系,培育网管、网评、论坛版主等各层次主体;三是加强网站的保障机制;四是打造一批意识形态传播的知名网站和著名栏目。

    •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2010(3):18-21.

      摘要 (2090) HTML (0) PDF 48.85 K (35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是对历史规律的宿命论式的顺从或浪漫的理想化,它只是对人类历史规律的应有感受。从社会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主观确信,并作为实践指南;从人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指人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状态的主观确信,并作为实践指南。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历史发展终极状态的图景的描述和向往。作为信以为真的一种样式和实践悬设,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人本性、批判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 国际大都市建设中的移民与移民政策———以上海为例

      2010(3):22-25.

      摘要 (1187) HTML (0) PDF 67.17 K (15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纳入世界城市体系的过程中,上海通过国际移民和国内人口迁移来实现人力资源聚集促进城市竞争力。但上海的移民结构和移民政策有待调整,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移民问题。

    • 安徽J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的调查与思考

      2010(3):26-29.

      摘要 (1293) HTML (0) PDF 84.77 K (1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斯科特《国家的视角》“一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大型项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从农民自己的视角来看”的观点,选择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执行期,以安徽J县为个案,采用集体访谈、个案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实地调查了移民后扶政策的运作,分析了中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中遇到的难题。从利益相关群体的不同诉求分析里挖掘“基层的视角”,认为,其正体现了“国家的视角”单一性与“基层诉求”多元性的矛盾,指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应考虑老水库的特殊性,单一化的政策不利于目标的实现。

    • 地震灾区农村灾民安置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以绵阳市安县农村为例

      2010(3):30-33.

      摘要 (1159) HTML (0) PDF 68.86 K (1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汶川地震所波及的地区多数是农村,所涉及的人群大多为农民,因而灾区农村重建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和繁重。目前灾后重建已经进行了1年多,笔者分析了灾区农村灾民安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重点从强化灾区各级领导班子的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下阶段重建的思考和建议。

    • 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综述

      2010(3):34-38.

      摘要 (1130) HTML (0) PDF 66.94 K (2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城镇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就业支持体系的重构3个方面对近10年来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分析了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的现状,提出了需要通过多视角深入研究、按残疾分类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 论福柯的身份归属及意义

      2010(3):39-41.

      摘要 (1307) HTML (0) PDF 67.12 K (2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社会学话语的形成过程,尝试找出社会学足以排斥其他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话语特征,划定社会学的学科边界,从而判断福柯是否归属于社会学。结果发现,福柯对社会学的思想启发意义远远大于他的身份归属意义,通过和社会学对话,福柯可以提出有意义的社会学话题。

    • 工程哲学视阈下的中国水利科学发展观探要

      2010(3):42-46.

      摘要 (1112) HTML (0) PDF 86.25 K (1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工程哲学是工程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水利工程事业是最能体现人天和谐、人际和谐的事业。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将使中国水利进一步走向科学化,并使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的实践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工程会改变、破坏自然,自然在无力承受时,必然受创或崩溃,因此,在二者之间协调关系、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完善功能就成了人类的责任。以“人天和谐、人际和谐”为特征的生态水利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发展,特别是水利工程中的表现形态。

    • 贝尔纳的科学本质观

      2010(3):47-49.

      摘要 (1355) HTML (0) PDF 55.00 K (2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贝尔纳认为,科学不仅仅是累积的知识传统,而且是一种社会建制,是社会生产力。贝尔纳对科学形相认识的突破在于认识到了科学的社会形相,由此深入揭示了科学的社会本性。而社会学术研究的科学归并则是贝尔纳科学的社会本质观的表现。

    • 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一个研究框架:功能-阶段模型

      2010(3):50-54.

      摘要 (1191) HTML (0) PDF 132.25 K (1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借鉴前人关于国家创新体系功能论的研究,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10种功能;借鉴前人关于国家创新体系阶段论的研究,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三阶段论,即依附型、追赶型和自主型。构建了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研究的“功能-阶段”模型。

    • 港口岸线资源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2010(3):55-58.

      摘要 (1292) HTML (0) PDF 70.62 K (2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当前港口岸线资源价值评估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估理论和方法这一现实,根据效应理论、需求理论和有限供给等经济理论规范分析港口岸线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运用比较借鉴的方法,分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与港口岸线资源价值评估的异同,并借鉴有益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港口岸线资源价值的各种因素,并建立港口岸线资源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港口岸线资源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其价值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港口岸线资源价值更是一种社会范畴的概念,相同自然条件的港口岸线在不同社会、经济和交通条件的地区,评估出来的价值可能差异很大,从自然、经济、社会和交通运网4个方面分析影响港口岸线资源价值的因素,以此建立的港口岸线资源价值评估指标体系较为客观和全面,为进一步选用恰当的评估方法,实现港口岸线资源价值评估奠定基础。

    • 代际公平视角的江苏海岸带资源开发研究

      2010(3):59-62.

      摘要 (1198) HTML (0) PDF 80.43 K (1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江苏海岸带资源代际配置管理的现实意义及其理论依据,提出江苏沿海海岸带资源代际配置管理的原则和思路。研究结果表明,应逐步完善江苏沿海海岸带资源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推行江苏沿海海岸带资源价值核算工作,加快海岸带资源开发的技术进步步伐,提高开发效率,设立海岸带资源代际补偿基金,以实现海岸带资源资源开发的代际公平。

    • 江苏沿海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的进化博弈分析

      2010(3):63-67.

      摘要 (1140) HTML (0) PDF 81.78 K (1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考察当前江苏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困境的基础上,引入有限理性的概念,建立起中小企业融资中的进化博弈模型,并从参数调控的角度进行了复制动态与稳定点分析,据此提出解决江苏沿海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政策启示。研究发现,单纯依靠金融机构或企业自身的改变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因此,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实施政策性金融应成为当前加强江苏沿海地区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路径选择。

    • 基于网络融合视角的英国电力市场分析及启示

      2010(3):68-70.

      摘要 (1007) HTML (0) PDF 53.57 K (2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英国的电力产业进行分拆式改革后,网络型产业的网络融合打破了局部垄断的局面,促进了发电市场和售电市场的竞争,同时也促进了与其他网络型公用事业商业活动的整合,为电力市场的全面竞争打下了基础。英国电力产业促进网络融合的经验对中国电力产业的进一步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社会团体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法律问题研究

      2010(3):71-75.

      摘要 (1023) HTML (0) PDF 70.28 K (16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特别是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环境事件频发,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具有的技术性、专业性、突然性、紧迫性等特点导致了环境应急管理存在较大的困难性,对参与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团体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具有市场和政府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呈现出从传统的政府一元应对机制向政府主导为主、公众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为辅的二元机制完善的趋势。建立由全国性社团与以社区、工作单位等劳动、生活单位为元素的双层并行的团体网络,可以有效缓解政府应急工作的压力。我国应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团体参与的新型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模式。

    • 论农地征收纠纷的私权救济

      2010(3):76-80.

      摘要 (1067) HTML (0) PDF 92.11 K (1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究农地征收纠纷的产生原因和各种救济途径在现实中所扮演的角色,得出结论:法律的规定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各种救济途径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产权制度设计不合理,程序设计不科学,征收范围不一致以及补偿设计不合理。

    • 试析手机对时空的重构

      2010(3):81-84.

      摘要 (1155) HTML (0) PDF 62.13 K (2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类的时空观念伴随着文明的进程而变化发展,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是迄今为止最为人性化的媒介,移动性(贴身性)是手机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其出色的兼容性、整合性、私密性和交互性也超越了以往的任何媒介。通过对手机媒介循特点的分析,指出手机的使用使流动空间取代了地方空间,延伸了人类对时空的感知;而手机方便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交织、切换的特性,不仅重塑了现实社会的空间结构,更构筑了基于媒介联系的虚拟公共空间,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

    • 《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三鹿奶粉事件报道的比较研究

      2010(3):85-89.

      摘要 (1771) HTML (0) PDF 88.04 K (26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对“三鹿奶粉”的报道为新闻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闻文本的内容要素进行总结与归纳,发现《人民日报》的报道主要展现了“健康中国”、“政府负责”、“各方满意”的媒介形象,而《纽约时报》则相应传达了“问题中国”、“政府无力”、“民众激愤”的信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报纸的一贯立场及受众的“固有观点”有关。在传播速度日趋快捷的当今社会,一方面,要引导受众正确对待外国媒体的报道,另一方面,也借鉴外媒的长处,改进中国传播主体的话语方式,提高传播效果。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