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S2):1-4.
摘要:太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生态安全、制度保障,这些均离不开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太湖流域具有 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其特点是吸取水之精华,兼容并蓄,太湖流域综合管理的创新发展也是将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因此,太湖流域之水,不仅是自然水,经济水,也是文化水;借助文化的力量,将提升流域综合管理的影响力,促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2010(S2):5-6.
摘要:“原水”一般指原始形态,清洁而未受污染的水。历史 的典籍和生活的现实给“原水” 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为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绘制出美好的愿景。虽而现实的情况给“原水”带来了许多困惑,因而,“原水”发出了时代的呼唤。包括要让人民喝上清洁健康的水,要发展民生水利,要改善水生态与水环境等。
2010(S2):7-10.
摘要:胡锦涛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注治水工作的基础上,在重视继续做好水利工程 建 设的同时,更加重视民生水利。他多次强调“使广大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领导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三大问题。他要求建设节水型和节约型社会,以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0(S2):16-20.
摘要:水利要繁荣发展,离不开注入文化血液以提升自己。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水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观念和思维、政策和策略、目标和行动,注重先进水文化的引领和 支撑作用,注重治水过程中的文化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要牢固对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体现观念的先行性;要向生态文化领域拓展,体现人水相亲的和谐性;要向建筑文化领域拓展,体现水工建筑的艺术性;推进要向城市文化领域拓展,体现水营造“山水城市”的灵魂性;要向制度文化领域拓展,体现体制机制的保障性;要向精神文化领域拓展,体现“软实力 ”的支撑性。
2010(S2):21-25.
摘要:水精神,就是水的灵气,是水给人们的感悟和启迪,是人们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精神的主导性、目的性、可塑性, 成为水文化的灵魂。文章从大禹治水的献身精神、善利万物的造福精神、泪寄山河的爱国精神 、上善若水的尚德精神、以柔克刚的坚定精神、浮天载地的包容精神、碗水端平的公平精神 、臣心如水的廉洁精神、周流无滞的求知精神、高山流水的重情精神等十个方面探讨了水精神的主要内容。
2010(S2):26-28.
摘要:水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水文化传播有利于水文化价值的实现。水文化传播是一项由传播者、接收者、水文化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反馈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工程。从传播视角出发,实现水文化建设应制定水文化传播战略,加强水文化传播过程管理、增强水文化传播的针对性,整合水文化传播媒介。
杨关设 ,
2010(S2):34-37.
摘要:水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水文化更是滨水城市的特色和 资源。通过对宁波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及对宁波城市系统特质的分析,确定宁波城市文化的 核心是水文化,并从水作为宁波城市特色系统的主形象与风貌符号以及城市形象识别和城市意象的角度,从水文化视角对宁波城市特色的构建进行了探索。
2010(S2):38-41.
摘要:城市水文化是当前水文化研究中一个新的领域,城市水文化体系的构建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城市水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了构建城市水文化体系的重要意义,并从理念、制度和物质3个层面构建了城市水文化体系。
2010(S2):42-44.
摘要:城市水文化随着人类城市的出现而出现,并随着人类从 事水务活动的增加而发展,因 而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城市水文化是指观念形态的概念,是人们在城市中从事水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意识。杭州拥有丰富的水文化资源,采用混合水文化模式来发展杭州城市水文化,继承与创新并重,城市与水体融合,可把杭州建设成为东南沿海特色水文化城市。
2010(S2):45-49.
摘要:浙江省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在保障城镇居民饮水健康和维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中占有 重要地位。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日趋严重,本文从浙江省水库型水源地的特殊地理条件入手,分析了当前水库型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 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2010(S2):50-53.
摘要:如何保护水及相关生态系统,加强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21世纪水利面临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水利科技提供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支持。本文从应用基础、应用技术与方法,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水利科技理论3个方面,以宜昌宜都市和夷陵区水生态与水环境治理模式为示例,阐述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生态后用水”的理念,提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思路、措施及科学研究与示范的建议。
2010(S2):54-57.
摘要:采用田野调查和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针对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上的首个 大型灌区——沿运灌区,分别就灌区资产状况、灌区用水效率、灌区水价及水费收入情况、用水户水费支付意愿以及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条件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调查发现灌区存在实际灌溉面积小于设计灌溉面积、管理机构臃肿、末级渠系维护不到位、计量设施缺乏和水价偏低等问题。从管养分离、合理定价、加强培训和实行用水户参与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2010(S2):58-60.
摘要:随着我国水运事业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期,暴露出水运工程建设期与运营期内诸 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水域污染严重,大量生物濒临死亡,生态系统逐渐丧失其原有功能等后 果 。具体分析水运工程建设期和运营期两个阶段内对水域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针对性提出水运工程相关的生态保护对策,是实现水运事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前提。
2010(S2):61-63.
摘要:通过列举邯郸市生态水网和山西省千里汾河清水复 流两个生态修复工程的典型范例,论证了在我国北方地区,不论是在一个市属还是省属行政区内,针对一个区域或者是 一条河流,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工程、管理和生物措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的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后,对于河流生态修复的收效是显著的。从而说明在海河流域南系平原进行河流生态修复是可以实现的。
2010(S2):64-66.
摘要:介绍了宁波市原水管理模式转变的背景,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对原水的需求,宁波进行 了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原水集团,实现了宁波城区水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的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实现了优水优用、分质供水,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力度,形成了具有宁波特色的供水管理新格局。
2010(S2):67-69.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剧增,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使有限的 水资源得以永续利用,制定可持续利用水价已成当务之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余姚实际 ,对可持续利用水价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余姚市水资源价值主要表现在稀缺性、资源 产权和劳动价值3个方面,相应地,余姚市可持续利用水价由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 价3个部分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余姚市可持续利用水价定量计算模型,通过该模型, 得出余姚市可持续利用水价为249元/m3。
2010(S2):70-71.
摘要:哈尔滨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以来,通过切实抓好大项目建设、资金与资产的注 入 、平台发展实业化这3步走,发展为资产规模近200亿元的水务投融资平台,成为哈尔滨市 开 发建设松花江,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的主力军。同时为盘活、运营水利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解决水利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作出贡献。
2010(S2):72-75.
摘要: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是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的 统一体,是水资源价值的真实反映。从水的资源功能属性出发,阐述了水资源价值的来源和形成机制,给出了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的内涵和构成。运用能值分析原理,设计了水资源生态 经济价值的能值分析方法。对郑州市2000~2005年的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进行核算,结果表明:用能值方法定量分析水资源的生态经济价值是可行的、有效的。
2010(S2):76-78.
摘要:回顾了宁波水利工程价格调整历程,探索形成合理的 定价成本监审机制,分析了由资源水价、水利工程水价、环境水价三部分组成的完整原水水价,以及水价改革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2010(S2):79-82.
摘要:对2002~2007年期间的浙江城镇与农村居民主要农产 品虚拟水消费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虚拟水消费总量少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虚拟水消费总量逐年减少, 城镇居民虚拟水消费总量历年保持稳定,两者的各项产品虚拟水消费变化特征也不同。
2010(S2):83-85.
摘要:宁夏一方面水资源紧缺,另一方面用水结构不合理。近年来,主要通过研究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转换机制,调整用水结构,强化节约用水,应对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支撑了宁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0(S2):86-89.
摘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是保证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得以贯彻与执行的行政行为。随着经 济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行政执法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分析了当前环保执法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其原因,认为我国的环保事业起步较晚,全民环保意识不强、保护和执法成本远高于破坏和违法成本、传统的属地管理原则、环保部门法定权限 薄弱及环保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是当前环保执法困难多的基本原因。本文就如何强化环保执法力度,提出了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与法制观念、增强环保执法权力和能力、加强法制和队伍建设、完善科学考核体系、健全监督体系等对策。
2010(S2):90-91.
摘要:通过对目前姚江旅游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整合资源,提升品位,统筹安排,完善设施的思路,对余姚姚江水上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具体措施和方案。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