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1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现代性视域中马克思主义政党学中国化的再造与提升

      2011, 13(2):1-4.

      摘要 (1148) HTML (0) PDF 47.50 K (1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代中国正处于现代性时空交错的复杂背景中,原本存在的事件与风险性危机叠加在一起, 使中国政党面临诸多的问题域。如何妥善解决这 些问题,实现政党现代性的再造与提升,对于中国政党来说,既要增强自觉意识,实现民族 性与 现代性有效结合,又要从“结构性”、“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正确把握政党的功能 ,认清时代主题的切换,实现话语叙事的调整与改变。

    • 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境界观设定

      2011, 13(2):8-10.

      摘要 (1290) HTML (0) PDF 46.17 K (1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境界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本文从境界内涵着手,认识到境界是标志着人的生活所达到的意义视阈以及人的精神 升 华的不同层面,并通过对境界的层次性分析,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一个正确的境界观,从 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发展。

    • 积极推进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洪大用教授访谈录

      2011, 13(2):11-16.

      摘要 (1337) HTML (0) PDF 78.42 K (1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物简介】洪大用教授,男,1993年初毕业于 中国人民大学后留校任教,1999年 在职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曾经赴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 学等校访问进修。主要从事应用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和社会政策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曾经承 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3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课题3项、教育部资助课题3项,还主持 过10余项其他课题。曾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独立出版《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 (2001)、《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2004)等著作,连续4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 发展研究报告”副主编,参与撰写著作、教材10余部。曾经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中国社会视野中的环境社会学研究——陈阿江教授访谈录

      2011, 13(2):16-20.

      摘要 (1370) HTML (0) PDF 58.18 K (19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物简介】陈阿江教授,江苏吴江人,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9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 学 院应用社会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5年~2006年获国家留学基金会资助在美国亚利桑那大 学 应用人类学研究所访问研究。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农村发展、社会评价等领域的研究。承 担过国家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及中国科协、农业部、水利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 行等研究课题20余项。出版了《次生焦虑》、《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等著作,发表学术论 文30余篇。

    • 环境社会学的学科理念和研究方法——包智明教授访谈录

      2011, 13(2):20-23.

      摘要 (1329) HTML (0) PDF 49.77 K (1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物简介】包智明,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民族社会问题研 究中心主任。1985年毕 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 系 ,获文学硕士学位;1989年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专业博士学位; 1 991年~1993年作为中日政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赴日本国立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留学,学 习 文化人类学专业的博士课程。1994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社会学)博 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社会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等。出版有《比较社会学》、《科 尔沁蒙古族农民的生活》等个人专著和《环境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概论》等多部译著、 合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中、英、日文论文数十篇。主持或参加的各类研究项目有十 余项。

    • 环境保护与环境抗争——张玉林教授访谈录

      2011, 13(2):23-26.

      摘要 (1364) HTML (0) PDF 50.57 K (1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物简介】张玉林教授,男,1985年7月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 进 入新华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1992年12月赴日本京都大学留学,主攻农村社会学,2000年3 月 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曾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并执教于该校社会 学系。2002年9月调入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4年11月起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的农 村与农民问题,关注领域为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态。

    • 农村环境问题的若干思考——王晓毅研究员访谈录

      2011, 13(2):26-28.

      摘要 (1300) HTML (0) PDF 52.13 K (1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物简介】 王晓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 1987年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研究领域涉及 农村发展与农村环境、农村贫困、农村社会冲突等方面,曾发表论文《村庄内外》(合著), 《农村工业化与民间金融》(合著),《环境压力下的草原社区》等,主编了《斯科特与中 国乡村:研究与对话》、《中国12村贫困研究》,翻译著作有《国家的视角》等。

    • 中国环境社会学十年回眸

      2011, 13(2):29-35.

      摘要 (1290) HTML (0) PDF 99.01 K (2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环境社会学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积累,中国环境 社 会学在21世纪前10年里在学科定位、学术成果、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学科定 位表现在对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等方面的进展。学术成果突出表现在环境污染的社会成因分 析、城乡居民的环境意识和受害者的环境抗争领域。组织建设体现在3家较为稳定的学术机 构、3次大型学术会议、频繁的国际交流和可观的人才培养。今后的中国环境社会学将会有 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多元生计模式下的移民生产安置

      2011, 13(2):36-40.

      摘要 (1252) HTML (0) PDF 72.35 K (1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移民生产安置需要重视生计的恢复,对西部地区来说 更是如此。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以有土安置为主的移民生产安置模式,在执行过程,往往将 “土”简化 为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忽视了西部地区生计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安置方式过于标准化 、单一化,严重影响着移民 生计的恢复。结合实地调查资料,提出需要考虑各地生计模式的差异,重视地方性知识, 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实行移民生产安置。

    • 传统水观念与节水型社会建设

      2011, 13(2):41-44.

      摘要 (1381) HTML (0) PDF 56.17 K (20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观念是传统水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几千年的水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如水 润万物、水清洁、水崇拜、水为财、水含德等传统的水观念,这些传统水观念深刻影响着人 们的用水行为。建设节水型社会,除了开发节水技术、建立节水方面的法律法规之外,还需 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改变水观念,养成自觉节约用水的习惯。

    • 水:从情结到审美的文化历程

      2011, 13(2):45-48.

      摘要 (1852) HTML (0) PDF 57.49 K (2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情结”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为我们解读文学尤其是解读诗歌意象的深层意蕴提供了 一把金钥匙。我们发现中国文人普遍存在着一段未了的情怀——恋水情结,而这个情结源自 于不易获得的前意识。它并不是一个死寂不动的存在,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外物的激发沿 着直觉、理性、审美的路线向前梯次展开,最后座实在水意象上,使这个水意象在不同语境 中 具有多元甚至是相反的主题指向。这种相反的主题指向以水滨迎娶与情崩离散等婚恋现象和 退隐江湖与激流勇进等人生进退最为典型。

    • 黑格尔与法的形而上学的完成

      2011, 13(2):49-52.

      摘要 (1302) HTML (0) PDF 56.70 K (1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方近代法哲学本质上是法的形而上学,而这种形而上学是由黑格尔最终完成的 。黑格尔在绝对精神和思辨辩证法的基地上为法奠定了更牢固的形而上学基础。黑 格尔在绝 对精神的基础上实现了自然法与实在法、道德与法律、权力与权利、自由与法的统一。黑格 尔依据“国家是伦理的现实”的观点,对现代法或权利做出了新的理解。黑格尔的法哲学标 志着近代法的形而上学的完成。

    • 工会代表诉讼权研究

      2011, 13(2):53-57.

      摘要 (1319) HTML (0) PDF 111.24 K (20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工会代表诉讼权是工会代表权的重要内容,是工会基本职责的最后保障。工会代表 诉 讼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社会契约理论和社会法理论。明确工会代表诉讼权的必要性在于,确 认工会代表诉讼权是提高人权保障水平、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持 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工会地位、稳定和发展劳动法律师队伍问题的需要。明确工会代表 诉讼权的可行性在于,工会代表诉讼权立法国外已经有先例,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不仅留有 余 地、而且已经为明确工会代表诉讼权开辟了道路,并且工会有足够的经费支付诉讼费用、各 地工会免费代理职工诉讼的活动也为工会代表诉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我国目前应该 、也完全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明确工会代表诉讼权。

    • 数字版权管理中的授权协议研究

      2011, 13(2):58-61.

      摘要 (1386) HTML (0) PDF 75.06 K (1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版权管理系统对消费者使用行为的严格限制 打破了版权法中所设定的权利 平 衡,授权协议在该系统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些授权协议设定了详细的使用规则,又 通 过设立合同义务来保护技术措施,它们与技术保护和反规避立法一起,构成了版权保护的严 密 的体系。这一体系严重影响了数字内容用户的权利,并且对版权法造成了冲击,对此,需要 调整现有法律框架以规制数字版权管理授权协议的滥用。

    • 《长江法》的构建与流域管理体制改革

      2011, 13(2):62-64.

      摘要 (1355) HTML (0) PDF 40.63 K (1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流域的水体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迫切 需要制定一部《长江法》实施对长江 的严格管理和有效保护。长江立法的核心问题在于流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我国目 前的流域管理体制存在机构设置重叠、多头管理、多龙治水等现状,现有的流域管理机构的 性质和权限不足于实现综合统一管理的职能。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流域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改革流域管理体制的客观要求,初步构建其体系,从创设新型的流域管理机构 、流域 监督机构、流域管理委员会以及明确地方政府职责等方面提出建议,从而为《长江法》 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

    • 中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模式的转变

      2011, 13(2):65-69.

      摘要 (1354) HTML (0) PDF 66.95 K (1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社 区 公共服务呈现出“行政吸纳服务”的一元化服务模式,表现为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单一;公共 服 务条块分割、封闭运行,其结果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负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社区成为承接这些剥离出来的职能的主要载体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目前,我国城市社 区 已呈现出“服务吸纳行政”的社区公共服务多元模式,开始倡导政府、市场与社区合理的分 工和有效合作来提供公共服务,在实践中也进行了新体制和机制的积极探索,提出加快城市 社区公共服务模式多元转化的政策建议。

    • 水库移民安置中非政府组织协同机理与功能探讨

      2011, 13(2):70-73.

      摘要 (1278) HTML (0) PDF 62.40 K (1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追求,也是二者协同开展水库移民安 置 工作的基础。非政府组织以其特有的组织结构及其运作方式,在水库移民安置中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基于协同治理理论,非政府组织在水库移民安置的体制设计、制度供给、技术咨询 、管理监督和权益维护等方面施加影响,从而实现社会风险减缓、社会整合引导、移民权益 保障和后续发展扶持的协同功能。

    • “双置换”中土地权益问题探讨

      2011, 13(2):74-76.

      摘要 (1311) HTML (0) PDF 49.42 K (1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我国各地正进行的“双置换”政策中 的土地问题,调查了苏南W市L村的“双置换”过程,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析个中集 体土地所 有权及各项权能在置换中的实际变动情况,发现这种置换使得集体所有权主体和部分权能转 移,同时土地承包权去向不明等。尽管这项政策能较快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推动当地农 业发展,但是必须要考虑农民长远利益及各项应得权益。

    • 金融海啸证伪哈耶克的“自发秩序”

      2011, 13(2):77-80.

      摘要 (1425) HTML (0) PDF 68.32 K (1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批评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工具,哈耶克用自发秩序理论来为资本主义辩护,认 为它 既是一种道德秩序,又是一种物质秩序,是自发产生的,是人类行为进化、演变的结果;而 金融 海啸的发生则表明,资本主义并没有克服其内在的不稳定性,从而也没有摆脱其已为马克思 所 证明了的周期性危机的轮回。因此,金融海啸的发生反证了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

    •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1, 13(2):81-83.

      摘要 (1944) HTML (0) PDF 42.56 K (6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 展迅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它是指以创意生产为主要活动,主导 产 业明确、公共服务平台和设施完备、产业链相对完整、示范作用明显的集聚区。我国初 步形成的三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存在着园区功能定位不清、产业同构明显、服务平台不完备 、 高端创意人才匮乏和产业链不完整等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在加强园区规划、完善服务 平台、培养高端创意人才等方面做出应对措施。

    • 电视谈话节目中人际传播的语境优化

      2011, 13(2):84-87.

      摘要 (1342) HTML (0) PDF 63.25 K (2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一种演播室环境中的人际传播形态,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传播语境存在着非 自 然性。为了减少镜头前人际传播的非自然因素、优化传播语境,首先要在传播角色上进行准 确定位,明确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联;其次要对传播内容进行针对性选择和有效控制;最后 要注意传播手段运用的适应性和得体性。

    • 和谐生态:生态批评的正义诉求

      2011, 13(2):88-90.

      摘要 (1264) HTML (0) PDF 50.28 K (1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批评自出现以来作出了不少卓有成效的探索,但也 遭遇了瓶颈。环境正义对广泛 公正的诉求以及强大的实践精神为生态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和历史 叙事,发掘其深层的社会、文化和话语机制,为创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奠定基础。而中国传统 文 学的生态哲学思想将为审视环境问题提供重要思路和思想源泉,也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人文 和精神生态开拓路径。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