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4(1):1-7.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形成和提出了“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理论。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在苏俄发展的各个时期均正确地认识到,苏维埃俄国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阶段”。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从这个基础性理论出发,形成和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和策略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经典作家的理论。
2012, 14(1):8-11.
摘要:针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的争论,有的学者综合两派的观点而提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两条线索是并存的。在我们看来这种观点与其说是辩证的,而毋宁说是一种折衷主义,因为马克思通过感性实践的对象化理论否定了抽象的科学主义和抽象的人本主义,实现了人与自然、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从而将无家可归的“独立的哲学”重构为“真正的实证科学”。
2012, 14(1):12-15.
摘要: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初步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学习观。青年毛泽东的学习观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在学习目的方面,他树立崇高理想,立志救国救民;在学习态度方面,他勤奋刻苦,谦虚好学,且有恒心;在学习方法方面,他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技巧,如博约结合、共同讨论、调查研究;在学习内容方面,他强调中西贯通,先中后西,且学习要全面,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侧重点不同。青年毛泽东的学习观在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探索学习方法与拓宽学习内容方面对当代青年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2012, 14(1):16-18.
摘要:邓小平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立足国内、国际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本质、动力、保障等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这对于有效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经验、促进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完善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雒新艳 ,
2012, 14(1):19-22.
摘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引领我国当前社会生活实际效力上有弱化趋势,通过对孙中山民主思想的透视可探寻其原因。虽然孙中山民主思想对西方民主理论有创造性的发挥,但是无法掩饰其弱点:它没有充分考虑到理论受众体的社会实力和对理论本身的接受能力,造成理论与物质基础相脱离;它对理论内容和理论宣传形式没有很好地进行本土化改造,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这些不足印证并启迪了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在于生命力的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植根于群众利益的深厚土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必须贴近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具有无限延展的品质。
2012, 14(1):23-26.
摘要:张闻天对“学习型政党”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学习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基本责任,这是张闻天“学习型政党”的基本理念。创设学习型组织是张闻天“学习型政党”的基本载体,在学习方法论上,他认为,既要重视理论学习,又要重视调查研究。紧密结合中国历史、国情和实践问题开展学习是“学习型政党”的基本要求,尊重群众、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是张闻天“学习型政党”的精髓。针对当前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张闻天提出的这些思想和做法对推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2, 14(1):27-32.
摘要:人类在伦理生活形式上对水的认知经历了3个阶段:水为伦理本原、水为自然资源、水为生态根源。水伦理的生态理念是从生态根源上对水的道德亲证,它内含对水本原的精神隐喻的生态诠解,又隐蔽着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伦理注入精神元素的意图,故而是对遵循自然的水伦理在伦理生活方式上确立的一种生态定位。按照水伦理的生态理念的内在要求,生态进路中的水伦理,是一个由“尊重水文”的生态信念、“遵循水利”的生态立场、“亲证水德”的生态规范诉求所构成的不断展开的伦理体系。它诉诸道德亲证的伦理生活形式,而非道德论证的实践推理,是对水之生态根源的实践认知和道德回应。在亲证水之自身价值的意义上,水伦理的生态理念呈现为一种广大的道德关怀。通过道德亲证,水伦理才将一种“用”的伦理建立在“乐”的伦理基础上。由于水伦理的生态理念倡导遵循自然的伦理,它隐含有从生态“是”得出生态“应该”的逻辑,因而无法避免自然主义谬误之诘难。
2012, 14(1):33-36.
摘要:构建人水和谐的水伦理是破解全球性水危机的重要理论前提。人与水的关系主要有三大类型:即被动地依附和顺从关系、任意地征服和冲突关系、自觉的伙伴与和谐关系。第一大类型的人水关系源于先民们形成的“以水为本、以水为师、人水合一、和谐共生”的水伦理观念,它是建立在前现代以主张万物有灵论和自然崇拜为特征的自然客体中心论哲学基础之上的;第二大类型的人水关系是与人水交往中缺乏水伦理密切相关,而这归根结底是由近现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单一主体中心论所致。建设第三大类型的人水关系有待于重构水伦理。后现代生态中心主义主张人们对水要怀有敬畏平等之心、履行关爱之责的水伦理观。但是,其赖以建立的泛主体论哲学依然难以彻底解答水伦理何以可能的难题;只有倡导和坚持以“主体—客体—主体”为关系结构的唯物主义交往实践论,方能合理构建起当代水伦理,进而为倡导人水和合、协同发展的水伦理走向实践,提供合法性、合理性和持久性支撑。
2012, 14(1):37-42.
摘要:增加有效的制度供给,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引导政治参与需求,提升政治参与水平,已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社会转型期,中国公民政治参与表现出明显的两重性: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并存、自主性与被动性并存、实质性与形式性并存、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微观参与多于宏观参与、执行参与多于决策参与。
2012, 14(1):43-46.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形象不仅是党的性质和执政能力的外化,更是客观性与主观性、整体性与层次性、历史继承性与时代创新性的统一。在新媒体时代,党的形象建设面临着新媒体传播方式变化以及青年群体信息接收方式变化的双重挑战。只有从党员个体、各级党组织以及党的整体三个层次运用新媒体加强党的形象建设,才能进一步使赋有时代感和生命力的执政党形象牢固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
2012, 14(1):47-50.
摘要:江苏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围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集体土地征收纠纷解决机制,行政调解和解机制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修改,食品安全纠纷和食品安全监管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2012, 14(1):51-54.
摘要:网络舆情折射出的公众法律意识现状是无法令人满意的:传统法律意识、非法律意识还在干扰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公众的法律知识还很贫乏;更令人堪忧的是,公众的法律信赖意识严重不足;此种状况既根源于历史的纠结,亦植根于现实的阻隔。法学界法律信仰的推崇派和怀疑派的对立实际上是西方自然法学、新自然法学与法律实证主义、法律现实主义对立的中国翻版,各有自身的关切及存在的合理性。一种更为可能的公众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演化的路径是:由法律怀疑到法律信赖、由法律信赖到法律信仰。
刘惠明 ,
2012, 14(1):55-59.
摘要:日本最高法院2006年3月30日判决认为良好的景观具有客观的价值,“与良好的景观相邻接的地域内居住的、日常享受该景观惠泽之人”拥有个人的景观利益,并确认景观利益是值得法律保护的利益,侵犯该景观利益会构成侵权行为,应负损害赔偿之责。该判决对我国景观权或景观利益的保护问题有如下启迪:公权私权化,公共利益私人化,综合利用已有的法律调整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在立法上确认景观价值,循序渐进解决环境问题。
2012, 14(1):60-64.
摘要:跨界地下水国际立法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目前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软法性文件推进着跨界地下水国际立法议程,在该议程中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理念逐渐得到体现和遵循,跨界地下水专门性立法和跨界含水层管理机构的建立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鉴于此,我国应尽快将跨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纳入立法议程,并在相关国际、国内立法中遵循一体化管理的原则。同时,针对跨界含水层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国应进行跨界专门性地下水立法,并建立专门的跨界含水层管理机构,以此促进跨界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2, 14(1):65-68.
摘要:客户资产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客户与企业从开始建立关系到关系终了的一般性的随时间变化的发展轨迹。笔者结合客户资产生命周期提出了客户资产财务管理概念,讨论了客户资产生命周期特征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问题。笔者认为,企业应当根据客户资产生命周期,建立基于客户资产生命周期协同的企业财务策略,并以此来促进企业资金的有效运转,这是企业产生持续竞争优势的现实选择。在财务安排上,企业应采取低度扩张,实现“适度负债、高收益、适度分配”的企业财务策略。
张颖 ,
2012, 14(1):69-72.
摘要:我国国债存在两个主要交易市场——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由于相互割裂且各具特点,所得到的收益率曲线具有一定的差异。为了分辨出更有效的收益率曲线,采用Granger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上证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国债6个月、1年期、3年期、5年期、7年期收益率时间序列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两个市场收益率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但是交易所市场收益率期限结构较为陡峭,而银行间市场收益率期限结构较平坦。交易所国债收益率时间序列与银行间国债收益率时间序列在期限较短时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但银行间收益率变化单向领先于交易所收益率变化更为显著。同时,通过方差分析发现,银行间收益率波动对交易所收益率波动的影响较大,这一点在期限较长的收益率曲线中表现尤其明显。
2012, 14(1):73-75.
摘要:对城市化背景下城区洪涝灾害触发的自然条件改变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1991年太湖流域的洪灾和2007年济南“718”洪灾等近年来发生的洪涝灾害和积水问题进行大量调查和分析,发现积水成灾的城市区域具有一些共性,多集中在低洼地区,这些地区是城市防洪的重点地区。在集中分析积水成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对策,工程措施方面主要包括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增加城市广场和绿地的占地面积、降低城市广场和绿地的地势、铺设楼顶蓄水池和地下蓄水池,非工程措施方面重点应放在做好城市的防洪规划,加强工程项目的防洪评价,进行洪涝灾害风险分析和洪灾风险区划,加强洪水预报预警工作,通过向城市居民普及洪涝灾害知识,提高防灾意识。
2012, 14(1):76-79.
摘要: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始终保持着与西方文学的对话,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与西方生态文化的关系即是如此。当代中国生态文学既直接受益于西方生态文化的启迪,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本土性,因而表现出不同文化交互杂处的共生状态。中国生态作家接受西方生态文化与文学作品启迪,也存在着误读,更多地体现的则是自身的精神特质,使作品呈现出广阔的可能性与多样性,二者之间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文化的许多根本性差异。
2012, 14(1):80-83.
摘要:《远方有个女儿国》以爱情为引、文化审判为主,讲述了现代文明与摩梭族文明在两个男女青年身上对撞与融合的故事。现代文明要求一种规范式伦理秩序,当这种秩序在革命政治理想的强势之下被主动地推行,以期实现社会价值体系的一致时,必然受到了“异域”文明的冲击、抵制与反抗。小说中摩梭女儿国的自由生活与自在生存实现了对这种秩序的消解,而政治理想乌托邦的破灭也恰恰证明了反乌托邦叙事下的“文明”图景。
2012, 14(1):84-88.
摘要:依循语用学研究的5个维度,即整体分布情况、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语种和语料来源,对2008—2010年间8种外语类核心期刊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示目前国内语用学研究呈现出学科融合多元化、研究方法实证化、语用研究本土化和语料来源多样化的多维指向的科学发展路径。与此同时,国内语用学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修正与完善。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