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16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家园

      2014, 16(1):1-5.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1.001

      摘要 (1327) HTML (0) PDF 795.03 K (15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真正的共产党人是有信仰的,这不是由于党员个人的原因,而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党虽然不是纯粹的信仰团体,但具有信仰的属性,它对自己的党员有信仰上的要求。共产党人的信仰即“共产主义信仰”或“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可称为“人民主义信仰”。这一信仰具有久远的历史,与人类历史相伴随,并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科学的共产主义信仰包括4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信念、自由而全面的人生追求。其中,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信念是这一信仰体系的两个焦点,这二者的结合即是共产主义信仰的精髓或灵魂。在当前的中国,在阐释共产主义信仰的内容时,应着重强调为人民服务根本信念的信仰意义。

    • 我国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研究

      2014, 16(1):6-13.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1.002

      摘要 (1389) HTML (0) PDF 863.54 K (1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价值多元化的当今时代,是否有科学而坚定的信仰关系到每个人能否安身立命。调研表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虽然是大学生信仰的主流,但认为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仅为四成,不过,事实上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达到七成,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知而不信和信而不知的情况共在。同时,也有四成的大学生存在着信仰的迷茫与缺失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缺乏信仰判断与选择能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主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缺乏应有的魅力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同时,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学科事实上的政策性歧视也是影响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学习成绩好坏、家庭经济状况好坏与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呈现正向关系。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远高于非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的理论创新、高校教育理念重视价值理性和避免工具理性恶性膨胀、社会主义实践在效率与公平两个维度都能够显现出与资本主义的相对比较优势,这些是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路径。

    • 共产主义:信仰世界中的价值体系的继承与超越

      2014, 16(1):14-19.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1.003

      摘要 (1410) HTML (0) PDF 816.55 K (1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共产主义信仰并没有否定传统信仰世界中的价值体系,而是在继承与批判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自我独特价值体系。在共产主义信仰体系中,它首先是以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为基础,以人类个体自我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其生命价值的永恒性来自于理论自身的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因此,对于信仰的继承性而言,在共产主义信仰的体系中,也同样存在信仰价值体系中社会人在现实社会中对其存在的感知与未来世界的价值向往。对于超越性而言,共产主义信仰的价值体系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现实的世界中对其自身理论进行价值批判与超越并不断完善。

    • 当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2014, 16(1):20-2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1.004

      摘要 (1311) HTML (0) PDF 797.26 K (1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尚的精神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面临着精神懈怠、理想信念动摇、精神推动力不足等问题。目前,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夯实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确保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得以持续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水平,激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并积极强化制度在精神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当前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重要路径和实现方法。

    • 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困境及其批判

      2014, 16(1):25-29.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1.005

      摘要 (1263) HTML (0) PDF 795.85 K (14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存在两个向度:一个指向人类的终极关怀,另一指向中国当下的现实关怀。实践中,民众更关注终极关怀的现实利好。这决定了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面临的困境:意识形态上,要理论自觉自信,同时要应对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责难;个体存在上要面对现代性问题。在历史逻辑中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在日常生活批判中葆有精神追求的超越性,是解决精神懈怠问题的重要途径。

    • 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理机制研究

      2014, 16(1):30-32.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1.006

      摘要 (1309) HTML (0) PDF 770.31 K (1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是否接受、认同并践行教学内容。接受心理机制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促进教育教学内化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倡导的思想原则、政治导向与道德规范,只有被大学生认知、接受,进而才能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和行为选择。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理机制研究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提高的重要环节,通过正确把握接受心理机制诸要素及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的影响,提高接受的效果及其满意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良好的效果提供借鉴。

    • 中国的环境抗争:一项文献研究

      2014, 16(1):33-43.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1.007

      摘要 (1324) HTML (0) PDF 907.22 K (1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境抗争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社会问题,并对社会结构产生着深刻影响。学术界有关环境抗争的研究议题,包括抗争困境论、政治机会结构论、文化与心理论、网络与策略论以及性别差异论等5个维度。虽然环境抗争研究呈现出较为快速的增加态势,但与当前的污染事件及其引发的抗争频率和态势相比,仍然不匹配。中国的环境抗争研究需要在4个方面予以加强:一是加强经验研究基础上的理论研究,二是对海洋污染事件中环境抗争的特殊性加强研究,三是加强环境抗争的比较研究,四是加强追踪研究,探索环境抗争的倒逼机制。鉴于涉及问题的深层次性,环境抗争研究需要由“多学科”向“跨学科”演进。

    • 组织公平、社会支持与农民工组织承诺研究

      2014, 16(1):44-47.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1.008

      摘要 (1257) HTML (0) PDF 804.91 K (1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12年农民工问卷调查,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路径分析技术探讨了组织公平、社会支持对农民工组织承诺的影响以及工作权能和组织信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①组织信任和工作权能对组织承诺有较好解释力,同时这两者受到组织员工间的互动(组织公平、社会支持)的显著影响;②组织公平与社会支持对组织承诺的影响,不仅有直接效果,更重要的是还通过工作权能、组织信任这两个中介来实现的间接效果。笔者指出,要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农民工组织承诺,研究中要加强对中介变量的分析以更好地挖掘变量间的因果机制。

    • 二元困境中的社区居委会角色分析——以NJ市D街道为例

      2014, 16(1):48-50.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1.009

      摘要 (1293) HTML (0) PDF 792.42 K (14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我国由单位制社会向社区制社会转型过程中,社区逐渐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心所在,因此,对社区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的现实要求和管理机制创新的历史要求。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管理体制的核心部门其在角色认同上还存在二元分离的张力倾向,即在传统角色定位和现代角色要求中间存在角色断裂,本研究基于“国家——社会”二元性研究视角,探讨当前社区建设中社区居委会的角色定位。从研究居委会的传统角色入手,通过对角色困惑的分析,对居委会的角色重构进行研究,以期对提升社区居委会的功能,完善城市基层治理提供裨益,以实现社区社会的良治。

    • 被征地农转居老年人口养老成本构成研究

      2014, 16(1):51-55.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1.010

      摘要 (1253) HTML (0) PDF 849.91 K (1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现农村人口新型城市化的关键目标和任务之一是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城市化。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养老需求和成本差异很大,而被征地农转居老年人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养老需求在被征地前后也发生显著变化;同时,需求是成本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养老需求催生了养老消费行为,进而产生了与之对应的养老成本,两者之间存在内生转换关系,这也导致了该类人群的养老成本构成存在差异。基于“需求——成本”间路径转换视角,分析养老需求对养老成本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按照四大类十三种不同路径进行转换分析,归纳分析了被征地农转居老年人口养老成本共包括五类显性成本、三类隐性成本和两类其他成本。

    • 虚拟水贸易影响水安全及粮食安全研究综述

      2014, 16(1):56-60.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1.011

      摘要 (1253) HTML (0) PDF 847.43 K (1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国内粮食主产区水安全趋于严峻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从气候变化影响水安全、粮食安全的研究文献出发,梳理了虚拟水贸易对农业水资源优化的战略意义,总结当前依据虚拟水贸易战略实现气候变化条件下区域水量平衡的社会水循环研究思潮。认为应明确将“虚拟水要素”纳入水平衡概念模型,进一步挖掘虚拟水贸易战略对冲气候变化风险的潜力,构建虚拟水贸易的实施政策,拓展保障地区水安全、粮食安全的非工程途径。 

    • 我国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机制研究综述

      2014, 16(1):61-65.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1.012

      摘要 (1187) HTML (0) PDF 797.84 K (1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投入主体、投入分担机制、投入管理机制和投入增长机制四个方面对目前我国有关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归类、总结和评述。从研究视角看,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区域差异化的视角展开,通过比较分析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从研究方法看,就实证研究的范畴而言,在财政投入方面,对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的农村水利财政分担比例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从研究内容看,目前有关农村水利建设投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分析和政策建议上,对于一些具体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支付系统创新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溢出研究——以江苏城市商业银行为例

      2014, 16(1):66-69.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1.013

      摘要 (1366) HTML (0) PDF 905.19 K (14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技术进步推动金融创新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江苏省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出了支付系统创新作为技术进步对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具有溢出效应的观点,然后其构建了溢出计量模型,并运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法(SYS-GMM)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基于这个结论对商业银行和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给出了建议。

    • 论我国环境法的实施困境及其出路——以阿马蒂亚·森的发展理论为视角

      2014, 16(1):70-7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1.014

      摘要 (1369) HTML (0) PDF 813.22 K (1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境法律实施难是我国当代环境法治面临的主要困境。地方政府GDP至上的发展观、环境行政中出现的“权力寻租”行为等是环境行政执法难的主因,公民守法精神的欠缺、政府部门有法不依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等则使我国环境守法状况不尽如人意。环境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环境问题须在发展过程中予以解决。阿马蒂亚·森的发展理论对解决我国环境法律实施难题极富启示意义。确立公民主体地位、拓展公民实质自由是走出我国环境法治困境的必由之路。

    • 负外部性视野下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

      2014, 16(1):75-79.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1.015

      摘要 (1336) HTML (0) PDF 795.82 K (1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负外部性,国家作为所有权人可以通过有效的约束机制引导开发利用者遵循科学规律,防止无序地、过度地开发利用,并保证自然资源之上所负载公共利益的实现,但是并不代表任何自然资源都宜设定为国有,设立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前提条件是公共性、稀缺性和利用过程中外部性影响很大或明显感知。黑龙江省相关立法规定的气候资源不具备稀缺性,同时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负外部性可以通过环境自身容量解决,无需设定国有,属于共用物。

    • 论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主体

      2014, 16(1):80-83.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1.016

      摘要 (1240) HTML (0) PDF 779.39 K (15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认识的混乱,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实践及制度完善。明确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正确认识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前提。抑损性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政府(流域生态补偿费的征收主体)和受益者(流域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增益性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政府(流域生态补偿的实施主体)和贡献者(为流域生态恢复与改善作出贡献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立法确立政府在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在流域生态补偿中的协调作用,满足受益者的流域资源开发利用需求,调动贡献者的流域生态保护积极性,建立以行政权为核心的良性互动的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体系,有助于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

    • 德沃金论合法性与正当性的整合

      2014, 16(1):84-88.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1.017

      摘要 (1331) HTML (0) PDF 796.44 K (1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现代世界,合法性与正当性呈现出冲突对立关系,“合法而不正当”成为一般接受的信条。然而,在把合法性作为政治道德一部分的看法之下,德沃金试图通过概念诠释来重新把握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关系。一方面,德沃金确证了以平等为圭臬的整全性作为合法性的价值,另一方面,他又把平等关怀和尊重作为政治正当性的支配性原则。以这些论述为基础,德沃金在合法性与正当性之间完成了价值整合。德沃金的这个价值整合方案为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答案,促进了关于此一主题的哲学反思。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