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6(2):1-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2.001
摘要:享乐主义大肆泛滥的现实表明,建立在人性异化基础上的财富崇拜并不能真正成为现代社会的信仰追求。解决人的异化及其所产生的问题,必须要有坚实的现实利益依托以及超越财富价值的理性精神。以往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理性并不能拯救社会的信仰危机,出路就在于在重建人类理性的现实基础上,完成从个人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转换。
2014, 16(2):5-8.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2.002
摘要:在各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中,主要有3个视角,即马克思主义视角、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和“普世价值”视角,有些表述是对这3个视角的“综合创新”。分歧原因主要是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我们要凝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其具体表述就应该能够明确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精神。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世界性、人类性和普世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3个倡导”是近些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对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4, 16(2):9-13.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2.003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具有人民性、崇高性、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以及民族性等鲜明特征。这些特征既是共产党人所共有的精神特点,又因中国社会主义进程而呈现出独特的内涵,是共性与个性、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又显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解。这些精神特征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在推动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的创新、推进党的执政水平的提升以及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精神引领和激励作用。
2014, 16(2):14-19.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2.004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和日常的理解中,存在着片面地强调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意义上的科学性的倾向,其实,马克思主义真理性认识的背后存在着伦理的动因,其理论的实践指向也以道德价值的实现为最终的依归。马克思主义不仅从事实的层面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而且还具有明确清醒的道德立场和价值判断,但与道德说教和乌托邦空想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将道德的理想、价值的诉求建立在科学认知的理性基础之上。因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意义上的科学性只有与存在论意义上的道义性相结合才不至于破坏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完全可以从事实与价值统一的角度得到整体性的理解。
2014, 16(2):20-25.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2.005
摘要:面对现代性的“解放悖论”,乌托邦理论在经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而消沉、甚至“死亡”之后,又重新引起西方现代乌托邦论者的极大兴趣。他们不仅为乌托邦思想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作广泛的论证,还从若干路径出发,要求在这个普遍物化和异化的时代复兴乌托邦的批判和超越精神。这种理论倾向既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意识形态批判转向的理论渊源有关,同时也是现代乌托邦论者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人本主义解读的结果,但是这些寻求“类”自由、正义的乌托邦路径,在其本质上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背离,因为脱离现实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所设想出的自由只是一种抽象的自由。
2014, 16(2):26-30.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2.006
摘要:水库移民社会风险既可能来源于移民社会的经济、金融、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生态、环境、资源等各个领域,也可能起源于自然与科学技术,具有不确定性、相对性以及可变性等属性。考察了水库移民社会风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从移民贫困的影响因素出发进行研究,建立了IRR模型和心理-社会-文化破坏理论模型;国内学者则在移民风险的类型、移民群体性事件、移民风险的应对3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水库移民的社会冲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权益保障、社会风险控制、社会风险管理5个方面的前沿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
2014, 16(2):31-36.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2.007
摘要:自然的过度资本化是生态失衡的重要原因。自然的客体化逻辑与资本的增殖化逻辑是自然过度资本化的两个内在逻辑。通过对云南一个“橡胶村”的田野调查,阐释自然资本化与生态失衡的关联与内在机理。双村由轮歇地农业、水田稻作农业等传统农业转型到橡胶种植,政策、市场、技术、文化是产业转型的条件。橡胶种植引起了生物多样性消失、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水资源减少等生态后果。必须反思自然的过度资本化,倡导生态理性。
2014, 16(2):37-4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2.008
摘要:20世纪后半期以来,法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具体包括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行为主义、现象学、冲突论与进化论、符号论、交换理论、文化和日常生活的解释学、博弈论和系统论等范式,尤其是20世纪末以来,现象学、常人方法论与符号论、戈夫曼拟剧理论、卢曼系统理论、批判主义、女性主义和全球化理论在法社会学研究与运用中的最新发展,对法社会学研究发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图对所有这些法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特点与运用做系统梳理与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一套总体原则、普遍要求与特殊性,从而为推动当代中国法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范式和探索科学的法社会学研究方法做出努力。
2014, 16(2):45-48.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2.009
摘要:通过对河东村农民偷盗铁矿石等行为的调查发现,农民“反行为”虽与逐利动机和厂民关系恶化不无关系,但其背后却潜藏着一套地方性的社会文化逻辑。尽管农民并未拒斥国家法,但其产权认知与法定产权存在一定矛盾,体现了农民生活世界中的“理法冲突”。因此,农民的“反行为”从形式法角度来看是违法的,在农民眼中却具有合理性。产权认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生活世界的特征,是促成“反行为”的重要社会诱因之一。因此,乡镇企业发展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应更加重视农民的社会认知因素。
2014, 16(2):49-5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2.010
摘要: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水资源安全问题已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虚拟水概念的提出为解决水资源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根据水资源安全的概念,结合虚拟水贸易的思想,在区域水资源安全,农产品虚拟水贸易与水资源安全关系,虚拟水贸易存在的局限性等角度对国内外水资源安全问题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基于虚拟水贸易视角的我国水资源安全机制。
2014, 16(2):55-61.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2.011
摘要:脆弱性理论研究表明,人水关系脆弱性由水资源敏感性和社会适应性两者耦合而成,随着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水循环控制作用越来越大,社会资源及社会适应能力在解决水短缺问题决策过程中重要性日益凸显。水资源社会化管理正是有效实现资源替代、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的管理模式。在社会水循环、水资源管理理论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社会化管理概念框架,以认知人水关系脆弱性为前提,实现良性社会水循环为目的,基于公平性、生态完整性及效率性三大准则,运用虚拟水战略、公众参与、水权水市场等手段缓解局地水资源短缺问题所实施的组织、评价和调控过程。最后以此概念框架为基准,简要阐述了水资源社会化管理体系。
2014, 16(2):61-66.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2.012
摘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织形式,但联盟在组建和运行过程中的失败率较高,究其根源,联盟合作伙伴选择不当是主要原因之一。基于国内外联盟合作伙伴选择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伙伴选择是联盟与合作伙伴的一个双向选择,且联盟合作伙伴选择也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命题。利用有效问卷数据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功能、合作伙伴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要求、政府政策3个方面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相关结论,提出从政策引导、联盟协调、主体和谐3个方面加强和优化联盟合作伙伴选择行为。
2014, 16(2):67-72.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2.013
摘要:根据金融市场中收益与风险相对应原则,债券的定价应体现相应的风险补偿。由于利率风险、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是债券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因此,对债券价格中所包含的即期利率、违约风险溢价以及流动性风险溢价进行了系统剖析,进而对基于这3种风险的债券定价模型进行评述,指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及存在的不足并从风险补偿角度提出债券定价的未来研究方向。
2014, 16(2):73-77.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2.014
摘要:江苏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3年学术年会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行政法治建设研究”为主题,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研究、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研究、城市交通与治理法治研究以及行政审判体制改革研究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与会代表集中讨论了立法、执法与司法环节中的法律保障,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法律规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苏经验等问题。会议还以集体土地征收为切入点,集中讨论了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相关问题。在行政审判体制改革方面,是否应当设立行政法院是与会代表讨论的焦点问题。此外,代表们对行政诉讼中的具体制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次年会还关注了道路收费、交通违法处理与出租车运营许可等城市交通治理上的热点问题。
2014, 16(2):78-82.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2.015
摘要:环境保证金制度是我国各地为了加强环境法的实施效果而推出的创新性政策手段,但大多涉嫌违反法律保留原则与比例原则。为此,应当通过立法尤其是通过修订《环境保护法》将保证金正式确立为环境保护的一项新型制度。在保证金制度设计上要兼顾公益与私益、行政目的与行政手段之间的平衡,建立包括保证金在内的多元化的环境行政的担保方式。
2014, 16(2):83-89.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2.016
摘要:在祛魅化的现代社会,以道德、哲学和宗教等整全论作为法律合法性基石的传统论证范式,已经不再可能。按照对合法性受众和客体两个要素重视强度的不同,现代法律合法性理论的研究视角可以理想类型化为3种:程序性共识、形式性有效以及接受的实效。虽然这3种视角的展开,推进了法律合法性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它们仅仅抓住合法性的某一特定面向,所以研究合法性的单一视角有失偏颇。在整体性视角下,现代法律的合法性毋宁是以形式有效为核心构造、以接受实效为检验标准和以程序共识为防御机制的综合体,同时这3者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