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6(3):1-5.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01
摘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中,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国家观的存在论基础。存在来自于存在本身,思维源于感性存在;故以感性存在说明思维,用现实的感性存在的个人解释政治国家和精神,理解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马克思后来在“导言”中不仅坚持了这一存在论和方法论立场,而且通过自己的革命实践意识到,要把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结合起来,变革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关系。总体而言,马克思此时还在感性经验的现实层面批判黑格尔国家观,还未到达哲学反思的现实层面,因此未能深入领会黑格尔将国家视为国家理念自我实现之深刻的现实内涵。而无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的成功还是缺陷,都构成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阶梯与内在动力。
2014, 16(3):1-5.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01
摘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中,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国家观的存在论基础。存在来自于存在本身,思维源于感性存在;故以感性存在说明思维,用现实的感性存在的个人解释政治国家和精神,理解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马克思后来在“导言”中不仅坚持了这一存在论和方法论立场,而且通过自己的革命实践意识到,要把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结合起来,变革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关系。总体而言,马克思此时还在感性经验的现实层面批判黑格尔国家观,还未到达哲学反思的现实层面,因此未能深入领会黑格尔将国家视为国家理念自我实现之深刻的现实内涵。而无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的成功还是缺陷,都构成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阶梯与内在动力。
2014, 16(3):6-10.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02
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本,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在此对费尔巴哈的思想即直观唯物主义进行了一次总的清算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廓清了自己的理论平台。实践、社会关系与革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践是社会关系为主线的革命的实践;社会关系是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的社会关系;革命是立足于实践视阈下的社会关系的变革或革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一步步告别经验主义而拥有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一个标识性文本。
2014, 16(3):6-10.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02
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本,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在此对费尔巴哈的思想即直观唯物主义进行了一次总的清算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廓清了自己的理论平台。实践、社会关系与革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践是社会关系为主线的革命的实践;社会关系是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的社会关系;革命是立足于实践视阈下的社会关系的变革或革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一步步告别经验主义而拥有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一个标识性文本。
2014, 16(3):11-1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03
摘要:马克思主义本源上具有时代化特性,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俱来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内涵所决定的。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首先是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准确判断“国情”和“世情”,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有机结合起来。
2014, 16(3):11-1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03
摘要:马克思主义本源上具有时代化特性,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俱来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内涵所决定的。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首先是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准确判断“国情”和“世情”,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有机结合起来。
2014, 16(3):15-19.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04
摘要:闲暇生活是人的生命表现的重要构成。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出发,将闲暇生活理解为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彰显出闲暇生活鲜明的生产性、发展性、社会性特征。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相伴随的是闲暇生活的普遍异化:工人阶级丧失了一切,维持着有产阶级的享乐生活。实现未来社会美好闲暇生活,需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共同富裕和普遍有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能力,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014, 16(3):15-19.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04
摘要:闲暇生活是人的生命表现的重要构成。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出发,将闲暇生活理解为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彰显出闲暇生活鲜明的生产性、发展性、社会性特征。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相伴随的是闲暇生活的普遍异化:工人阶级丧失了一切,维持着有产阶级的享乐生活。实现未来社会美好闲暇生活,需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共同富裕和普遍有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能力,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014, 16(3):20-2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05
摘要:共识是道德之为道德的基本前提,是道德合法性的终极依据,因此,道德天然是“共识的道德”。“道德的共识”之所以成为当今社会的现代性焦虑,是因为将社会的“道德”困境误读为“道德共识”困境,将道德共识的“改组”简单理解为道德共识的“分化”。缓解道德共识的焦虑,必须达成道德共识的共识,即通过道德妥协以实现不同质态的道德共识之共存,承认有限共识以实现道德共识的最大化。
2014, 16(3):20-2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05
摘要:共识是道德之为道德的基本前提,是道德合法性的终极依据,因此,道德天然是“共识的道德”。“道德的共识”之所以成为当今社会的现代性焦虑,是因为将社会的“道德”困境误读为“道德共识”困境,将道德共识的“改组”简单理解为道德共识的“分化”。缓解道德共识的焦虑,必须达成道德共识的共识,即通过道德妥协以实现不同质态的道德共识之共存,承认有限共识以实现道德共识的最大化。
2014, 16(3):25-30.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06
摘要:“道德共识”困境是全球化过程中道德领域的“多”对“一”的消解。现代性是引发全球化时代“道德共识”困境的内在诱因,而全球化时代出现的个体权利的膨胀、价值观多元化思潮、文化相对主义以及大众文化构成了“道德共识”困境的外在助因。“道德共识”困境往往表现为3种形式:道德个人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在全球化时代,“道德共识”困境的存在直接关乎着道德主体的道德选择、道德生活的范导以及道德教育的路径依赖。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内含复杂战略图谋、利益立场、需要主体能动参与并进行话语争夺和“共识构建”的开放结构。“道德共识”困境消解与“道德共识”构建是同构的。全球化时代破解“道德共识”困境,应秉持“平等主体的对话”和“辨证互动中的矫正”两个基本理念。
2014, 16(3):25-30.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06
摘要:“道德共识”困境是全球化过程中道德领域的“多”对“一”的消解。现代性是引发全球化时代“道德共识”困境的内在诱因,而全球化时代出现的个体权利的膨胀、价值观多元化思潮、文化相对主义以及大众文化构成了“道德共识”困境的外在助因。“道德共识”困境往往表现为3种形式:道德个人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在全球化时代,“道德共识”困境的存在直接关乎着道德主体的道德选择、道德生活的范导以及道德教育的路径依赖。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内含复杂战略图谋、利益立场、需要主体能动参与并进行话语争夺和“共识构建”的开放结构。“道德共识”困境消解与“道德共识”构建是同构的。全球化时代破解“道德共识”困境,应秉持“平等主体的对话”和“辨证互动中的矫正”两个基本理念。
2014, 16(3):31-36.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07
摘要:“道德认同”问题内生于主体道德意识的自我觉醒,反映的是道德意识内部以及道德意识之间的深层矛盾,而这些矛盾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激烈并使个体道德意识陷入困境:道德自我认同的内在纠葛、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的紧张以及道德自我与伦理实体的背离。如何应对此困境,传统伦理思维和现代道德建构都将为我们的思考提供方向。
2014, 16(3):31-36.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07
摘要:“道德认同”问题内生于主体道德意识的自我觉醒,反映的是道德意识内部以及道德意识之间的深层矛盾,而这些矛盾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激烈并使个体道德意识陷入困境:道德自我认同的内在纠葛、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的紧张以及道德自我与伦理实体的背离。如何应对此困境,传统伦理思维和现代道德建构都将为我们的思考提供方向。
2014, 16(3):37-41.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08
摘要:近年来国内一系列社会现象或事件引起的广泛道德争议,凸显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价值冲突及其认同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道德失范、道德冷漠等道德困境。重建道德价值认同、走出道德困境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强制性地划清个体情感、意义价值与社会规范价值的边界,建立规范价值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形成社会规范性价值共识,为个体生活提供公正的社会秩序;二是个体保持清醒的价值理性,依靠文化自觉,为自我的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提供精神支撑。
2014, 16(3):37-41.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08
摘要:近年来国内一系列社会现象或事件引起的广泛道德争议,凸显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价值冲突及其认同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道德失范、道德冷漠等道德困境。重建道德价值认同、走出道德困境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强制性地划清个体情感、意义价值与社会规范价值的边界,建立规范价值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形成社会规范性价值共识,为个体生活提供公正的社会秩序;二是个体保持清醒的价值理性,依靠文化自觉,为自我的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提供精神支撑。
2014, 16(3):42-48.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09
摘要:近年来流域性洪水灾害呈现常态化发展趋势,现行的防汛组织体系已经无法适应越来越复杂的洪灾应急管理的要求,符合我国洪灾应急管理现实需求的管理体制只能是将科层制与合作制相结合。由此,提出“科层-合作”制的洪灾应急管理思想,并结合CMSS模式,构建“科层-合作”制下的洪灾应急管理组织框架,分析演化机制。在此基础上以淮河流域为例,构建“科层-合作”制的淮河流域洪灾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并与现行的淮河流域科层制防汛结构体系对比,得出前者更适应洪灾应急环境变化,从而使洪灾应急更有效的结论。
2014, 16(3):42-48.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09
摘要:近年来流域性洪水灾害呈现常态化发展趋势,现行的防汛组织体系已经无法适应越来越复杂的洪灾应急管理的要求,符合我国洪灾应急管理现实需求的管理体制只能是将科层制与合作制相结合。由此,提出“科层-合作”制的洪灾应急管理思想,并结合CMSS模式,构建“科层-合作”制下的洪灾应急管理组织框架,分析演化机制。在此基础上以淮河流域为例,构建“科层-合作”制的淮河流域洪灾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并与现行的淮河流域科层制防汛结构体系对比,得出前者更适应洪灾应急环境变化,从而使洪灾应急更有效的结论。
2014, 16(3):49-5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10
摘要:利用省际面板数据,从全国及区域层面研究新增水利投资、各类型水利设施在抗击农业旱灾、水灾中的效果。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看,新增水利投资能有效降低旱灾成灾率、水灾成灾率,但水利投资抗旱效果比抗击水灾效果好。水库能有效抗旱,但加重了水灾成灾率,水闸抗旱效果明显。从区域层面看,东、中、西部地区水利投资抗旱效果都较明显,而水利投资抗御水灾效果东部地区最明显。机井在中部地区对抗旱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东部、西部地区机井数量却与旱灾成灾率正相关。水闸抗御水灾的作用在中部地区显著。中部地区堤防长度与水灾成灾率正相关,西部地区机电排灌站装机容量与旱灾成灾率正相关。东部地区机电排灌站装机容量与水灾成灾率负相关,而在中部地区两者正相关。
2014, 16(3):49-5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10
摘要:利用省际面板数据,从全国及区域层面研究新增水利投资、各类型水利设施在抗击农业旱灾、水灾中的效果。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看,新增水利投资能有效降低旱灾成灾率、水灾成灾率,但水利投资抗旱效果比抗击水灾效果好。水库能有效抗旱,但加重了水灾成灾率,水闸抗旱效果明显。从区域层面看,东、中、西部地区水利投资抗旱效果都较明显,而水利投资抗御水灾效果东部地区最明显。机井在中部地区对抗旱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东部、西部地区机井数量却与旱灾成灾率正相关。水闸抗御水灾的作用在中部地区显著。中部地区堤防长度与水灾成灾率正相关,西部地区机电排灌站装机容量与旱灾成灾率正相关。东部地区机电排灌站装机容量与水灾成灾率负相关,而在中部地区两者正相关。
2014, 16(3):55-62.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11
摘要:在江苏产业结构演化及金融生态形成过程中,民间金融体系逐渐形成且日趋复杂,作为正规金融的补充,其在推进江苏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内部复杂的运行机制所产生的风险也已对实体经济的稳健运行构成潜在威胁。笔者在对民间金融的内涵与外延进行辨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江苏民间金融发展现状的分析,阐明了江苏民间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进而对江苏民间金融风险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研剖。由此提出,当前应逐步规范江苏民间金融体系,构建江苏民间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并健全风险救助机制,以促进江苏民间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民间金融支持经济增长效率。
2014, 16(3):55-62.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11
摘要:在江苏产业结构演化及金融生态形成过程中,民间金融体系逐渐形成且日趋复杂,作为正规金融的补充,其在推进江苏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内部复杂的运行机制所产生的风险也已对实体经济的稳健运行构成潜在威胁。笔者在对民间金融的内涵与外延进行辨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江苏民间金融发展现状的分析,阐明了江苏民间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进而对江苏民间金融风险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研剖。由此提出,当前应逐步规范江苏民间金融体系,构建江苏民间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并健全风险救助机制,以促进江苏民间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民间金融支持经济增长效率。
2014, 16(3):63-67.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12
摘要:从新价格理论、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动态博弈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视角诠释非公益性农地进入建设市场的价格理论逻辑,并深入剖析农地入市定价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从“土地财政”困局破解、农地市场价值测算的补位、城乡土地交易市场的完善、土地税收制度的调控、入市的阳光工程建设等维度探讨市场化的实现路径。
2014, 16(3):63-67.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12
摘要:从新价格理论、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动态博弈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视角诠释非公益性农地进入建设市场的价格理论逻辑,并深入剖析农地入市定价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从“土地财政”困局破解、农地市场价值测算的补位、城乡土地交易市场的完善、土地税收制度的调控、入市的阳光工程建设等维度探讨市场化的实现路径。
2014, 16(3):68-73.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13
摘要:近年来,我国理论界与实务部门普遍认识到对金融领域消费者进行特殊保护的重要性,但鲜有人论及金融消费者这一概念存在的必要性。对金融领域消费者的权益进行保护是确立金融消费者概念的最大动因。不过,通过对现有消费者保护领域的法律及金融领域的法律的整合、修改,即可达到保护金融领域消费者的目的,因而无须设立金融消费者概念。事实上,因金融消费者存在内涵上的局限性,并不利于对金融领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金融机构的交易相对人的统一保护。因此,应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确立为一种法律理念,而无须为此专设一个概念。
2014, 16(3):68-73.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13
摘要:近年来,我国理论界与实务部门普遍认识到对金融领域消费者进行特殊保护的重要性,但鲜有人论及金融消费者这一概念存在的必要性。对金融领域消费者的权益进行保护是确立金融消费者概念的最大动因。不过,通过对现有消费者保护领域的法律及金融领域的法律的整合、修改,即可达到保护金融领域消费者的目的,因而无须设立金融消费者概念。事实上,因金融消费者存在内涵上的局限性,并不利于对金融领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金融机构的交易相对人的统一保护。因此,应将金融消费者保护确立为一种法律理念,而无须为此专设一个概念。
2014, 16(3):74-78.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14
摘要:专利资助政策是近年来中国专利申请量高歌猛进的重要推力,在我国专利申请繁荣的背后,专利维持时间较短、转化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这与专利资助政策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系。专利制度以市场为运行基础,专利制度下的发明活动实属市场行为,专利申请费等作为发明人获得专利权保护的代价之一,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促使发明人理性对待专利,防止专利申请目的异化。然而,当前实施的专利资助政策从总体上看削弱了专利制度运行的市场基础,政府应当改变过度干预的行政理念。应调整以专利资助为代表的公共政策,将发明市场的正常活动,创新资源的配置,交由市场决定,政府的工作重心在于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强化专利审查力度、惩戒非正常申请、构建创新市场不可或缺的各种要素、运行条件以及市场环境。
2014, 16(3):74-78.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14
摘要:专利资助政策是近年来中国专利申请量高歌猛进的重要推力,在我国专利申请繁荣的背后,专利维持时间较短、转化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这与专利资助政策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系。专利制度以市场为运行基础,专利制度下的发明活动实属市场行为,专利申请费等作为发明人获得专利权保护的代价之一,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促使发明人理性对待专利,防止专利申请目的异化。然而,当前实施的专利资助政策从总体上看削弱了专利制度运行的市场基础,政府应当改变过度干预的行政理念。应调整以专利资助为代表的公共政策,将发明市场的正常活动,创新资源的配置,交由市场决定,政府的工作重心在于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强化专利审查力度、惩戒非正常申请、构建创新市场不可或缺的各种要素、运行条件以及市场环境。
2014, 16(3):79-83.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15
摘要:自然资源具有经济属性和生态属性以及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分别是我国自然资源行政许可的客观基础和制度前提。针对自然资源的不同属性以及同一属性内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进行的行政许可在法律本质上是不相同的,进而具有不同的法律后果。明晰不同类型之自然资源行政许可的法律本质不仅可以有效保障自然资源行政许可的科学实施,而且可以明确被许可人是否因许可而获得相应的权利,从而厘清自然资源行政许可中各利益相关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2014, 16(3):79-83.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15
摘要:自然资源具有经济属性和生态属性以及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分别是我国自然资源行政许可的客观基础和制度前提。针对自然资源的不同属性以及同一属性内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进行的行政许可在法律本质上是不相同的,进而具有不同的法律后果。明晰不同类型之自然资源行政许可的法律本质不仅可以有效保障自然资源行政许可的科学实施,而且可以明确被许可人是否因许可而获得相应的权利,从而厘清自然资源行政许可中各利益相关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2014, 16(3):84-89.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16
摘要:精神障碍者的拒绝治疗权是弱者人权保障与自我决定权在《精神卫生法》中的贯彻,是精神卫生立法的核心问题之一。其兼具必要性和复杂性,因而在理论与实践中经常遭到曲解,如视精神科医生的医学判断为法律判决、将强制住院等同于拒绝治疗权的丧失、将限制拒绝治疗权适用的紧急情形扩大为一般性危险。由此导致对精神障碍者拒绝治疗权的否定和对人类尊严的蔑视,形成了贬低人格的家长主义。因此,学界需要对认识误区进行深度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完善我国的精神卫生立法提供建议。
2014, 16(3):84-89.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4.03.016
摘要:精神障碍者的拒绝治疗权是弱者人权保障与自我决定权在《精神卫生法》中的贯彻,是精神卫生立法的核心问题之一。其兼具必要性和复杂性,因而在理论与实践中经常遭到曲解,如视精神科医生的医学判断为法律判决、将强制住院等同于拒绝治疗权的丧失、将限制拒绝治疗权适用的紧急情形扩大为一般性危险。由此导致对精神障碍者拒绝治疗权的否定和对人类尊严的蔑视,形成了贬低人格的家长主义。因此,学界需要对认识误区进行深度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完善我国的精神卫生立法提供建议。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