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7(2):1-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2.001
摘要: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冶下,增长驱动力、劳动力禀赋、产业结构、技术选择、资源环境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需要构筑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以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作为经济增长的实现路径,以收入分配结构优化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
2015, 17(2):5-11.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2.002
摘要: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势渗透和国内价值多元冲突等“内忧外患冶,是我们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时所必须置入的重要背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认识的深化发展,为整合多样化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和建构社会主义价值秩序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是对国内意识形态“西化冶倾向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积极应对。它的创新表现在:实现了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扩容,体现了其开放性;增添了共通的情感性因素和人类共性话语,增强了其感染力,扩大了其群众基础;分层要求使其更具操作性和对象化。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升华为信仰,提高认识、增强认同是前提,落小落细落实是关键。
2015, 17(2):12-17.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2.003
摘要: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培育秉承以人为本、交往实践的理论原则,力图构建集内容、目标、方式、制度为一体的“跟进式冶培养模式,即跟进内容,围绕青年,确保网络虚拟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导可学;跟进目标,服务青年,确保网络虚拟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转可用;跟进方式,亲近青年,确保网络虚拟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听可感;跟进制度,保障青年,确保网络虚拟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敬可管。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青年的精神支柱、价值追求及理想信念。
2015, 17(2):18-22.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2.004
摘要:从形成过程和基本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一性,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决定其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继承性与民族性、人本性与大众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等基本属性。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基于其基本属性,坚持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与开放性原则,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实效,实现教育目标。
2015, 17(2):23-27.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2.005
摘要: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精神支柱,是引导人前进的精神动力。张闻天在长期的理论与实践中,十分关注青年群众的成长与培养。围绕对青年理想信念的引导与教育,张闻天形成了对青年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以及如何实现它的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阐述了一系列有关青年理想信念的观点。重温这一思想,对于认识青年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以及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年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实现“中国梦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15, 17(2):28-32.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2.006
摘要: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阐述现实个体及人格的生成进路,立足于人的种种具体规定,认为人格是人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以及自为存在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体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憧憬了人格理想状态———理想人格,认为理想人格是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人的存在方式及价值追求,要真正实现理想人格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大力发展生产力、实施教育。马克思人格思想尤其是理想人格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方针、政策的制定,对中国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
2015, 17(2):33-39.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2.007
摘要:西方移民融合理论旨在对移民融入迁入地社会的过程进行类型化和因果解释。帕克和戈登的经典融合理论开创了移民融合研究的历史篇章,而线性融合理论、曲线融合理论、区隔融合理论、多元文化理论以及生态分析等则是对经典融合理论的批判性发展。这些移民理论经历了从融合结果的“必然性冶向“相对性冶、从融合轨迹的“直线性冶向“曲线性冶、从融合模式的“完全性冶向“选择性冶、从融合方向的“唯一性冶向“多元性冶的转变。新近的移民融合理论则聚焦于融合结果的异质性及其因果解释。未来移民融合理论将会是建立在融合异质性研究基础上的理论重新整合、阐释和发展。
2015, 17(2):40-47.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2.008
摘要:能源关系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前景,然而当前国内社会学界却在与能源相关的学术研究、现实对策方面均存在着失声的状况。但是,国外社会学中却已经形成了与此相关的大量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将这些研究分为能源与社会类型、能源问题的社会生产机制、能源消费、能源供给4 个方面,由此回顾了国外与能源问题相关的社会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展望了将来国内关于能源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值得关注的领域与问题。
2015, 17(2):48-52.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2.009
摘要: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负效应日益凸显,致使民众对社会福利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在不断建立健全,各种社会福利项目应运而生,呈现蓬勃发展的情势。然而,纵观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历程,由于福利体制、政策、主体等方面的局限,传统的政府大包大揽的福利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民众的生活需要。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福利建设经验,并从中反思我国福利建设中政府角色、项目运行等问题,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事业体系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2015, 17(2):53-58.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2.010
摘要:2014 年,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国家公祭日冶,以国家之名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勾连社会记忆,凝结国家认同。国家公祭是延续社会记忆与凝结国家认同的有效载体,国家公祭体现国家认同的集体观念本质、映射着社会记忆的客观性效应。社会记忆是连接国家公祭与国家认同的价值桥梁,通过国家创伤的集体唤醒、历史在场的符号表征、对当下现实感和合法性的强化,国家公祭书写社会记忆。国家认同是社会记忆与国家公祭的根本归依,通过制造社会共识、祭典仪式展演、辐射话语力量,社会记忆有力地凝聚国家认同。国家公祭、社会记忆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三位一体才是当前社会凝聚多元文化共识的理性抉择与长远之计。
2015, 17(2):59-6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2.011
摘要:国际河流的合作开发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国际河流水资源的跨界特征和共享特征使得国际河流的合作开发必须始终面对利益的多元化和治理的整体性之间的矛盾。流域治理理论因关注跨界问题而经常被运用于国际河流水资源合作问题的研究,两个领域的交叉研究可以从3 个方面梳理并分析其中的研究进展,即:流域治理理论在国际河流合作开发中的适用性、流域治理理论视角的国际河流合作治理主体分析、流域治理理论视角的国际河流合作政策与机制研究。这3 个方面的分析与评述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流域治理理论与国际河流合作开发的研究交叉特征及发展方向。
2015, 17(2):65-68.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2.012
摘要:额尔齐斯河水资源开发对我国新疆地区用水安全及工农业发展具有战略性作用,然而作为跨界河流,中国与其下游哈萨克斯坦在很多利益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两国的合作开发面临很大挑战。通过对额尔齐斯河流域目前相关合作现状的研究以及水资源合作开发利用主体及其诉求的分析,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额尔齐斯河流域水资源合作开发的利益协调机制理论模型。
2015, 17(2):69-71.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2.013
摘要:在分析我国实施合同水资源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基础上,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构建合同水资源管理模式,促进我国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建议通过市场化和政府支持、水资源费支持、示范和认定、强化科技和计量工作等多种途径,促进合同水资源管理的发展,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水环境污染治理等问题。
2015, 17(2):72-76.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2.014
摘要:北京市严重缺水,地下水超量开采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为解决水短缺问题,构建北京市水资源一般均衡模型,比较研究北京市供水与用水政策对当地经济及水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水北调工程调水有利于北京市经济发展;地下水保护政策有利于当地的水生态环境,但单独实施将对经济造成负向冲击;水价政策实施能够促使生产部门和居民节约用水,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小;调控政策组合将在北京市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15, 17(2):77-82.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2.015
摘要:国债收益率波动对于一国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乃至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2002-2014 年中美国债市场数据为样本,从国债收益率曲线、收益率波动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中美国债收益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形态并不一致,中美国债收益率波动也具有各自特征;中美国债收益率对于美元指数变化的反应并不相同,当美元升值时,中美国债收益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趋同性,而当美元贬值时,中美国债收益率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背离;中美国债收益率对于物价指数变动的反应相同,均与各自国内物价指数间呈现正向关系。基于此,论文从丰富国债交易品种、完善交易机制、发挥国债市场资金价格功能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2015, 17(2):83-88.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2.016
摘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评价高校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要依据,其评价体系与方法亟待完善。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以100 余所“211冶及省部共建的高校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研究对象在2009 年至2013 年的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模型的分析能兼顾主观和客观因素,对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有效性和科学性。另外,针对目前科技发展存在校际和地区间不平衡问题,提出在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应引入质量因子等新指标,建议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应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采用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