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17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习近平理想信念论述的历史梳理与理论阐释

      2015, 17(3):1-8.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3.001

      摘要 (1674) HTML (0) PDF 1.10 M (2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理想信念有诸多论述,其中以习近平的论述为最多,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十七大后的5年中,习近平作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结合自己分管的工作,在多种场合对理想信念问题做了论述。 十八大后的两年多来,他作为党的总书记又进一步从党和国家的全局高度对理想信念问题做了全面阐述。纵观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的论述,主要内容包括4个方面:关于理想信念的内容和标准、关于理念信念的地位和作用、关于理想信念的挑战与问题、关于理想信念的建设与教育。

    •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体系、理论创新与现实践履

      2015, 17(3):9-13.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3.002

      摘要 (1859) HTML (0) PDF 891.90 K (2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解析了生态兴衰与文明变迁的关系、揭示了生态环境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质,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价值取向,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思路、切入点、制度后盾、系统合作等实践问题。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了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与部署、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密切注重系统合作。

    • 习近平党建思想内涵缕析

      2015, 17(3):14-18.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3.003

      摘要 (1671) HTML (0) PDF 897.44 K (1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党建思想:在思想建设方面,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用中国特色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在组织建设方面,强调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基层党组织建设,领导干部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重视党员发展和管理;在作风建设方面,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牢记“两个务必”,坚决反对“四风”;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指出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求严格遵守党章,“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这些思想为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 马克思恩格斯的利益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5, 17(3):19-22.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3.004

      摘要 (1544) HTML (0) PDF 876.75 K (2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益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其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物质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利益范畴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等一系列利益观点。 在一个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应该沿着马克思恩格斯利益思想的思路,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深化马克思恩格斯的利益思想,重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利益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供求关系视角下马克思就业思想进路及启示

      2015, 17(3):23-27.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3.005

      摘要 (1762) HTML (0) PDF 886.98 K (1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克思就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的就业思想,以供求关系为视角,将资本积累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作为研究原点,展示“资本积累—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相对过剩人口—供给过剩”;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产业结构—劳动分工—就业需求”两大影响就业的思想向度,诠释马克思关于“失业与岗位空缺”的结构性失业论述,解读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特别是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构性问题。 在马克思就业思想与我国就业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以协同合作为引领的供给新机制,以产业升级为核心的需求新机制,以深化改革为要求的三螺旋式供求匹配新机制,对解决当前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进行有益探索。

    • 从抗争到共建:环境抗争的演变逻辑

      2015, 17(3):28-32.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3.006

      摘要 (1520) HTML (0) PDF 892.70 K (1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面对环境侵害,J 省 N 市高路社区农民的环境抗争经历了从个体抗争到群体抗争再到社企共建的过程。 在抗争过程中,农民运用理性的抗争逻辑在与 H 钢的博弈过程中,体现了个体理性抗争(找 H 钢理论)— — —诉求得不到回应、污染加剧—群体抗争— — —经济补偿后矛盾暂缓— — —污染危机生存,抗争升级— — —社企共建的行动策略演变;同时,从 H 钢的回应策略中可以看出,作为企业,H 钢表现出了经济理性人的一面,在不涉及企业正常经济生产的阶段,对农民抗争视而不见;到农民群体抗战阶段,则采取与农民代表谈判的策略;再到与社区共同建设,发展农民能力,避免直接与农民发生冲突。 不同阶段,H 钢采取了成本最小、利益最大化的博弈策略。

    • 国家介入背景下的底层环境抗争研究

      2015, 17(3):33-38.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3.007

      摘要 (1797) HTML (0) PDF 961.18 K (1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底层的环境抗争中,国家介入表现为积极介入、消极介入与消解性介入三种类型,不同的介入类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作为“中国海洋污染索赔第一案”,“塔斯曼海”轮溢油事件开创了维护国家海洋生态权益的先例。 在此次事件中,国家的积极介入是底层环境抗争成功的关键。虽然国家介入的主旨在于保护海洋环境,但它为底层环境抗争提供了有效的制度渠道和专业技术支持,提高了抗争维权的组织化程度,并为判决结果的执行提供了机制保障。 而从整体上看,国家介入具有选择性,导致底层社会权益维护的制度保障不足。 只有建立健全制度化介入机制,才能有效维护底层群体权益,进而促进社会良性运行。

    • 权变式反向运动:社会转型期农民环境抗争的社会学阐释— — —Q 村个案研究

      2015, 17(3):39-4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3.008

      摘要 (1591) HTML (0) PDF 1.20 M (1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社会转型期草根农民的环境抗争动因,讨论草根群体、环保 NGO、媒体、中央政府等应对污染所兴起的环境保护“反向运动”,探讨了中国农民环境抗争的本土经验。 研究发现,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结构、经济体制、价值观念的变迁以及企业的理性困惑所造成的“政经一体化”引发了农民的环境抗争;农民环境抗争的胜利与“反向运动”主体间的互动密切相关;与西方大规模环境运动不同,城郊村落农民环境抗争在依法抗争、理性维权、依势抗争等抗争类型间根据情境切换,呈现出权变的特点。

    • 社会网络与集体行动研究综述

      2015, 17(3):45-51.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3.009

      摘要 (1701) HTML (0) PDF 1.21 M (2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社会网络在我国的集体行动动员和参与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梳理和分析国内外 40 多年来有关“社会网络与集体行动”的研究现状,重点关注“社会网络与集体行动是如何发生联系的”、“社会网络是否有助于集体行动的参与”、“其背后的动力机制究竟怎样”等问题,从而展现该领域不断深化的理论成果。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创新研究方法、加快本土化进程。

    • 异类保险产品创新的负面效应

      2015, 17(3):52-57.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3.010

      摘要 (1467) HTML (0) PDF 936.63 K (15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保险产品创新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异类产品,其在促进保险业发展的同时,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 基于认知偏差理论,构建决策函数模型对该类保险产品创新的影响进行分阶段解析。 结果发现,从中长期来看,异类保险产品会动摇保险产品的本质职能,并使得保险在消费者心中形象受损。 借助调查所得数据对此进行检验,表明普通大众存在比较明显的认知偏差,对异类保险产品的印象容易产生扭曲。 因此保险公司在异类产品的创新上应持审慎的态度。 同时,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对异类保险产品的创新予以正确引导。

    • 国际资本外逃影响因素解析— — —来自中国 1986—2013 年的经验证据

      2015, 17(3):58-6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3.011

      摘要 (1616) HTML (0) PDF 946.86 K (1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于新兴经济市场而言,由于众多诱发因素的存在,国际资本可能在短时间内集中外逃,由此引发国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 为此,本文通过对影响国际资本外逃因素的分析,构建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检验国际资本外逃规模对影响因素变动的敏感性。 基于我国 1986—2013 年相关数据对资本外逃规模进行测算进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资本外逃规模与外国直接投资、人民币币值变动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而与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性、银行及贸易信贷规模之间存在负向关系;其中,除外国直接投资以外的三个变量对资本外逃规模的影响均存在滞后效应。 由此,提出防范国际资本集中外逃,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政策建议。

    • 产业聚集与税收竞争— — —来自中国的证据

      2015, 17(3):65-71.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3.012

      摘要 (2082) HTML (0) PDF 1.88 M (1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 1999—2013 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聚集对地区税收竞争的影响。 典型化事实表明产业聚集与地区税收负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 空间计量结果及其稳健性检验显示,在控制了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出负担、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条件下,产业聚集正向影响地区税收负担,即产业聚集程度高的地区可以增加其税收负担,从而在税收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提高产业聚集水平是提高区域税收进而改善公共福利的有效措施。

    • 我国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研究

      2015, 17(3):72-78.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3.013

      摘要 (1443) HTML (0) PDF 1.71 M (1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 运用因子分析法筛选指标构建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 3 个因子 6 个指标。 采用突变级数法编制 31 个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数,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各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基本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空间上,重庆、北京、上海等 6 省域水资源综合用水效率最高;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 20 省域次之;宁夏、西藏、四川、黑龙江、新疆 5 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各因子指数值表 明:农业用水效率较高,工业用水效率次之,生活生态用水效率最低。

    • 偷排者不明情形下偷排所致损害的侵权法救济

      2015, 17(3):79-83.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3.014

      摘要 (1548) HTML (0) PDF 885.54 K (1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某些情形下的企业偷排致人损害与抛掷物致人损害属于外观迥异但内在结构却完全相同的两类侵权行为。 针对该特定情形下的企业偷排致人损害行为,应参照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制度建立偷排致人损害责任制度,即当企业偷排致他人损害,无法查明具体的偷排者,却可以确定可能的偷排者范围时,由可能的偷排者对受害人承担补偿责任。

    • 美国环境保护地役权制度探析

      2015, 17(3):84-88.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3.015

      摘要 (1911) HTML (0) PDF 907.65 K (30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境保护地役权是权利持有者对于不动产施加限制或积极性义务的一种非占有性利益。自 19 世纪晚期以来,美国的环境保护地役权制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使用保护地役权和土地信托来保护未开发的土地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机制。 美国环境保护地役权在性质上属于属人地役权、公共地役权和约定地役权,作为混合财产权形式的代表,它较好地平衡了土地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从而成为一种有别于“命令与控制”模式的柔性环境规制手段。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