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7(5):1-5.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5.001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主要是对中国问题的积极应对,但由于中国模式的世界性影响日益显见,中国在核心价值观上的创造性建构及其经验便具有普遍性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的中国经验和启示表现在:合理的核心价值观建构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指导;核心价值观唯有具体化才能具有现实性;核心价值观唯有包容与开放才有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它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积极吸收人类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成果,从而铸就了它在人类社会核心价值观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
2015, 17(5):6-10.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5.002
摘要:习近平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社会治理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思想。他对社会治理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实现途径、依靠力量等基本问题都进行了唯物辩证的分析,所形成的社会治理思想中蕴含着辩证思维的本性。具体表现为社会治理系统与其子系统及构成要素的辩证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社会治理目标实现与当下民生改善的辩证统一、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探析总结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中蕴含的辩证思维,对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进人民福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5, 17(5):11-16.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5.003
摘要:十八大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命题,由此催生了法治建设的热潮。 作为中国法治建设的一种特殊形态,法治中国的概念具有其特定的语境和面向。 对法治中国概念的剖析应当以中国法治建设为观照,并予以适当地超越与创新。 与此同时,法治中国的建设要注意法治社会的构建以及避免可能发生的法治大跃进思想、法治话语泛化以及法治建设主导力量与法治内涵之间的悖论。
2015, 17(5):17-20.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5.004
摘要:面对科学在战争中的非理性应用,贝尔纳在深刻理解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反叛脱离社会实践的科学哲学传统,关注作为社会实践的科学,展开对科学全方位的社会研究。传统科学哲学大多时候关注的仅仅是科学的最终产物,也就是关注作为知识的科学。这种知识论科学哲学遗忘了生活世界,它描绘的是科学世界观。贝尔纳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具体地、开放地、涉及终极关怀地看待科学究竟是什么,开辟了科学研究的社会实践转向。贝尔纳的科学学几乎可以说是从实践中具体的问题而来,最终又回到实践中去解决现实问题的典范。从关注作为知识的科学到关注作为社会实践的科学,恰好是回归生活世界哲学视野转换的一条路径。
2015, 17(5):21-25.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5.005
摘要:人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在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命题之一。 解蔽传统哲学解释框架,还原主体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追溯马克思主体思想的哲学渊源,厘清马克思主义主体的科学内涵;讨论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中被长期忽略的精神生产问题,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主体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语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元理论指导的,反映当代中国生动的现实实践的文化形态,其主旨是为了增进人民大众主体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文化发展主客向度、领袖与群众、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等关系,唤起国人的“文化自觉”,为构建文化强国提供理论借鉴。
2015, 17(5):26-31.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5.006
摘要:国家政策决定移民安置模式,而水库移民类城镇化模式不同于人口自愿流动的城镇化、城中村就地城镇化及并村新建城镇化。 原来的社会阶层被打破,在城镇化的 3 个主要方面:景观、生产、经济均呈现出阶层差异,在搬迁初期,主要表现为景观城镇化,安置稳定后,主要表现为经济城镇化和职业城镇化。 新的利益关系格局逐步形成,从而重新形塑移民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决定着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2015, 17(5):32-40.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5.007
摘要:环境社会学诞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与学术传统。 沿着“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办”的一般逻辑去梳理“来龙去脉”。 ①1978 年美国学者邓拉普等人提出环境社会学。 “生产跑步机”以比喻说明资本主义体制运行所致环境问题,而怀特则从宗教传统去追溯环境问题的历史根源。 风险社会提出了环境问题的社会结构性来源。 生态现代化理论则有济世企图。 建构主义用新策略去理解环境问题的社会过程。 ②日本学者从本土环境问题研究出发,提出“受害结构论”、“受害圈、受苦圈论”等,分析环境污染给社会所带来的多重影响。 在与环境主义和技术主义的论争中,汲取当地人民智慧创建“生活环境主义”用以解释和解决琵琶湖的水环境治理,更有“环境控制体系论”尝试解释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的全过程。 ③中国学者在发展研究中,注意到草原农牧业生计与环境的关系,开展草原退化沙化与农牧业关系的解释性和政策应用性研究。 社会转型论则从宏观和整体上尝试对中国社会当下正在进行着的结构性改变来解释和应对业已产生的环境问题。 工业化所致水污染的集中爆发,折射着横向的各利益群体的社会关系,也揭示了历时的一般性社会历史根源。 纵观环境社会学发展,呈现从“问题论”向“综合论”、从认识问题向解决问题演进。
2015, 17(5):41-45.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5.008
摘要:对水库移民土地调配的政府协调进行解读,从协调主体和客体、协调目标和原则、协调手段和策略、协调需求判断及协调过程几个方面进行土地调配政府协调的设计,其中协调的需求判断是从公平角度建立以民众投入产出及参照物标准投入产出为依据的比较,最后根据现阶段有关政策及政府工作重点,从协调的实施与保障角度提出进一步完善土地调配政府协调的建议。
2015, 17(5):46-50.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5.009
摘要:在社会转型日益加速、市场化浪潮不断翻涌的今天,我国公共频道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究其根本是对公共频道身份认同存在分歧。 公共频道在与国家政策、市场规则和传播技术三方的博弈中在身份认同上不断游移,既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又难以坚守公共性品质。 为求冲出身份认同的困局,公共频道必须在本土化理论建构、国家政策推进、新技术融合等方面寻求破解之策。
2015, 17(5):51-5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5.01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科技资源是否得到合理配置至关重要。 运用 DEA 超效率 CCR 模型与 Malmquist 指数方法,建立科技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分析比较 2001—2014 年我国长江经济带上的 11 个省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不同省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存在差异,有些省域科技资源配置处于无效状态。
2015, 17(5):55-60.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5.011
摘要:金融体系越脆弱,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越大。 从金融体系风险暴露、敏感性和风险应对能力 3 个维度,构建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评价体系,建立金融体系脆弱性测度模型,并选取 1998—2013 年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1998—2013 年,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具有明显的阶段化特征,呈现“增—减—增—减”的变化趋势,且两次出现较高脆弱值的时间点均在金融危机之后,表明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和持续性。 此外,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暴露主要源于流动性风险,且对企业经营负债、信贷膨胀的压力以及汇率变动产生的风险较为敏感,如何降低这些风险也是金融政策和调控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2015, 17(5):61-66.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5.012
摘要:为了探讨特质性调节定向和情境性调节定向对网络购物决策的影响,利用信息板技术,选择 144 名大学生作被试,开展了 2(两类特质性调节定向)×2(两类情境性调节定向)的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考察不同的调节定向对网络购物的决策深度、决策时间、决策满意度和信息搜索模式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特质性促进定向与特质性预防定向的个体在信息搜索模式即决策策略上没有差异,但在启动了情境性调节定向后,情境性促进定向的个体采用不完全的信息加工方式,使用非补偿性决策策略,而情境性预防定向的个体采用完全的信息加工方式,使用补偿性决策策略。 ②当启动情境性促进定向后,特质性促进定向与特质性预防定向个体的决策满意度差异不显著;而当启动情境性预防定向后,特质性促进定向个体的决策满意度显著大于特质性预防定向个体。 ③无论是特质性还是情境性调节定向,皆是促进定向的个体在决策深度和决策时间上小于预防定向的个体。结论:操控环境能够显著地影响个体网络购物的决策。
2015, 17(5):67-72.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5.013
摘要:中亚 5 国是“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重点投资对象。 运用 C⁃D 生产函数构建 FGLS 模型,基于 2003—2013 年面板数据测度中国 OFDI 对中亚 5 国经济增长影响程度。 研究表明:中国 OFDI对中亚 5 国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比较显著,但各国影响程度有差异,对哈萨克斯坦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对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影响很弱。 综合各种因素,预测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 OFDI 对中亚 5 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会进一步扩大:塔吉克斯坦提升空间最大,其次是乌兹别克斯坦,其他 3 国影响不大。 这为中国提供了具体的投资建议:在投资环境评估、投资合作对象、投资领域以及合作方式方面全方位转变投资合作模式。
2015, 17(5):73-78.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5.014
摘要:作为组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通过要求、控制和支持等途径影响下属的压力。 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表明,领导行为、领导风格、领导情绪与人格等因素对下属工作压力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未来应进一步改进研究设计,拓展跨文化和有关过程机制研究。
2015, 17(5):79-82.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5.015
摘要:在当前我国大力建设水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加快推进以人水和谐发展为主旨的现代水文化建设是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秦蜀郡守李冰始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座闻名于世、至今仍发挥作用的经典水利生态工程。 以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为主线,分析挖掘了都江堰工程的治水理念、工程方案、综合效益以及其蕴含的哲学观、思想观、发展观、文化观,说明了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核要义与当今时代生态文化发展总体要求基本一致,并与水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现代水文化建设方向高度契合的观点,进而提出了其对现代水文化建设的 4 点启示:传承与发展协调统一、科技与人文相得益彰、研究与教育双轮驱动和政府与社会协同推进。
2015, 17(5):83-87.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5.016
摘要:在对 1949 以来中国发行的水利邮票系统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新闻学相关知识,对邮票反映的水利形象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总体来看,邮票反映的水利形象可归纳为: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洪、灌溉与城乡供水以及大型水电站建设是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现阶段水利发展前景良好,水利人具有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水利建设和发展的环境优美。 邮票上的水利形象基本反映了中国 60 年来水利发展的实际形象,但与客观、真实的水利形象相比,还存在一定偏差,建议水利部门积极加强与国家邮政管理部门的沟通,从思想认识、选题规划、科普宣传以及特色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对邮票中水利形象的塑造,为新时期水利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015, 17(5):88-92.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5.017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或将迎来翻译的新高潮,翻译产业所产生的翻译经济效益将是巨大的。 本文基于产业组织学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SCP)及新实证产业组织方法(NEIO),探究了中国翻译规模经济形成的必要性和翻译产业的发展状况,指出中国翻译规模经济的形成和翻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合理调整翻译市场产业结构,优化翻译资源配置;改善翻译产业市场行为,建立有效的翻译服务企业资质评估体系和翻译服务标准;提高翻译产业市场绩效,采用翻译项目管理,取得最佳的翻译经济效益。
2015, 17(5):93-97.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5.018
摘要:就生命的终极价值而言,人生就是一个从非本真的“向死而在”到本真的“先行到死”的过程。 此在唯有真正地清醒死亡,避免陷入惧死、避死的“沉沦”,才能以扫尽尘嚣的泰然姿态直面无法回避的死亡,实现超越生存本身的“向死的自由”。 从海德格尔生存本体论下的“存在”视角思考小说《凡人》中的存在与死亡问题并得出结论:作为灵性存在的人的一个伟大之处就是能够通过对“死”的洞悉,使自己成为在世的神;人既是向死而在的凡夫俗子,更可以依藉先行到死的方式超脱凡俗的肉身,凸显此在“存在”的真正意义。
2015, 17(5):98-102.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5.019
摘要:通过对主人公与美国白人之间看与被看行为的描写,《看不见的人》揭示了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对美国黑人身份和意识形态的限制。 本文以萨特和拉康为代表的视觉理论为基础,结合法农对于种族与黑人身体的后殖民论述,解读小说中作为文化主体的白人群体与作为文化他者的黑人群体间的视线交流,分析在各自目光中被异化的黑/ 白人形象,从而揭示被种族化的人类整体共同面临的身份危机。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