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17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工人阶级政权“应当努力满足农民的要求”———经典作家研究理想社会的原则与实现中国梦

      2015, 17(6):1-7.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6.001

      摘要 (1374) HTML (0) PDF 922.29 K (2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时不能以自己的干预去加速小农经济的灭亡,而应通过示范和社会帮助的办法引导小农走向新生活。十月革命初期列宁尊重农民的意愿,领导苏维埃政府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耕种;国内战争时期他要求城市工人在征收粮食的过程中“让农民得到好处”;新经济政策初期他要求国家政权迅速采取办法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经典作家的原则和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有着借鉴和启示意义。

    • 国内理论界毛泽东研究状况评述(2005—2014)

      2015, 17(6):8-1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6.002

      摘要 (1532) HTML (0) PDF 932.68 K (1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十年来有关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研究成果及热点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通研究,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研究,毛泽东精神研究,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第三次国共合作”研究,“毛主义”研究等方面进行简要述评,认为近十年的毛泽东研究都是在结合现实实际、思想实际和历史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的,特别是对“毛泽东精神”的研讨,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一致同意“毛泽东精神”的提法。尽管毛泽东研究在近十年来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从整体上来看,毛泽东生平事业和毛泽东思想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 列宁主义影响下的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初探

      2015, 17(6):15-19.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6.003

      摘要 (1602) HTML (0) PDF 887.48 K (1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理论与实践联系,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毛泽东直接吸收和借鉴了列宁的许多思想与历史经验。在列宁思想的影响下,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民族特点和现实国情,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以群众本位为指导思想,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重视群众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利益需求的保障和满足,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驱动力量;利用学校、报刊等多种渠道并通过自我教育、学术探索等多种方式为马克思主义走进大众建构了多样化途径。

    • 近十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研究综述

      2015, 17(6):20-2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6.004

      摘要 (1581) HTML (0) PDF 888.46 K (2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它们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经验研究、中共党的领袖关于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方面。这些成果从不同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渊源、主要内容、执政党建设的历史与现实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研究的内容。

    •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哲学人类学内涵

      2015, 17(6):25-29.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6.005

      摘要 (1633) HTML (0) PDF 923.59 K (2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内学术界对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交往”概念的研究是延续了传统的哲学研究范式,即从抽象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来阐述其理论内涵,认为此时马克思的“交往”概念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过程中“交往关系”的异化。事实上,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是从哲学人类学的思维范式出发,从自我意识、审美和共同体这三个方面阐释了“交往”概念的内涵。首先,马克思提出了自我意识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前提这一理论观点,并指认了自我超越是人类社会交往方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马克思认为审美性的交往是解决人与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第三,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交往的理想目标是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

    • 太湖污染中居民的环境感知与行动分析

      2015, 17(6):30-35.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6.006

      摘要 (1416) HTML (0) PDF 908.50 K (1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按照韦伯的社会行动理想类型,根据行动者动机的不同把社会行动分为传统行动、情感行动、目的理性行动和价值理性行动4 种类型。通过考察居民对太湖环境及水质变化的认识、太湖污染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居民的环境保护参与度等3 个方面的感知,具体分析了在太湖污染形成与治理过程中居民的社会行动:日常生活中居民的传统行动和追求农业“高产”的目的理性行动,集体无意识地造成了太湖内生污染;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居民态度由初期迎合到后期抵制,体现了居民“赚钱”目的理性和“健康”目的理性相互交织的行动逻辑;在政府太湖环境治理过程中居民表现为集体沉默与被动服从,这是居民对政府依赖、无奈等情感行动的体现。

    • 邻避风险的运作机制研究

      2015, 17(6):36-42.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6.007

      摘要 (1395) HTML (0) PDF 922.38 K (1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风险竞技场理论,通过对BOBO 城垃圾分类转运站事件的个案研究,审视了邻避风险的社会生成逻辑及其运作机制,从而揭开了“中国式邻避冲突困境”的症结。首先,作为一种社会互动的产物,不同风险心智图式及风险建构策略是风险竞技场中邻避风险运作的内驱力,即风险认知结构错位是博弈双方风险沟通失败的重要原因;其次,家园意识崛起及制度化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导致社区居民采用非常规行动以打破政府单方主导的博弈规则,进而实现利益诉求的非正式表达;最后,一方面邻避项目是地方领导者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它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会侵蚀政府权力行使的社会基础,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的执政危机,使得博弈双方的风险互动陷入新一轮的“立项—抗议—停止”之中。

    • 破解无障碍环境建设困境: 以社会治理理论为视角

      2015, 17(6):43-48.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6.008

      摘要 (1462) HTML (0) PDF 929.33 K (2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社会治理理论为视角,分析2010—2014 年残疾人事业统计公报中有关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数据发现,离散型的行动主体是无障碍环境建设困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迫切需要坚持合作治理理念,建构国家、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多元行动主体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平等对话、协调融合和责任共担机制。

    • 中国风险社会的治理研究: 回顾与展望

      2015, 17(6):49-5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6.009

      摘要 (1589) HTML (0) PDF 901.37 K (2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内学界在前期引介和运用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开始了本土化转向,由此中国风险社会的治理研究成为学者们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概括起来,主要包括风险社会的中国判断、中国图景、中国境遇、中国治理等几个方面。在总体回顾中国风险社会治理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界的研究局限性展开深入反思,一是区分性研究的理论自觉明显不够,二是实证性研究的现实分析严重欠缺,三是系统性研究的总体把握相对不足。

    • 项目制下各利益主体博弈及其解释———以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为分析对象

      2015, 17(6):55-59.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6.010

      摘要 (1568) HTML (0) PDF 881.37 K (1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制度设计来说,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有着紧密的组织体制与管理体制,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偏离了政策目标,导致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使用绩效低,甚至出现“跑渗漏”的情况。从委托方—承包方—代理方互动的博弈过程分析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制,研究发现:委托方(中央政府及省级政府)与承包方(地市级政府及县级政府)之间的博弈、承包方内部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承包方(移民管理机构)与代理方(乡镇政府、项目申报人)之间的博弈、代理人(项目申报人)与移民(村民)间的博弈导致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之间存在差距,使得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使用绩效较差。

    • 社区变迁中“人的城市化” 建构与反思———以NJ 市XL 农牧场S 新村为例

      2015, 17(6):60-6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6.011

      摘要 (1551) HTML (0) PDF 885.28 K (17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伴随国家城镇化迅猛发展,新型城市社区建设也在迅猛推进。在城市化变迁与发展过程中,拆迁安置“新市民”能否适应新的城市化社区发展环境,新型城市化社区如何建设,成为目前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回顾社区变迁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以一个典型“二元社会”农牧场的城市化社区变迁为例,揭示拆迁安置社区在城镇化变迁过程中的嬗变价值。研究发现,“二元社会”农牧场变迁为“新市民”社区,不但给社区建设带来了新课题,同时也使“人的城市化”建设迫在眉睫。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强社会建设,使“人的城市化”理念得以落实和彰显,是“新市民”社区建设的主题。

    • 金融机制有序性视角下的科技型企业融资对策———基于江苏技术产业的经验证据

      2015, 17(6):65-71.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6.012

      摘要 (1437) HTML (0) PDF 942.96 K (1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构建科技金融机制有序性测度模型,以判定科技金融机制子系统间的协同程度,以及科技金融系统配置资源的效率。根据江苏样本数据的检验发现,江苏科技金融机制在2005—2006 年呈现熵减的过程,科技金融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此后熵值又迅速回升,并在近几年保持波动。由此表明,科技金融机制的有序程度以及各科技金融机制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基于此,为降低科技金融机制总熵值,改善科技金融生态,从完善各科技金融机制子系统以及整合科技金融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优化政策性资金供给体系,构建服务支持体系;创新制度与产品,构建科技金融与科技保险服务体系;吸收民间资本,畅通民间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的渠道;整合政府性、市场性和社会性科技金融资源,优化融资模式与结构,以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 流域水污染防治利益主体博弈分析

      2015, 17(6):72-77.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6.013

      摘要 (1325) HTML (0) PDF 1.17 M (1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构建跨区域水污染防治的3 个相邻地区博弈模型及区域内水污染防治的政府监管与排污企业博弈模型,深入分析了流域水污染防治各利益主体的博弈及最优策略选择,提出建立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分配机制、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公众参与制度和长效环境经济政策,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

    • 产业结构调整与污染减排的演化博弈分析

      2015, 17(6):78-82.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6.014

      摘要 (1354) HTML (0) PDF 942.99 K (1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污染减排的有效途径,运用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对产业之间以及产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结构调整与污染减排行为进行分析。博弈结果表明:无政府干预下,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选择策略主要与其收益有关,但在政府干预情况下,产业之间是否进行结构调整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奖励或处罚力度。地方政府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推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产业只有在利润大于成本时才会主动进行污染减排。

    • 斯密动力与李约瑟之谜: 一个新解及对中国转型发展的新启示

      2015, 17(6):83-87.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6.015

      摘要 (1707) HTML (0) PDF 887.61 K (2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斯密动力的新视角探究李约瑟之谜,通过构建“资本—人口—技术—制度”作为分析近代中国斯密动力不足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从工业生产、城市经济和海外贸易等方面剖析李约瑟之谜的成因。斯密动力不仅能很好地解释李约瑟之谜,而且还能为新时期我国推进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启示,如应从所拥有的本土市场规模优势出发,将之根植于产业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对外贸易发展中,促使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 超越“奥菲悖论”: 社会投资理念的兴起与转变———兼论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着力点

      2015, 17(6):88-92.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6.016

      摘要 (1725) HTML (0) PDF 1018.19 K (2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奥菲悖论”已困扰了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一百多年的时间,使其一直陷入“劳动力商品化—劳动力非商品化—劳动力再商品化”的矛盾循环之中。在20 世纪90 年代福利国家所掀起的以社会投资理念为核心的改革热潮中,福利国家更加注重社会成员自身能力的开发、积累与激活,促进机会的平等,实现了社会政策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超越了“奥菲悖论”所设下的迷局。通过借鉴西方的社会投资理念,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着力点应聚焦于转变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定位,并着重构建儿童与家庭福利政策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一体两翼”的现代社会政策路径。

    • 知识产权战略视角下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2015, 17(6):93-96.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5.06.017

      摘要 (1541) HTML (0) PDF 940.00 K (1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竞争力核心要素的知识产权已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运用核心竞争力理论、知识产权战略理论,以“资源—能力—竞争力”为理论分析框架,在明晰高校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属性的基础上,探究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动高校“五学资源”软实力转化为“学科品牌优势和产业创新优势”硬实力的逻辑演进机理,旨在引领高校更有效地整合知识产权资源、提升知识产权价值,确保新常态经济下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