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21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相对贫困治理理论与中国地方实践经验

      2019, 21(6):1-9.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9.06.001

      摘要 (1921) HTML (0) PDF 908.16 K (2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是贫困理论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均属于与基本需求相联系的客观贫 困这一范畴。中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将逐步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解决减缓相对贫困。根据人的基本需求定义的贫困和与收入分配结构有关的相对贫困其内涵与外延将产生变化,帮扶对象呈现出从绝对贫困群体到相对脆弱群体的转移特征。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的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性,贫困问题呈现出较多的相对性,这些省份脱贫攻坚的实践探索应对了不同层次的相对贫困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来理解处于转型期的贫困相对性,对东部几个省份已开展的相对贫困治理的实践进行总结、提升并尝试融入全国反贫困的政策体系中,实现相对贫困群体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

    • 论决胜脱贫攻坚的难点和对策

      2019, 21(6):10-17.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9.06.002

      摘要 (2119) HTML (0) PDF 893.99 K (2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脱贫攻坚战进入深水区后,挑战与难度日益增加:一是预期维度,由于大规模扶贫下存在“逆向激励”难题,要做好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期望引导,并对激励机制进行优化设计,通过设计适度的帮扶制度,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二是经济维度,由于较难兼顾扶贫成本与扶贫效益,要减少扶贫资源浪费,提高扶贫资源供给质量和使用效率,防止扶贫机会成本大幅攀升。三是时间维度,由于短期脱贫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矛盾,较难处理短期出效益与长期保公平、兼顾减贫速度和脱贫质量,要从注重减贫速度向注重脱贫质量转变,并形成脱贫内生动力。四是标准维度,由于扶持对象与非扶持对象之间界限模糊容易造成“悬崖效应”,要重视临界贫困并对帮扶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创新帮扶形式,以发展式、保障式扶持为主,资金扶持为辅;注重风险防控,将风险干预前置;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和集体经济发展时,照顾到边缘贫困人口。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和经验阐释,并结合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实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 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权力:逻辑、风险及规制

      2019, 21(6):18-2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9.06.003

      摘要 (2260) HTML (0) PDF 870.98 K (3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已然到来,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预测能力的智能算法开始由虚拟空间向现实空间延伸。算法已不仅仅是特定的技术,更是社会权力运行体系中的重要变量。掌握算法的企业和组织利用技术优势,把控社会的信息及资源,引导政府的决策,形成了一种非国家力量的“准公权力”。算法权力是泛在的权力关系,遵循商业逻辑、偏好原则、技术理性和隐性运行四大规则,可以影响甚至代替公权力进行决策。算法权力缺乏监管,过度的资本化和黑箱化消解了政治正义,催生了制度羞辱,并且导致了权利保护的危机。防止算法权力的异化,建立良序的网络空间,需要以政府干预弱化资本依赖,以法律规制限制算法偏好,以算法伦理保障人的价值,以外督内审显化权力运行,从而构建完善的算法治理体系,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 现代性反思:生态伦理与消费实践的关系互构及进阶

      2019, 21(6):25-31.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9.06.004

      摘要 (1463) HTML (0) PDF 876.79 K (1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现代性历来被人文社科领域视为核心研究范式,是梳理社会发展与变迁的重要概念,具有浓厚的哲学和社会学旨趣。在“天人合一”文化自觉与生产力束缚、现代性后果的“自然”与“传统”双重终结、“生态社会主义”与“有机马克思主义”等价值的影响下,我国生态伦理与消费实践关系途径农业文明“重生态[CD*2]轻消费”,到现代社会“轻生态[CD*2]重消费”,再到后工业转型时期“重生态[CD*2]重消费”的递进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反思“生态[CD*2]消费”互构关系中的全新切入视角,既是对传统生态观下消费不足与工业社会异化消费的矫正,又开辟出廓清理念信仰、产业结构升级、绿色技术创新和法律制度安排等方向的现实路径。

    • 新时代世界文明观的创新发展

      2019, 21(6):30-38.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9.06.005

      摘要 (1628) HTML (0) PDF 875.78 K (1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考察了世界历史下各文明体之间的交往,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世界文明观。习近平立足马克思世界文明观的基本立场,围绕世界文明的相处之道和发展之道,提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型世界文明观;他科学把握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新变化,从全球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出发,审视信息文明的发展带给世界文明的机遇和挑战,从全球治理的视野提出世界文明的全球融合是历史大势。为此,习近平提出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新思路,指出开放包容是人类文明的相处之道,合作交流是文明进步的发展之策,实现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是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对于“世界文明向何处去”的文明发展之问,习近平给出了中国答案,那就是,在文明融会通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成全世界人民共创一个和谐的美好世界。

    • 河流工程场景构建:马克思“两条道路”理论的实践阐释

      2019, 21(6):39-4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9.06.006

      摘要 (1534) HTML (0) PDF 859.83 K (2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认识有“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与“从抽象的规定在思维形成中导致了具体的再现”两条紧密联系的道路。河流工程主体从现实的、感性的具体出发,围绕“场景”这一核心要素,在思想场域根据工程功能的需求而萌发原始构思,形成工程产品交互设计阶段的目标场景;对构思中的河流工程进行评估、优化及场景验证,提升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在物质空间建构河流工程物;而后通往理性的抽象,直至理性的具体的再现,确定整体工程设计方案,在观念和抽象层面构思工程实际应用场景。从思想场域、物质空间、场景应用中展开叙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河流工程场景建构中得以拓展。河流工程场景的发生及其应用,其地域性与情境性决定着工程的不可还原。诸多场景的重叠耦合,模糊了工程主客体的界限,延伸出适应新的社会场景的新行为。驱动着人们以“一种超越于一般的规则应用的能力”的“实践智慧”去智慧地实践,形成“工程共同体内部治理”的普遍的行为准则,使一种切实可行的实践性伦理规范有效地融入河流工程构思、设计、建造与运行全过程。 

    • 共享理念下的新时代民生建设研究

      2019, 21(6):45-52.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9.06.007

      摘要 (1354) HTML (0) PDF 1.22 M (2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时代条件下,随着我国的民生建设对公平正义原则的强调,其共享的特质也变得愈来愈显著,这与马克思所揭示的民生与共享的内生关系是完全一致的。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民生的生成与发展缘于人的需要,需要的共通性决定了民生建设必须惠及全体社会成员;民生实现的基础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全面生产,只有通过共建才能为共享民生发展成果打下坚实基础;民生实现的保障是利益的公平分配,只有构建起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确保民生建设落到实处。鉴于此,新时代条件下的民生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民生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其所内在秉持的共享性意涵,具体做到三个方面的统一,即:人的需要要求新时代民生建设普惠性与差别性相统一;全面生产要求新时代民生建设发展性与共建性相统一;分配正义要求新时代民生建设公平性与补偿性相统一。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

      2019, 21(6):53-58.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9.06.008

      摘要 (1571) HTML (0) PDF 857.21 K (1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维度分别回答“是什么”的内容体系、“为什么”的内在要求、“怎么办”的方法路径。学习领会这一创新论述的丰富内涵及其蕴含的开放创新的内容体系、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和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等理论品格,对于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要在理论指导与研究深化、发展理念和价值指引、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等方面着力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

    •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问题及建设路径

      2019, 21(6):59-64.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9.06.009

      摘要 (1507) HTML (0) PDF 854.29 K (20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的时代。新时代立足于新的历史定位,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明晰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要求和使命是做好新一轮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权威被社会加速转型中的观念冲突所损害、安全被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所威胁、秩序被便捷复杂的新媒体所扰乱、公信被部分党员干部的懈怠违法所侵蚀等一些新的问题。应从强化党内意识形态建设,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注重新媒体的运用,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夯实意识形态建设的经济基础,健全各种保障制度等方面入手,全面有效地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 系统视角下党政领导干部结构性管理探究

      2019, 21(6):65-72.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9.06.010

      摘要 (1326) HTML (0) PDF 2.11 M (20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直线的、单向的党政领导干部管理线性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干部管理需要,出现了理念、秩序、规范、实践等方面的结构紧张和失衡。党政领导干部结构性管理强调管理元素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配合,是对传统管理理念、制度、方法等的全方位创新,是干部管理变革的目标诉求。基于系统思维,从静态的体系内涵、结构、内容和动态的体系运行和保障两个方面对党政领导干部结构性管理进行整体把握和探究,以此深化党政领导干部管理理论,推动干部管理的变革创新。

    • 生态优先的公共资源开发多主体合作博弈及利益共享研究——基于水电能源基地建设的分析

      2019, 21(6):73-79.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9.06.011

      摘要 (1400) HTML (0) PDF 1.07 M (2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对公共资源开发利益主体多元、生态影响复杂的基本认识,从生态优先视角对水电能源开发的多利益主体合作博弈机理进行解构,修订和重构了基于生态优先的合作博弈增量收益分配方法。实例研究表明:第一,由于不同利益主体地位的非对称性和公共资源开发的外部性,公共资源开发多利益主体的合作博弈可能导致对弱势群体利益的侵害,形成合作博弈“陷阱”;第二,考虑生态优先和生态补偿重构合作博弈的Shapley值法,能够有效解决合作博弈“陷阱”,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利益改进明显。研究揭示了兼顾生态影响和生态补偿条件下,水电资源开发各合作主体间存在最佳收益均衡点,为水电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和科学依据。

    • “稳定器”还是“助推器”?——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股票异常收益风险

      2019, 21(6):80-90.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9.06.012

      摘要 (1446) HTML (0) PDF 1.03 M (19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008—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Poisson回归从静态、动态及异质性视角分析机构投资者在个股异常收益风险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从持股静态水平上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重上升并不会起到稳定公司未来股价的作用,反而会加剧个股在未来的异常收益风险,且这一风险叠加效应具有非对称特征,即持股比重上升对股价暴跌风险的影响较为明显;从持股动态变化上看,机构“净增持”并不会助推当期股价暴涨,但“净减持”却会加剧当期股价暴跌;从风险叠加效应的异质性上看,[JP2]公司规模越大(机构进出越便利)、机构股权集中度越高时,对异常收益风险的正冲击越强。此次研究对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收益异常波动中究竟是扮演了“稳定器”角色还是“助推器”角色进行了识别,为优化机构投资者监管、防范股价异常波动风险提供了参考依据。[JP]

    • 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变革背景下的竞争中立规则

      2019, 21(6):91-99.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9.06.013

      摘要 (1543) HTML (0) PDF 995.85 K (1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欧美主导的竞争中立规则主要在所有制中立、公共机构界定、特殊和差别待遇原则方面挑战WTO体系下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然而,任何规则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竞争中立规则发展及演进的实质是国家之间的制度竞争、国际新形势下技术竞争、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博弈。通过构建中美竞争中立规则制定的不完全信息重复博弈认为,竞争与合作是博弈的主要特征,耐心系数是决定中美在系列博弈中取得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JP2]其中中国的耐心系数很大程度与国内市场化改革诉求有关。在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亟需改革、贸易争端频发的背景下,对外如何发出中国声音、减少压力,对内如何真正落实竞争中立原则、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发展的重点。

    •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化研究——基于11省市2007—2017年数据

      2019, 21(6):100-108. DOI: 10.3876/j.issn.1671-4970.2019.06.014

      摘要 (1612) HTML (0) PDF 1.06 M (2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江经济带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区域 ,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由于长期追求发展速度,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显,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新时代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从环境承载力、环境管理力、环境友好性、环境抗压力、环境稳定性5个维度,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基于 2007—2017年的时空面板数据,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进行测度。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向好,但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依然存在差异。通过分析时空差异形成的原因,提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建议。 


年第21卷第6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